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2.87KB ,
资源ID:170473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0473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陶瓷制作工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陶瓷制作工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H2O,一般成粗鳞片状和细鳞片状致密集合体,作块状。纯净的滑石外观呈白色,含杂质者一般为淡绿、浅黄、浅灰或浅褐等色,具有油脂光泽,富有滑腻感,薄片呈半透明透明状。滑石主要用于制造各种滑石质工业瓷和釉。在瓷中加入少量的滑石(12),可以提高透明度、白度和致密芳,扩大烧结范围。坏体中如同时含有滑石和长石,则增强机械强度与耐磨性。在釉中滑石作助熔剂,提高釉的弹性,还可以增强釉料的乳浊性。9、白垩陶瓷原料,属于钙质类原料,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理论组成为氧化钙56、二氧化碳44。晶体呈菱面体,有时呈粒状或板状。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杂质污染时可呈暗灰、黄、红、褐色。有玻璃光泽,质脆。在陶瓷生产中广泛用于配制

2、釉料,主要起助熔作用,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促使釉层玻化,提高釉的光泽度和透明度。10、釉石制备釉料的一种物质,俗称釉果。主要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常含有少量长石、方解石、高岭石和黄铁矿等杂质。为致密块状,外观多呈青绿、浅绿、微黄、浅黄色,断口呈贝壳状。釉石和少量石灰质原料配合,可制成釉料,常作青釉或纹片釉的配料。11、釉灰用来制备釉料,起助熔作用的物质。由石灰石和凤尾草(狼鸡草)炼制,经陈腐、淘洗而成。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钙,制备方法很简单,即把石灰石和凤尾草相间层层堆放起来,经8501100煅烧,停火冷却后置窑中湿式陈腐3个月,然后置于地面自然干燥,再研磨、淘洗成釉灰,称为头灰。其残渣经过一段时

3、间陈腐,再进行粉碎和精细淘洗,所得釉灰称为二灰。二灰与头灰相比,氧比钙含量略有降低。12、不子制瓷原料的专用名词。瓷土由产地采掘后,加以粉碎淘洗,制成砖形小块,俗名不子13、助熔剂制作陶瓷时,为了促进胎、釉原料的熔化而加进的助熔物质。助熔剂主要有氧化钙、氧比钠、氧化铅等。它在烧成过程中,可加速低温易熔物的形成,并降低制品的烧成温度。14、着色剂在陶瓷器的胎、釉中起呈包作用的物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比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篮、紫、黄等色。15、青花料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中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浙江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藏。

4、中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16、苏麻离青又译作苏泥勃青,一种进口青花料,产于西亚地区。元代、明代早期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花料,苏麻离青成分特点是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低锰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使青花色泽浓艳;高铁往往使青花出现黑疵斑点,浓艳与黑斑相映成趣,成为苏麻离青呈色的突出特点。17、回青一种进口青花料。上等回青亦称佛头青回青主要是明代正德后期至万历早期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多与石子青配合制料。二料搭配,相得益彰,烧制出的青花色调蓝中微泛红紫,浓重,鲜艳,使青花的发展又进

5、入了一个新阶段。18、石子青亦称无名子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后期至清代初年景德镇窑使用石子青绘画青花瓷。上高石子青含三氧化二铁538%、氧化锰2987%、氧化钴415%,一般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个别明丽浓艳。19、平等青陂塘青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效果颇佳。20、浙料青花料的一种。明代末期、清代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浙料。浙江江山生青料含三氧化二铁 440、氧化锰1997、氧化钴181%。烧成后,青花色泽一般蓝中泛灰,清丽幽雅;也有的青翠鲜艳。21、珠明料产于云南省。云南将其所产上等青花料称为金片或珠密,珠明即由转

