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斗容从4立方到75立方全系列矿用挖掘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其中35立方高达95%以上;80012500吨特大型挤压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轧辊油膜轴承达到了80%以上;机车牵引变压器和动车车轮、车轴和轮对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另外,轨道交通电机、变流器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HXD2型电力机车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棉纺环锭细纱机国内市场占有率35%以上;石油钻铤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高性能液压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四)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初步构建起以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分层技术管理体系。2015年末,我省装备制造业共拥有9个国家级企业
2、技术中心,6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数量达到7户;全行业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8家煤机企业联合攻关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套智能型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52项,带动了整个煤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太重集团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考核评价的第一批55家中,排名第一。(五)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 太重集团同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在轧钢、挖掘、起重、锻压、油膜轴承等项目上进行了技术合作,并与西门子等世界知名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太重煤机并购澳大利亚威利朗沃集团、金鼎煤机加强与
3、澳大利亚GDS公司合作,使我省煤层气钻机研发制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永济电机在印度设立分公司,开展与南非合资项目。加大技术、资本合作的同时,轨道交通、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件和微型汽车及精密零部件的出口量不断扩大。中白I、II型电力机车出口独联体约占其市场39%的份额;起重机产品远销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挖掘机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10余个国家。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达332.3亿元,同比增长5.79%,较2010年91.2亿元,年均增长29.5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
4、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保证国家能源供应的过程中,长期依赖煤炭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格局,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偏小。到2015年底,我省装备制造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44%,远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1/3的平均水平。我省装备制造业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达57.56%的机械工业,只占全国机械工业的0.37%,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23位,在中部六省排在末位。(二)产品盈利水平偏低 省内缺少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集团,煤机产品、金属制品业的同质化竞争激烈,重型机械
5、、汽车和电器等转型产品规模支撑不足,是造成衡量工业产品盈利水平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等三大指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2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12%、总资产利润率为2.63%,其中机械工业相对应的是3.18%、3.11%、1.63%。而全国机械工业对应的平均值为7.48%、6.96%、8.3%;中部六省对应的平均值为7.12%、6.66%、8.35%。(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除少数大型骨干企业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外,我省装备制造业基本还处于引进技术、模仿制造阶段,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的集成创新能力明显
6、不够。长期以来形成的“引进型”技术发展模式,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现在我省装备制造业32%的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销售收入的2.5%,而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这一比例达到2.5%时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四)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到2015年末,主营业务年收入超百亿的企业不足5家,优势产品煤机、轨道交通、纺织机械等没有形成产业链向上下延伸的集聚发展;汽车产业还没有形成由整车带动配套件、协作件的专业化协作发展的配套能力。9大分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率高于企业数量占比的只有铁路制造业(9.53%、4.77%)和电子制造业(42.44%
7、、3.89%),销售收入贡献率15.84%排第二位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大大低于企业数量占比25%。可见,除了电子和铁路运输制造业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外,其他分行业集中度普遍低。(五)改制重组服务滞后 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国有控股企业2015年有101家,占企业总数的17.8%,远高于全国机械工业国有控股企业占比的3.6%。改制重组滞后造成的条块、地域、部门分割,产品趋同,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和浪费的现象比较明显。另外,我省装备制造业中传统加工制造比重过高,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走在前列的太重通过成套化发展服务业,产值也只占到16%,低于发达省市的水平。三、面临的
8、形势 当前,我国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面临着与以往显著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我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重新洗牌过程中,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产能过剩、中等收入陷阱、新经济增长点薄弱等因素制约着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2011年以来,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2014制造业白皮书,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同时
9、,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正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二)国内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二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一些行业生产已接近或达到历史峰值。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趋势没有改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雄厚积累,我国装备制造
10、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当前正在推进的全面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破解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技术资源瓶颈,为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随着四化同步发展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将为装备制造业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这些都将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重要战略机遇。(三)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大有作为 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11、、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这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省政府发布的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三年推进计划(2015年2017年),力促我省装备制造业大发展。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装备制造业战略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要求,以转型升级为中心,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产业基础,突破重点领域,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为山西新型工业化
12、进程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领域加快布局,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国际化水平取得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1.8%,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3,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00户。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水平达
13、到国内领先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装备制造服务业初具规模。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不断壮大,重点骨干企业服务业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30%以上。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传统优势领域培育35家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居行业领先水平,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五、发展重点 以重点产品为龙头,通过企业重组、技术创新、园区基地和项目建设等途径,重点优化六大传统产业、培育六大潜力产业和提升五大特色产业。(一)优化六大传统产业 加大对重点产业链有效投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
14、、重型机械、汽车、纺织机械、液压系统及元器件等六大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全力发展与高速列车配套的电机、车轴、车轮、轮对、电机和传动系统等产品,打造完善电力机车、载重货车等从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全产业链;煤机装备加快推进联合重组,降本增效、产业升级,全面提升核心产品“三机一架”为基础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和智能化技术,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重型机械以工程成套为方向,提升起重设备、挖掘设备、冷轧设备、挤压设备和特种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延伸服务链条,带动配套产业,向提供集成总承包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汽车加快发
15、展小排量和中级微车、乘用车,构建多品种产品系列,拓宽专用汽车和重型卡车品种系列,大力推进汽车配套零部件的集聚发展;纺织机械加大自主创新,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以工艺流程自动化、过程控制数据化、业务单元模块化为抓手,实现产品生产柔性化制造,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高品质产品性能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端细纱机、织机、气流纺、化机及专件依赖进口的局面;液压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突破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高压液压元器件及系统、高效智能化液压部件与机电一体化集成系统,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家级液压产业基地。(二)培育六大潜力产业 大力挖掘产业潜力,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煤层气装备、电力装备、煤化工
