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500.53KB ,
资源ID:169696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9696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1、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1、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5、固结作用-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风化作用: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会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从而使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发生变化,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差异的新的物质组合,这一地质过程称为风化作用。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水圈: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

2、的连续圈层。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大陆表层。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3类。生物圈:是指地表附近由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第四章 成岩作用的方式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沉积重荷压力下,发生的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和体积缩小的作用。胶结作用:沉淀在颗粒孔隙内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成因的矿物,不管是否压实,都可将颗粒胶结在一起使碎屑物质固结成岩,这就是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被另一种矿物交代的作用。重结晶作用:指沉积下来的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矿物质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所进行的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的作用。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

3、粘土岩:泥岩、页岩。碳酸盐岩(部分为碎屑成因,部分为化学成):石灰岩、白云岩。化学岩:包括碳酸盐岩和其它化学成因的岩石。生物化学岩:硅藻岩、放射虫岩。第五章 变质岩1、变质作用的概念:是指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2、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原岩为火成岩的叫正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的叫副变质岩。3、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4、片理形成的机理:(1)岩石中的片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下发生位置转动而定向排列;(2)粒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下可以被拉长或压扁,改变形态而定向排列;(3)矿物在平行

4、压力的方向上溶解,在垂直压力方向上伸展。5、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6、三大岩的形成和演化四种类型变质作用的概念1、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形成新岩石。温度:300800;压力:21083108Pa。2、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3、动力变质作用:又称破裂变质作用,它的形成与断裂作用有关,出现在断裂带的两侧。在地壳的上层,表现为岩石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在地壳的下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糜棱岩。4、混合岩化作用:即超深变质

5、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同时地下深处也能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贯入,或与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第六章地质年代1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切割律等原理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反演地壳的发展历史的基本方法。2 地球已形成46亿年,生命在38亿年前出现,到6亿年前才兴旺起来,人类约在250万年前后(第四纪)出现。3 相对地质年代(化石)和绝对地质年代(放射性元素脱变)是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4 46亿年的地球演化历史有3个一级地质年代单位:即太

6、古宙、元古宙、显生宙;而显生宙又有3个二级地质年代单位: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也称同位素地质年龄。地层层序律: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和组合,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相距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组合。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就越老,反之亦然。地质体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

7、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地质年代单位:(见后面的地质年代表)年代地层单位: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称为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层序律示意图:A原始水平层理;B、倾斜地层;C、倒转地层; 1、2、3示地层从老到新1石灰岩,形成最早;2花岗岩,形成晚于石灰岩;3矽卡岩,形成时代同或略晚于花岗岩;4闪长岩,形成晚于花岗岩和矽卡岩;5辉绿岩,形成晚于闪长岩;6砾岩,形成最晚。宇 界 系 统 阶宙 代 纪 世 期 第七章 地震及内部圈层地震的概念:地球或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它以快速释放能量,并给地表带来灾害为结果。地震的成因:由于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积

8、聚弹性应变,当应变的能量超过岩石或岩体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极限时,岩石或岩体就会发生破裂或沿着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动位移,以弹性波的形式将应变能突然释放并使岩石圈或地壳震动,便产生地震。震源: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区,是能量积累和释放的地区震源区。震中区: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的地面距离。地震的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其大小主要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的震动情况、地面建筑物和地形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的。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1、陆壳A、位于大陆,占总面积的1/3。B、厚度变化大,一般为2060km,平均厚度为35km。

9、C、物质组成分3层。表层:沉积岩层;上地壳:花岗质岩层;下地壳层:变质岩层。火成岩接近中性岩浆岩,表层多为沉积岩,深部为深变质岩。D、形成年代老:最老的岩石形成于3640亿年(格陵兰)。E、地壳结构复杂,岩石构造变形强烈。2、洋壳A、位于大洋,占总面积的2/3。B、厚度较小且变化也小,一般为510km,平均约7km。C、由基性玄武岩组成,表层有较薄的沉积物。D、最老的岩石不超过2亿年,演化时间较短。E、地壳结构单一,构造变形较简单。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岩石变形和变位的过程,其形成的现象称地质构造。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基本方式有三种:相邻

