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A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常常望文生义错误理解成某样事物很红或是很抢手。B.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形容音乐悦耳动听或读文章时声音高低起伏。或指建筑高低起伏。C.鞭辟入里:鞭,鞭打。辟,通透、触及。鞭辟,鞭策、激励。里,衣服的内层。鞭打触及到了衣服的最里层。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D.讳莫如深:讳,瞒着不说。深,事件重大。原指事件重大而隐瞒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泛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
2、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C刚开始,由于对受灾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救援队伍多次陷入险境。D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解析】A“学习”与“素养”搭配不当。B.“王夫人”“宝玉”主客颠倒。C.残缺主语。【答案】D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
3、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A BC D【解析】语段的话题是“艺术修养与艺术知识的关系”,因此,由首先提出语段话题。用“但是”与上句的“当然”呼应,转入语段的论述重点“不在艺术知识中”。下面则是对“不在艺术知识中”的论述。用“艺术知识”与上句末的“艺术知识”形成首尾相接;则用打比方来加以论述;再补充说明“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的关系,回应话题。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
4、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眕,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
5、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
6、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固辞疾笃 固:坚决 B强舆入殿,犹不能屈 舆:本义为“车”,这里指用轿子抬C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 处:处理 D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务:追求【解析】处:不出仕,隐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B怒万乘之主若蝉之归明火也C英顺逸议而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D诏以为光禄大夫故深藏以避之【解析】A两处的“则”都表假设,那么,就。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表顺承;表转折,却。D.动词,任命;连词,表目的,来
7、,以便。【答案】A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3分)()乃为英设坛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复以策书、玄眕,备礼征英举贤良、方正、有道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A BC D【解析】是王逸给樊英写信的内容, 是“公卿”所为。【答案】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任命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C樊英在应对皇上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毫不留情当面指责他进退失据。D司马光
8、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解析】司马光对张楷的指责没有表明态度,他也没有评价樊英。他在议论中借樊英一事提出君王用人要“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的观点。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或 者 人 主 耻 不 能 致 乃 至 诱 之 以 高 位 胁 之 以 严 刑 使 彼 诚 君 子 邪 则 位 非 所 贪 刑 非 所 畏 终 不 可 得 而 致 也 可 致 者 皆 贪 位 畏 刑 之 人 也 乌 足 贵 哉。【答案】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
9、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3分)译文:_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答案】 (樊英)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参考译文】当初,南阳郡人樊英,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州郡官府曾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赐策书征召他,他还是不去。同年,皇帝又用策书和黑色的缯帛十分礼敬地征诏他,但他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于是,诏书严厉
10、责备州郡办事不力,州郡官员只好将樊英抬上车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了京城,又推说有病不肯起来。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入殿上,而他仍然不肯屈从。皇帝就让他出去到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随后,皇帝又特地为樊英造坛设席,让公车令在前面引路,尚书陪同,赏赐小桌和手杖,用待老师的礼节款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大政得失,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又称病重,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恩准他回老家养病,并让当地官府送谷米,每年依时节送牛和酒。樊英请求辞去职位,诏书晓告皇帝旨意,不予批准。樊英起初接受征诏时,大家认为他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屈从。南郡人王逸平时和樊英很要好,所以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
11、的事来比喻开导,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樊英最终听从王逸的建议而前往京城就聘。然而后来他在应对皇上的提问时,却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起应征,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佐当今天子,拯救天下百姓。然而您开始时以贵重无比的生命去激怒天子,等到您享受官爵俸禄后,又听不到您匡时救世的主张,这样做真是进退失据呀。臣司马光说:古代的正人君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退隐为民。退隐并不是君子所愿意的。然而他们深知,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所以深藏自己的才
12、能,远远躲开他们。圣明的君主选用避世隐居的人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由于他们对国家有利,并非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因此,在道德上足够用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够用来庇护百姓的人,就好比身穿粗布衣但怀揣美玉一样,深藏不售。那么,圣明的君主应该竭尽礼节来征聘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拜访他,谦虚地来请教他,克制自己来听从他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流传到千古。圣明的君主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略,而非隐士逸民本身,注重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荀子说:“晚上用火光捕蝉,必须把火把燃亮,然后再摇动树枝就可以了。假如火光不亮,即使摇动树枝,也没有用处。现在,君王如能使德行英明,那么天
