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1.06KB ,
资源ID:1703026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0302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doc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docWord格式.docx

1、有记载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美国的特里普利特(NTriplett,1897)做的奥尔波特(FAllport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一、社会心理学三大来源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实验分析阶段。二、自杀的几种类型及解救方法()利己自杀()利他自杀(3)由社会混乱造成的自杀(失范的自杀)。重新使个人与集体整合。唯一有利于个人与集体融合的社会组织是行业,也即行会组织。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1.从描述转变为实证2.从定性转变为定量3

2、.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4.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5.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四、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方向1.社会认知研究的影响2.应用研究增强3.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全面认识社会差异4.生物因素的潜在作用和进化论观点备受关注第三章一、社会化是什么传统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认为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社会本身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二)个体内化,人

3、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社会教化内容包括:传授社会知识、灌输行为规范、学习职业技能、培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角色。三、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包括(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4)主观认同(5)自我强化四、.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一)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类型1.早期社会化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

4、持平衡2、预期社会化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3、发展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4、反向社会化 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5、再社会化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五、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一.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二.具有独特的个性三.具有普遍的共性四.具有能动性五.贯穿人生全程六、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自

5、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Self-knowledge: how do we know ourselves?如何认识自我?1.反射评估(他人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推测)2.社会比较(将我们的行为与社会认同的行为进行比较)3.自省 七、自我的结构有三个层面1.物质自我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我(我的狗,我的桌子)2.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我们的角色)3.精神自我 我们的内部自我和我们的心理自我(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态度、兴趣)八、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

6、性? 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3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他们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九、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 这阶段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社

7、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3心理自我 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Social identity theory自我认同理论:自尊不但与个体有关,尚与所认识的群体有关。十、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2行动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四章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原则:1.人是认知吝啬者2.简单和认真思考 3.自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3.认知的情境社

8、会认知的步骤:1.对他人的知觉2.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3.对他人行为表现进行归因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律评价的中心性 Osgood认为人们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来对人形成印象的,但评价最重要印象的一致性 人们倾向于对他人不同的特征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中心特性 Asch认为“热情”和“冷漠”更能引起人们印象的改变印象形成的方式 1.平均式 2.累加式 3.加权平均式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 指当我们对一个人做了某些判断或评价后,我们往往据此对该人的其他品质进行推论

9、的现象3、投射效应亦叫假定相似性 即人们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4、宽大效应 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是积极性的评价多于消极性的评价的现象5、刻板印象 对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就是刻板印象社会判断1.背景的影响 1.参照点与对比效应对比效应:当任何事物与相对不好的同类事物作比较时,会比实际上看起来更好、更美、更高2.先入为主:最近的或经常被激活的想法最有可能被大脑捕捉到,因而会被用来解释社会事件3.决策的形成方式(Kahneman前景理论)Kahneman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4.信

10、息的数量(稀释效应)稀释效应 中性和非相关信息容易减弱判断或印象,从而产生稀释效应。原因:关于一个人的非相关信息使该人似乎与他人相似,因此更普通,更与他人别无二致。2.社会图式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关于一个特定概念的有组织的知识。图式分类1. 他人图式 2.自我图式 3.角色图式 4.事件图式图式作用:指导着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及超越这两者的推理。布鲁尔(M.B.Brewer)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一种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on),其

11、特点是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注意的加工,所需的加工资源很少,无需人们多大的努力;一种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based processing),它需要意识的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3.启发式判断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根据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类似之处易犯错误:1.对基率或者先验概率敏感性低 2.结合效应(与概率论的结合率相反的情况) 3.小数法则(将小样本与大样本的概率视为相等)可用性启发 根据我们从大脑提取特例的容易程度而产生的判断方法即是可用性启发锚定与调整性启发 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作判断时,我

12、们有时通过使用一个参照点或锚定态度性启发 根据人们的态度而产生的判断方法叫态度性启发何时运用启发式判断?(1)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2)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3)当手中的问题并非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4)当我们缺乏做出决定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归因理论 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因果关系(原因)作出解释和推断的理论Heider 朴素心理学:对预见感和控制感的判断 她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影响推断正确性的主要原因:1.社会赞许水平 2.非共同效应 3.选择的自由性Kelley 区别性资料、一贯性资料、一致性资料