6、音而来。清代景德镇窑和明、清时期云南一些瓷窑的青花器曾用此料。珠明料氧化钴含量较高,达411。烧成后,青花色泽葱翠鲜艳。22、玻璃白绘制粉彩瓷器使用的颜料。玻璃白的成分是二氧比硅、氧化铅和氧化砷。二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白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熔剂,氧化砷起乳浊剂的作用。它不透明,可以使彩的颜色明亮、滋润、柔和如含粉质。古陶瓷制作工艺成型篇1、陶车陶瓷器中圆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古称陶钧,又称辘轳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完善的陶车由旋轮、轴顶帽、轴、复杆、荡箍组成。旋轮为圆形木质,轴顶帽嵌于旋轮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的直轴顶端。荡箍套置于轴下部。夏杆安在轴两侧,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时,将胎泥放置

7、于旋轮上面中间,拨动旋轮,使之快速持久转动,然后用手将放置于旋轮中间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陶车也用于修坯、装饰等工序,陶车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对提高陶瓷器的质量有重要作用。2、轴顶碗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又称轴顶帽呈八棱矮柱形,底面有一锅底状凹窝,瓷质,凹面施釉,比较光滑,制作规整。镶嵌固定在陶车旋转背面中心部位,凹窝扣在直轴顶端,是使陶车旋转的关键部件。3、荡箍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呈扁矮的圆筒状,瓷质,内侧面施釉,制作规整。安套在陶车直轴的下部,与直轴两侧的复杆下端相连,是使陶车平稳旋转的重要部件。4、陶拍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器物成型后用来修整器物、拍印纹饰。由木板或陶制

8、成,平面一般呈铲形。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颇为盛行。使用陶拍拍打器物的外壁,不但可以使器物的表面光整,而且可以使因手制等因素导致坯体结合不良之处紧密牢固。同时,在拍面上刻出阴纹或缠绳子,拍打后,在器物坏体上还可以出现各种花纹,装饰器物。拍打时,往往用砾石或陶垫垫在器物内壁,以防止变形。5、淘洗陶瓷原料加工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其过程是将开采、粉碎之后的原料放在水里簸动或加水搅动,以除去杂质,使其符合工艺的要求。6、陈腐陶瓷坯料加工的主要工序之一。将泥料放在不透光、不透气的室内储存一段时间,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陈腐有利于坯料的氧化和水解反应的进行,从而改善泥料的性能。陈腐时间多在一年以上。现在的生

9、产,多用真空练泥代替陈腐。7、练泥对泥料进一步加工的工序。把经过淘洗压滤的泥料反复翻打,或切成小块反复堆积敲打踏练。练泥可使泥料致密均匀,其致密性、可塑性,并改善其成型性能。8、成型陶瓷器生产工序之一。将制备好的坯料制成规定的尺寸和形状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生坯。古代多用手工捏塑、模制、泥条筑成及轮制拉坯等方法。成型后的坯件仅为半成品,其后还有干燥、施釉、烧成等多道工序。9、手制陶瓷制品的手工成型方法,是最古老的成型方法。包括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等。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陶器普遍彩手制,有些地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仍然采用,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也为手制成型。虽然随着陶瓷工艺的进步,手制

10、已从最初的主导地位退到从属、次要地位,但迄今未曾间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瓷冥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的瓷塑玩具均为手制成型。云南边境傣族的制陶,迄今还以手制为主。手制的陶瓷器,不论时代早晚、地域差别,其共同点是器物造型不规范,器壁厚薄不匀,有的留有手制痕迹,如指纹、泥条盘旋痕等。10、轮制比手制进步的一种陶瓷成型工艺。将泥料放在劝的陶车旋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轮制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即是轮制陶的精品。之后,轮制更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已由原来的手制成型改为轮制。瓷质轴顶碗,是

11、一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表明成熟瓷器一出现即采用轮制成型。轮制陶瓷器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在器壁表里普遍留有平行的轮纹,器底则往往遗有线割的编心纹。11、慢轮成型陶器成型方法之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一部分陶器开始使用结构极为简单、转动很慢的轮盘即慢轮辅助成型,提高了劳动效率,为轮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慢轮也可以用来修坯和装饰花纹。用慢轮修整的坏体往往遗留有局部轮纹。12、快轮成型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将胎泥放置于陶车旋轮上面中间,拨动旋轮,使之快速旋转,然后以手工拉坯的方式制成所需要的器形。快轮成型技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快轮成型法比手工和慢轮结合的成型法