10、块体的分离、汇聚和错开。垂直运动: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很多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运动。走向:倾斜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走向。倾向:在倾斜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为倾向。倾角:倾斜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最大二面夹角。褶皱:岩石中的各种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为褶皱,是岩石塑性变形的产物。褶皱要素核部:褶曲岩层的中心。翼部:褶曲岩层的两

11、坡。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轴面:各褶皱层面上枢纽连成的面(平面或曲面)。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形态:上凸式弯曲 下凹式弯曲两翼倾向:相背倾斜 相向倾斜 核、翼地层新老关系:核部地层老、翼部地层新 核部地层新、翼部地层老断层面:分隔两个岩块或岩层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破裂面,称断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为断层线。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断块。当断层面倾斜时,断盘分上盘(断层面以上的一盘)和下盘(断层面以下的一盘)。当两盘沿着断层面发生相对位移时,相对上升的断块叫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断层的类型:逆断层,正断层,平移断层。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下盘掩覆于上盘之下。断层面倾角小于25的

12、称为逆掩断层。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走向滑动断层(平移断层)。断层发育时间的确定:在二叠纪之后,三叠纪之前请指出图中的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节理是岩石中的破裂面,但是破裂面两侧没有明显的位移。岩石中广泛发育节理,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整合接触: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上升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则一层一层地连续堆积而无间断。为地壳运动处在相对稳定时期的产物。代表了盆地处在正常沉积环境。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产状一致。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产状不一致。第十章 风化作

13、用风化作用的概念:物理风化作用的概念:指那些使岩石在地表及接近地表环境中发生机械破坏的地质过程,它使完整的岩石裂开或崩解成为大小不等的碎块,而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是水、大气、生物的综合作用,使原岩不仅发生岩石结构变化,而且化学成分也发生改变,并产生在地表条件下相对稳定的新矿物组合。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1)热的作用;(2)冰劈作用 ;(3)盐类结晶与溶解作用;(4)层 裂(块状岩石产生的层状剥落现象)。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气候因素、地形条件、岩石特征、节理发育

14、状况和时间。风化产物的类型:1、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主要是物理风化的产物,也有化学风化未完全分解的矿物碎屑。它们是碎屑沉积物的重要来源。2、溶解物质:包括真溶液(如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胶体(二氧化硅)。主要是化学风化和生物 风化的产物。它们是化学沉积的主要来源。3、难溶物质:残留在原地的不活泼的Fe、Al等元素。残积物:地表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为残积物。它包括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以及新形成的矿物。残积物结构松散,岩石碎屑往往大小不一,棱角显著、不具层理。风化壳:由残积物在地表构成一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之上称为风化壳,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一般厚数厘米到数十米。风化

15、壳剖面:风化壳和基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但是由于风化作用是由表及里的,风化壳按其结构和风化程度具有垂直分带性,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层和未风化的基岩层等几个层次(见下图)。研究古风化壳的意义1、代表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反映了地壳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旋回运动。2、是重要的矿源层,含有铁、铝、高岭土、锰、镍等矿产。3、可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土壤的概念:是位于陆地表层或浅水域底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的、不连续的、零星地覆盖在地表的物质。第十一章 河 流1.地面流水分片流、洪流和河流。2.河流的流速和流量是决定河流能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它们制约着河流的发生、发

16、展和演化过程。3.河流的改造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下蚀作用使河谷加深,横剖面呈“V”形,常形成峡谷、瀑布、河流袭夺。侧蚀作用使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变宽呈“U”形,加剧河道迂回弯曲,形成蛇曲、牛轭湖等现象。4. 河流的搬运形式主要以跃移、悬移和推移为主。显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流水的流速有关,搬运量与流速和流量有关。5、河流的沉积作用主要可形成心滩、河漫滩、三角洲、阶地,使河床平衡剖面呈下凹曲线的趋势。6、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分为鸟足状、尖头状(鸟嘴状)、扇型、多岛型;三角洲的结构包括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 前三角洲带;大型三角洲是理想的石油天然气生成、储集的沉积体,为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17、。7、河流阶地实际反映区域地壳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幅度;反映全球气候周期性的变化,可作为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标志之一。片流:无固定水道、沿整个斜坡流动的暂时性流水。洪流:随着片流的进一步发育,汇聚到沿沟谷流动,有固定流向的线状流水。河流:在固定的线状河床中经常性的水流。河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水、湖泊沼泽等地表水体。水系:逐级汇聚的主流与其支流的组合系统称为水系。分水岭:相邻两水系之间的界限称为分水岭。通常是一些山脊线。流域:水系中所有河流所能汇聚到的大气降水的区域称为流域或汇水盆地。水系的形态类型:树枝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格状水系,环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