13、Weiner 内在稳定:能力;内在不稳定:努力;外在稳定:任务难度;外在不稳定:运气罗特 控制点理论:个人对有关他的事情负个人责任的程度。内控制点:个人本身;外控制点:外部因素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 指对他人归因时往往注重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情景作用2、行为者观察者偏见 行为者对自身的归因不同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3、自我保护偏见 是指人们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个人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倾向第五章态度:是一种由过去经验形成的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准备状态,它引导着或动态的影响着个体对于这些行为的经验认知。一、态度具有如下的特征:(1)态度总是有一定的对象。(2)态度常常发生矛盾。态度矛

14、盾是指我们对同一客体持有正面和负面的评价,这样,我们对该客体的态度就是矛盾的。(3)态度是一种内部心理的准备状态。(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二、态度的构成(态度的ABC模式)(1)认知(cognition)成分 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及其意义 对客体的观念,信念(2)情感(affection)成分(3)行为倾向(behavior intention)成分三、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适应环境的结果)(2)自我防御功能(出与自尊,维护面子)(3)价值表达功能(4)认识功能(态度有助于组织和解释社会信息) 对于人的认识基于态度四、态度与行为1.态度与行为未必是一对一的.2影响行为的因素除了态度

15、外,情境的某些方面亦很重要.3.态度越是具体,一般与行为越是有关.4.态度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5.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而我们所依据的态度是一种表白了的态度,这是有差距的.6.还要看态度成分中认知与情感的一致程度。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行为能否满足个体/社会的需要)1. attitud toward the behavior 行为的态度(喜欢体育但讨厌出汗不锻炼)2. subjective norms 主观规范(大家都锻炼我也锻炼)3.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感知的行为控制(难易程度实施)Nonrational

16、Actor 人们对他的行为关注不在他的态度之上(mindlessness无心之举:放学回家对于路上的状况不在意)偏见 从技术上讲,偏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无论是生活还是研究,偏见是指消极的那一种。因此,偏见(prejudice)是人们根据错误或不完全的信息概括而成的对人、对事的敌对或负面的态度偏见的原因1)偏见的社会根源 政治、经济的竞争 社会的不平等 社会习俗(如对女性的偏见)2)偏见的认知根源 特殊个案的劝说能力 类属化 归因偏差 刻板印象 公平观念 3)偏见的情绪根源 偏见的替罪羊理论 即挫折和侵犯会导致偏见 人格动力学 他们信仰坚定,往往持有“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容忍自己和别人的脆弱

17、,喜欢严厉地惩罚,多疑,极端仰慕权威。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过程:1.服从(虽然你不喜欢学习,在家长的监督下你还是会学习)2.认同(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3.内化(你能自主的学习)态度的形成理论1.海德的平衡论 P: person O: other X:对某事的态度 2. Festinger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论 1.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有协调和不协调两种情况 2.两者关系若不一致,人体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动机状态:认知失调状态 3.认知失调状态使人不舒服,人会产生减轻或消除该状态的动机 4.失调的数量与动机成正比 5.在消除认知失调的状态中有:a.合理化

18、不一致的状态(辩解)b.改变态度或行为富兰克林效应 在伤害某个人之后,人们变得更不喜欢那个人;在帮助某个人之后,人们变得更喜欢那个人;只有在奖赏很少或没有奖赏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相信自己的谎言通过劝导改变态度劝导的两个主要途径1)中央途径(central route) 所谓中央途径是指信息接受者在进行信息加工时的动机和能力都很高,对信息本身很在意并且进行精细的加工,其态度的改变或形成是其有意识地、认真考虑和整合信息的结果。2)边缘途径(peripheral route) 所谓边缘途径,是指信息接受者缺乏信息加工的能力或动机,他们对劝说信息不作精细的认知加工,他们在形成或改变态度时依赖于与劝说信息

19、相配合的“边缘线索”。劝导的方法:1.传播源 可信性:第一、专长性;第二、可靠性(睡眠者效应劝说者的可信性的影响在其信息刚刚传递后的效果最大,时间一久,就逐渐变小,而原来低可信性的传达者的效果却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喜爱性2.宣传的性质 差异的程度、恐惧唤起、单面信息和双面信息、普遍数据和个人数据 Social judgment theory 社会判断理论 接受者 在接受某一问题时需判断差异;在某一问题上的介入程度 共同决定劝导效果3.接受者的特点 信奉程度、预防注射、人格特征、心情、自由感态度的测量:略第六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的特