12、有了明显进步,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可以制作器壁很薄的器物。快轮成型法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陶瓷器的产量和质量。13、拉坯即做坯,日用陶瓷器的成型方法之一。随轮制法的出现而出现。把作坯用的泥料放在陶车上,转动轮盘,双手按泥向上提拉,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把坯拉成所需形状。一般盘、碗、盅、碟等圆器类均需拉坯成型。现在除一些念古瓷厂采用拉坯成型,一般不再使用。14、圆器古代陶瓷手工业专业分工术语,指能够直接在陶车上拉坯,或用陶模(范)成型的器物,如碗、盘、碟、杯、盏、洗等。景德镇制瓷行业分工精细,专门生产这类器物的行业称为圆器业或圆器作坊。古瓷器分类术语。将圆器作坊中制作的器物称为圆器。15、琢器古代陶瓷

13、手工业专业分工术语。将不能仅靠陶车,而需要多种工序或进一步加工成型的器物称为琢器,区别于盘、碗、碟一类圆器。琢器的制作方法有在陶车上拉坯,也有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型。古瓷器分类术语,指琢器作坊中制作的器物。此类器物既有生活用瓷,又有陈设艺术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扁形、多角形或雕塑的器物。16、泥条筑成法陶器的手制成型方法之一,是新石器时代最常用的制陶方法。包括泥条圈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即将坯泥制成圈状层层相叠,或用一根长泥条从下向上螺旋式盘筑,再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亦为泥条盘筑法制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或圈筑的痕迹。17、捏塑法陶瓷制品手制成型方法之

14、一。将泥料用手捏塑成型。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这种方法出现后一直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制作比较小、对工艺要求不太精的器物。器壁上往往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18、雕镶成型法方形或多角形的器物,因不能用陶车成型,因此先将练好的泥料制成坯板,再切成合适的小块,然后用泥浆将其粘接成所需要的坯体形状,最后将表面加以修整成器。19、模制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即用模子制坯。新石器时代的模制法是局部内模。利用较大的圆形砾石作内模,以制成圆腹圜底的陶器。另一种意义上的模制是用模型作外范。将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用手或机械压制,稍干取出,即为器坯。模制用的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古代多用生土制成(或经素烧),

15、现在一般多用石膏。20、陶范金属或陶瓷成型时的用具。一般为陶质。先做成阳模,再用泥从模上翻出,然后入窑烧结。出现于商代,当时用来铸造铜器的。秦代及其以后,用于制作陶瓷俑、动物模型和器物部件、花纹等。以陶范制陶瓷器物,可使器形规范并提高产量。21、旋坯制坯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又称利坯拉坯制成的器坯,粗厚不平整,必须经过旋削。旋车与拉坯陶车相同,只是中心多一木桩,桩顶浑圆,多裹以丝绵。旋时将坯体扣合桩上,拨动轮盘使之转动,用刀旋削器坯,使之内外平整光滑、厚薄适当。22、慢轮修坯与泥条盘筑法结合使用的一种制陶工艺。制坯时放在可以转动的轮盘(慢轮)上,利用轮盘的旋转修整器物口沿,使之规整。此工艺大体开始

16、于仰韶文化中期,为后来轮制陶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慢轮修整的器物往往局部留有轮纹,个别人小型陶器有时器壁上也遗有较多轮纹,但轮纹密度比轮制的小得多,且往往仅存在于局部。23、脱胎一种薄胎细白瓷的制作工艺。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成化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脱胎的效果。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坏、修坯、旋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旋坯最为艰难、紧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24、挖足将拉坯时留下的泥把切削掉一部分,然后挖成器物底足的工艺。近现代又称为挖坯或剐坯。25、削足瓷器成型工艺之一,