16、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六大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电动、甲醇和燃气汽车,推进电动汽车整车及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替代燃料汽车发动机冷启动技术、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技术,加快引进知名汽车生产企业落户山西的步伐,尽快批量化生产;煤层气装备重点突破煤层气勘探、开采、储运三大关键技术,鼓励发展高精尖勘探、抽取、提纯和液化气化装备,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排采系统成套装备生产基地;电力装备利用我省现有基础积极引入战略合作方,重点发展低温余热发电装备、低热值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风力发电机组、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等;煤化工装备重
17、点研发制造劣质煤制烯烃、天然气及煤制油成套设备,并不断提升合成氨、合成尿素、复合肥生产设备及煤焦油深加工设备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培育发展大型、高压、高效化工设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节能环保装备大力发展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等设备,发展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变频器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新型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设备。通用航空装备重点发展农林植保作业小型无人机,鼓励发展系列通用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由组装向配套生产发展。(三)提升五大特色产业 重点利用我省能源、原材料及军工企业的产品优势,提升电子智能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材料深加工产品、特色军工产品、农业机械等五大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
18、能力。电子智能装备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搬运、装配等智能装备、机器人;基础工艺装备整合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等铸造资源,以国家紧缺的大型和精密铸件为方向,发展重型机械、汽车铸件、铸管等配套件;材料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不锈钢、钕铁硼磁材、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优势,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性能钕铁硼磁钢、不锈钢及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和铝镁合金压铸件及其深加工产品;特色军工产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发展军民共用技术和军民两用装备,重点推进柴油机、石油钻具、涡轮增压器、压力容器等特色军工产品;农业机械重点发
19、展玉米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家用搬运机械、耕整地机械、可再生能源利用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等特色农机产品,打造太原、晋中、运城和长治等农机产品集群。六、主要任务 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市场机遇,结合我省特色,从解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入手,重点推进十大战略任务。(一)创新引领,构建产业研发体系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断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设施,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20、用相结合的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发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人才、实验设备等优势,联合开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学科群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院士”工作站和国家“博士后工作站”,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企业与高校技术交流,探索建立基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协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共享技术成果,并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保障运行机制。同时,围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21、通过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和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二)协同集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以优势产品和新兴支柱产品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打造整机和零部件协同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在逐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域,强化市场对原材料、产品、技术的动态调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聚区域内企业竞争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整合省内资源依托工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太原、大同、长治、运城汽车制造基地;晋中纺织机械和
22、液压机械制造基地。培育发展太原、晋城、长治、晋中、运城、大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长治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太原煤化工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太原、吕梁、晋中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基地。构建太原、长治电子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铸造基地;太原、临汾、忻州锻造基地,运城材料深加工制造基地,太原、临汾、长治军民结合制造基地,太原、晋中、运城、长治农用机械制造基地。(三)互联融合,提升产业智能水平 落实国家“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进我省“互联网+制造”的生态体系的建设,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把握
23、“中国智造”带来的时间窗口和发展机遇,着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电子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智能设备。同时,并行推进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创建互联网+高端人才、创新驱动、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先进技术、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业务重组和信息集成为一体的智能工厂,促进一个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用和效益,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24、四)绿色低碳,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工艺与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完善我省再制造行业标准,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攻克煤炭高效清洁燃烧;锅炉自动控制技术、锅炉系统能效诊断、燃料品种适应、高效换热;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低浓度瓦斯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在高效锅炉、电机系统、余热余能利用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同时,倡导清洁生产,推广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企业经验。鼓励企业建立能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相关政策,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监控和优
25、化管理,强化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监管,开展装备制造企业绿色评价,把好行业准入的绿色关口。(五)延伸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 发展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融合的产业形态,即未来发展趋势的服务型制造。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延伸产业服务链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服务型制造在装备制造业的贡献率。同时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
26、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贡献。(六)强基固本,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将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研发制造能力作为破解我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基础零部件重点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发展生产液压元件及系统、阀门、轴承、齿轮及传动装置和高强度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重点推进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及特种加工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的先进基础工艺,有效突破大型
27、、精密铸锻件瓶颈。提升我省重型机械、汽车、机床、发电设备配套件及管材、法兰的铸、锻件产品的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及装备水平。基础材料重点研发高效节能电机、高端精密机床、高档汽车、轨道交通等装备关键零部件用钢材、高温耐热合金材料、轻量化发展用材等,突破动车组车轴、轮对、齿轮、汽车、电机、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军工等领域专用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不断提高我省不锈钢、钕铁硼、铝镁合金及粉末冶金材料深加工能力。产业技术基础重点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标准制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运用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建设,完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七)培育人才,积蓄产业发展后劲 重点培养打造优秀的
28、管理人才、研发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三支队伍。通过搭建招聘选拔体系、职业发展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并学习和借鉴国际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使企业人力资料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强化岗位体系建设,分别设计适合不同人才发展的职业路径,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形成长久持续的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长远健康发展。促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与重点工程及学科建设相关的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积极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交流和技能提升。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技
29、师研修制度,根据重点工程建设工艺改造及产品研发等项目需要,选派急需技能人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优秀企业开展技能研修活动。优化激励机制,推动实施以业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骨干人才尝试开展包括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在内的多种激励方式等,实施科技强企和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和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作用。(八)创新金融,拓展产业融资渠道 强化金融对装备制造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形式筹措资金,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专利、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向金融、股权等有形资产的转变,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引导创投机构面向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创投业务;鼓励支持保险、担保机构开展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保险产品和担保业务;推进面向中小型现代装备业企业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工作。搭建“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利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众筹融资等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