20、点:1、个人性2、直接可感性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根源:1.归属的需要 2.亲密的需要人际关系成分 活动、满意感、原则、技巧 人际关系原则 1.真诚原则2.交互原则3.功利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原则5.情境控制原则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是甲方自愿地将资源转移给乙方,以换取另一资源。这一交换受自我利益从他人身上谋取回报的倾向的指导,其结果或者是希望为自己最大限度地获取扣去代价的回报,或者是将自己的回报与代价和他人的回报与代价联系在一起考虑社会回报有六类:个人魅力、社会接受、社会认可、有效服务、尊敬/声誉、服从/权力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模型阶段一:无关系阶段二:注意(开始对他人感兴趣)阶段三:初步接触(两者

21、相互注意,相互需要,开始交换。不过是表面的)阶段四:相互依存:介入(双方共享活动)、承诺(在活动满意的基础上,寻找所要找的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社会渗透理论: 随着交往的深入,宽度增加(话题广泛)继而深度增加(话题深层次)再而宽度减少的过程。人际关系的作用:1.幸福感;2.身体健康;3.心理健康自我暴露的层次人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属于自我的最表面水平属于第二层次的是人们的态度。属于自我的第三层次的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隐私人际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曝光效应:一再地与某一刺激物接触、靠近,可以

22、增加我们对该刺激物的良好态度,由生疏到熟悉,而熟悉往往可以引起良好的感受,从而导致了人际吸引2.相互性阿伦森的“增减效应”(gainloss effect):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我们尤其喜欢那些对我们由不喜欢逐渐转变为喜欢的人,即使这种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我们的人的总量大时也是如此3.相似性4.互补性5.外貌6.人格特征错误效应(pratfall effect):能力非凡可以使人富有吸引力,难免犯错误的证据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一层。犯错误效应”最适用于男性。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女性往往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此

23、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有些小缺点而才能卓越的人对两种人缺乏吸引力。另一种是能力强而自尊心也高的人,他们对于才能出众而连一点小缺点也不能克服的人感到失望第七章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他人(物)的任何行为 1.有意图的行为 2.外显行为 3.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分类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抢劫)方式:言语性侵犯、动作性侵犯 直接性侵犯、间接性侵犯(冷战、排挤)侵犯行为的性质亲社会侵犯行为(捕捉逃犯)、反社会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教师教育)侵犯行为的理论一、本能论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 2.洛伦茨的侵犯本能论二、动机论 挫折侵犯假说:侵犯目标是阻碍者或者替罪羊 阻碍者有无解释、知

24、觉上的不公平,不公正、热效应1.目标的重要性;2.目标的接近性;3.目标的合法性受质疑;4.产生相对剥夺感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点:1.任何情绪唤醒均引发侵犯行为;2.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3.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4.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他还认为大多数侵犯行为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遗传;神经原因;生物化学原因2.社会和环境因素:痛苦;侮辱;否定性评价;环境压力(拥挤、去个性化、炎热、噪音、挫折)3.学习和经验的:观察模仿;大众传媒与侵犯(宣泄论;失禁论)侵犯行为的控制一、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二、惩罚侵犯行

25、为;三、说服教育;四、适当的宣泄;五、控制暴力电视第八章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指一种不期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助他行为: 有目的的,要回报的助人行为判断标准:自愿者的目的,而不是后果。在无法分辨助人动机时,统称为助人行为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取向: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取向:另一种是受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

26、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助人行为的学说假说一:视角采择(通过换位想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唤起(个人痛苦)产生移情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假说二:看到别人痛苦1.引起自身消极情绪体验利己动机(减轻自己痛苦)产生相应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 2.产生移情利他动机(减轻他人的痛苦)产生助人行为假说三:移情惩罚假说;因内疚和羞耻,导致利他行为产生的几率增加。利他行为产生机制:五阶段模型(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首先必须注意到发生了什么情况;(2)对紧急事态的判断:即判断它是否为紧急事态;(3)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判断和决定自己是否有责任采取行动;(4)介入方式的决定:自己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如找警察或其他的人)

27、;(5)介入的实行:实际地介入。任何一个阶段的否定都会导致利他行为的停止。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认知、移情、情绪、其他身份年龄等)2环境教育因素(电视、宗教、)3社会文化因素冷漠行为: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因他人在场对人们的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1干涉的代价(人们在救助之前,首先要估量一下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大,越有可能不救助。代价包括时间、精力、安全等)。2他人受伤害的严重性(他人受到的伤害越严重,越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3受害者的求助线索4当时的情境第九章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人群组合群体人数最少三人。群体的特点1.目标;2.规范;3.分工或角色;4.情感联系;5.相互依存凝聚力是一种使成员留在群体的正性或负性的力量影响因素:1.群体成员相互吸引;2.群体成员的接近性;3.群体规范的遵守程度;4.群体运作是否很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