13、下的人都会归于君王,正如蝉去投奔明亮的火光一样。”有些人主因贤才不应征而感到羞耻,于是用高位来引诱他,用严刑峻法来威胁他。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那么高位一定不是他贪念的,严刑一定不是他畏惧的,君主最终还是得不到他。君主能得到的,全都是些图谋高位贪生怕死的人,这又怎么值得尊敬呢?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 可人:知己。(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_【答案】“此”字指代前两句语意:读起来感到快意的书容易读完,好友相约却偏偏不来。(或“书当快意”时
14、,偏偏“读易尽”,而“客有可人”时,偏偏又“期不来”。)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士子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_【答案】人生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或:人生难得有多少“开怀”的事情。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曾子曰:“_,任重而道远。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2)_,_;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3)_,二十三年弃置身。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斜阳草树,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3)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4)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
16、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
17、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
18、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
19、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
20、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12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B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
21、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D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E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解析】D“离开庙堂政治之后”错,先秦道家是一个学派,没有进入庙堂政治;E.“因此”错,第一段相关句的原文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答案】DE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所以作者认为它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B尽管墨家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22、,但由于墨家的思想体系高度世俗化,所以墨家门徒没有人生信仰。C做道家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D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解析】没有“人生信仰”错,原文第七和第八段中的相关概念是“灵魂救赎”“灵魂信仰”。14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答案】“道家”和“道教”不同。画线句先说墨家有自己的组织,在这一点上,墨家和道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道家是没有组织的。接着说在“这方面”墨家和道教“相类”,也就是说,道教也有组织
23、。由此可见,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5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答案】处于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缺乏把苦难化为幸福的信仰;朝廷对墨家有极大的戒心。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石磨上的美文吴建华(1)我在太极城阴鱼岛尾的垭子口处,看见那一排靠在山墙上的那些被废弃的石磨。数了数,竟有百余扇之多,我惊奇这太极城里的文化大侠项波先生的眼光,是他收集了这些散弃在城郊与乡野的文化
24、遗迹。(2)你瞧,那些石磨多像一轮一轮的太阳,又多像一轮一轮的月亮,当然,更像轩辕黄帝的马车轱辘。它使我不由地蹲下身去抚摸着、阅读着、联想着这些滚过茫茫时空而将到达未来世界的哲学符号。石磨是由阴阳两扇构成,就像太极城是由阴阳两鱼岛组成一样,阴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3)阴扇石磨,通常被摆放在像大地一样安稳的磨台或磨架上,仰面朝天,中心有一柱磨棋,自有怀阴抱阳的意象,四周是一圈光芒般的磨齿,磨齿是沟梁相间的美文,美文是从“人”字写起的,最后又在“人”字上收笔,使你能感受到老石匠运笔的高迈,将那一方浓缩而象征厚德载物的大地,写满了人的生存与绵延的妙语。(4)阳扇石磨,是扣合在阴扇石磨上的另一半,是“
25、天”位的标志和象征。其上有两个磨眼,是进流谷物与杂粮的通道。这通道在阳扇磨齿平面处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状的分流走势,整体的样子也像卫生常识上所描绘的子宫轮廓图,有执阳而含阴的易理。这在一般人的眼里,那也确实是像两条盘龙的摆尾姿态,四周尽皆盘龙的磨齿根系。(5)当阴阳两扇石磨合拢起来,以阳扇为主而转动时,磨顶上的谷物便会像流水一样盘旋而下,此刻,你能听出宇宙的轰鸣声,你能看见日月的轮回影,你能感受到四季与日夜的交替,像风中的流云、浪里的泥沙与林中的竹笋一样,“生生不息,谓之道也”!(6)你不用细想就知道,磨合中的生命是从两仪开始的,继之生出了四象,续之生出了八卦,石磨中的粮食只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它在
26、一沟一梁的催生下,由内向外均匀地生发着,弥纶着,以至于在轰隆转动的磨口边沿,变成了纷纷而落下的一圈粮食的“雪雨”。(7)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是在这精彩而生动的天地里,在这“雪雨”的喂养中长大成人的,改朝换代的,创造与发明的,比如钥匙与锁器的关系,石碾与碾盘的关系,锅盖与锅底的关系,螺帽与螺钉的关系,它使粮食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成为一合石磨的两扇,个中有我们的生命根性,还有我们的象形文字与象形思维的表现特征。(8)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起源没有自己的图像,就不会有从图像上诞生出来的数字;如果没有表形的数字,就不会有达意的数学;如果没有演算的数学,就不会有发达起来的科学;如果没有科学
27、的创新,就不可能有被称为现代化的今天。(9)今天,我们将古代的科技工具石磨,废弃在历史的大道边沿,这是文化的进步,科学的抵达,和新工艺的替代,以及智慧超创的结局。但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童年,每到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乡间的石磨是万万不能推动的,因为这一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说,凡未过12岁的童孩就可以倾耳听见磨中喜吹喜打的欢庆场面,并且我在许多民俗的资料中见过关于老鼠嫁女的图画。先前,我把它做为神话贮藏在大脑深处,如今,我才明白,那仍然是一种哲学比喻,它以石磨的阴阳来象征天地的结合,在天地之间,除了有我们人类所需要的粮食与万物之外,天地之间还有更多的生命并存,它养育了人类,也同样养育了万物,它同样需要人类以心去呵护万物的存在。老鼠嫁女就是古人热爱万物生命,使之共生同荣的典范思想。(10)我理解石磨里的粮食与老鼠嫁女故事的另一种意象则是:天与地是亲和的,又是对立而斗争的,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会在磨合中诞生,又会在磨合中成长,最后还会在磨合中老去。珍惜天地,注重环保,热爱一切生命,是老石匠镌刻在每一轮石磨上的天言箴语。我们可以放弃有形的石磨工具,但不可以丢失无形石磨上的哲学准则。(11)这是中国的文化,同样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以及是万物生命和谐的福音。16阅读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文意,回答作者为什么将石磨比作“太阳”“月亮”和“轩辕黄帝的马车轱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