17、指将拉坯时留下的泥把切削掉一部分,制成器足。26、挖足过肩瓷器成型工艺之一,碗的圈足与碗壁相接处称为碗肩,所挖圈足内的深度超过碗肩,形成碗底薄、圈足内深外浅的碗足形式,称为挖足过肩。27、涩圈砂圈在碗、盘类器物旋釉后,将内底刮去一圈釉,使胎体裸露,这一环形无釉区域,称之为涩圈涩圈工艺出现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北方地区,元代以后仍存在。这类器物叠烧时不用间隔具,将器物的圈足直接置于另一件的涩圈上,装烧简便,节省空间,可提高产量。但器物内底一圈无釉,影响美观,只能作为普通的民用瓷器。古陶瓷制作工艺装饰篇1、陶衣陶器表面施加的一层薄薄的物质。以较好的陶土或瓷土经淘洗加工,用水调和成泥浆,涂于陶器坯体表面

18、,入窑烧成后即形成陶衣。陶衣有白、红、赭等颜色。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陶器也往往涂陶衣。陶衣可以使陶器表面光洁美观,将彩陶花纹衬托得更加鲜明。2、化妆土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层物质。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这种工艺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的婺州窑,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等处也开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窑口相继使用。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工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

19、器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3、划花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扦等工具浅划出线状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它用工具直接在坯体上划制,操作简便,整体感强。划花出现的时间早,应用广泛,还往往与刻花、剔花结合使用。4、刻花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刻花线条有宽有窄,转折变化多样,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它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制,整体感强,装饰效果颇佳。5、刻填花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亦称刻花填色在器物的坯体表现或施釉坏体釉面以刻刀刻出花纹,将色泥或白彩浓汁填在花纹凹线内,然后入窑烧制。6、印花以有花纹的

20、陶瓷质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然后入窑或施釉入窑烧制。印花规格统一,操作简单,节省工时,生产效率较高。印花技法出现较早,至隋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宋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典型作品如定窑白釉印花盘、碗、枕等。7、剔花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妆土者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釉色、化妆土色与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具有浅浮雕感,装饰效果颇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窑,陆续被其他一些窑场采用。8、珍珠地划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工艺过程是在已成型的呈色较深的器胎上施一层薄薄的白色

21、化妆土,以尖状工具划出装饰纹样,再以细竹管或金属细管在纹样以外的空隙戳出珍珠般的小圆圈,罩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焙烧而成。划花线条和戳印的小圈呈深褐或浅褐色,与白色化妆土形成颜色对比,装饰效果独特。它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而创制出的一种工艺,晚唐时兴起于河南密县窑,北宋以后传播到省内周围各窑及河北、山西两省的窑场。珍珠地划花瓷器的造型有枕、瓶、罐、炉、洗、碗、灯等。9、贴花模印贴花、塑贴花贴花是将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铺首等纹样的泥片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贴花纹样生动,逼真,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这种技法出现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唐代流行。10、剪纸贴花宋代

22、吉州窑瓷器装饰工艺之一,是将民间剪纸艺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技法,一般装饰在碗、盏内壁。制作时,先在坯体上施一层含铁量同的釉,贴上各种图的剪纸,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釉,揭掉剪纸,入窑经高湿烧成,即在色彩斑斓的浅褐色窑变釉地上呈现出酱黑色剪纸纹样。剪纸贴花的装饰效果朴实典雅,具有民间气息。11、堆塑陶瓷器技法之一。净以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动物、亭阙等密集而又有规律地粘贴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三国两晋时期流行的青釉谷仓罐是这种装饰技法的代表作品。12、锥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锥花。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线纹饰,再罩釉烧制。这种工艺始于明永乐年间,一直延

23、用至清。13、镂空镂雕透雕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镂空的纹样一般较为简单,多为几何形图案。这种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来继续延用,并有所发展,工艺日趋复杂。元代出现双层结构的镂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现外层镂空、内层绘画的转心瓶。14、玲珑瓷器的一种雕镂装饰技法。在器物的坯体上,按设计的位置以金属刀透雕出若干米粒状孔眼,称为米花米通,用笔蘸釉填满孔眼(有些器物孔眼不填釉),然后通体施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孔眼处充满玻璃状透明悉汁,具有玲珑剔透的装饰效果。玲珑技法出现于明代早期,明代晚期盛行,清代仍有烧造。15、彩绘陶瓷器技法之一,即用毛笔蘸各种颜料,在陶瓷器上绘

24、制纹饰。彩绘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彩陶上的彩绘是在器物坯体或涂施陶衣的坯体上绘画花纹,入窑一次烧成。彩绘陶则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绘画。瓷器有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之别。釉下彩绘是用颜料在坯体上绘画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上彩一般是以颜料在施釉后高温烧过的器物釉画上绘画,然后再入窑以600900的低温烘烧。16、点彩将褐彩点绘在瓷器的釉面上,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瓷点彩出现于西晋时期,流行于东晋、南朝早期,至唐代仍可见到。彩点多见于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有的还以彩点组成几何形图案,自然和谐,疏密得体,简洁明快。17、分水绘制青花纹饰的一种工艺,又

25、称混水,出现于清康熙朝。青花绘制有勾线与染色的分工。画面勾线后,用混入适量料水的青花料染色,根据画面需要,可将青花料调配成不同的浓淡,分出5种、7种甚至9种色阶,称为青花五彩康熙青花利用分水技法描绘的山景、岩石、花草待纹饰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富于表现力。古陶瓷制作工艺施釉篇1、施釉又称上釉、挂釉、罩釉。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其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轮釉等多种。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2、蘸釉又称浸釉,是最基本的施釉技法之一。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一般

26、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3、荡釉即荡内釉,施釉方法之一。把釉浆注入坯体内部,然后将坯体上下左右旋荡,使釉浆满布坯体,再倾倒出多余的釉浆,随后将坯体继续回转,使器口不留残釉。根据不同的要求,也有两次荡釉的,但不能多过两次,否则易产生气泡。荡釉法适用于口小而腹深的制品,如壶、瓶等内部上釉。4、浇釉大型器物的施釉方法之一。也适用于一面施釉的坯体。方法是:在盆中架放一木板,将坯体放在木板上,用勺或碗臼取釉浆泼浇器物。过大的坯体多由两人共同操作,但两人手法必须一致,方可使釉层均匀。5、刷釉又叫涂釉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涂在器体表面。刷釉法多用于长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

27、釉料等情况。在艺术陶瓷生产上也常用此法,以增加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因其不是通体施釉,而仅为口、肩及内底等处的局部施釉,因而采用刷釉的方法。6、吹釉施釉方法之一。用一节小竹管,一段蒙上细纱蘸取釉浆,对准器坯应施釉部位,用嘴吹竹管另一端,釉浆即通过细纱孔附着在器坯表面,如此反复进行,即可得到厚度适宜的釉层。吹釉的发明,使器物里外均得以均匀施釉。适用于大型坯体、薄胎坯体、色釉制品及需要上几种釉的坯体。吹青、吹红两种吹釉工艺均为清初所创。7、洒釉施釉方法之一,亦称洒彩。在坯体上先施一种釉,然后将另一种釉料洒散其上,使两种釉色产生网状交织、线面对比、方向变化的纹理。有全器洒釉,也有局部洒釉。8、轮釉将坯体放在旋转的轮上,用勺臼取釉浆倒入坯体中央,利用离心力的作用,使釉浆均匀地散开而附着在坯体上,多余的釉浆飞散到坯外。这种方法适用于盘、碟类形状扁平的器物。9、玳瑁斑一种黑釉结晶斑。釉面以黑黄等色交错混合,黑色中有黄褐色斑纹,有如海洋动物玳瑁壳的色泽。玳瑁斑器物的坯体用含铁量较低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