18、动能并以其搬运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是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可发生溶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溶蚀作用:是指流水长期对易溶的岩石、矿物发生溶解作用而产生的破坏。水力作用(冲蚀作用):是指流水的机械冲击力破坏河床。磨蚀作用:是指流水以其携带的泥沙和砾石作为工具磨蚀河床,使得河床不断地加宽和变深。河流的下蚀(底蚀)作用:是指河水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进行的冲蚀和磨蚀作用,从而使河床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下蚀作用原因:顺坡而下的流水具有垂直向下的运动分量;搬运的固体物质的撞击作用;锅穴作用:由流水中的急速旋转的涡流所引起的,它促使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河流的侧蚀

19、(旁蚀)作用:是指流水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谷坡进行的破坏作用,使谷坡展宽,河道加长并变得弯曲的作用。河流的向源侵蚀(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河流袭夺:一条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汇另一条河流,且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当河流的下蚀作用到达一定的深度,即河水面高度趋近于其注入水体的水面高度时,河水不再具有位能,下蚀作用近于停止。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可认为是下蚀作用的基准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流水质点的运动形式:层流和紊流。层流:流体质点呈平行层状,不互相混合,流体的层与层之间界线不交错。紊流:流体质点以复杂的流线形式交错,质

20、点相互混合。河流的搬运方式:机械搬运,化学搬运。机械搬运:推移、跃移、悬移。化学搬运:溶运,即易溶岩石及矿物成分溶解于河水,以离子状态进行搬运。河流的沉积作用:因水动力状态的改变,河水的搬运能力降低,致使搬运物在河谷的适当位置堆积下来的过程,称沉积作用。河流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1 河流的流速降低;2 河流的流量随气候或季节而变化;3 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4 局部地段河底平坦,涡流减弱。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冲积物的特征:1 分选性较好2 磨圆度较好3成层性好;4韵律性比较强;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波痕、砂丘等)。河流沉积地貌有:心滩、边滩、河漫滩、三角洲、阶地。三

21、角洲的概念:当河流注入海或湖泊时,流速骤减,河流以紊流的形式和海水混合,从而把河流的动能传输给其周围的海水,最后因摩擦作用使能量消耗,河水即行消散,搬运物质的能力减少,使水下沉积体淤高并相继发展成陆上沙洲,最后形成弧顶朝海,顶端向陆的巨大三角形沉积体,称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1、机械搬运量大;2、近河口处坡度缓;3、无强大的波浪和潮流冲刷。第十二章 冰 川冰川:冰川是在重力作用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雪线及其影响因素:常年积雪的下界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地

22、形:陡坡上雪难以积累和保存,雪线位置较高;缓坡或平坦地带则相反。冰川形成的条件: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丰富,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要有合适的冰雪堆积场所(积雪盆地);具备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冰川的流动。冰斗冰川:冰体主要部分在雪线附近的凹地内。山谷冰川: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后,使注入山谷,好像冰冻的河流,分单式和复式两类。平顶冰川(高原冰川):分布在高山区的边缘山地或高原上,呈面状分布,冰川自中心流向四周。是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后,各冰川汇合而成,面积广阔,是山谷冰川与大陆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1、挖蚀作用:冰川将冰床

23、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带走。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像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将刨蚀的产物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输带一样将它们带到冰川的前端。冰碛物: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冰碛物的特征:1由碎屑物组成,2分选性差,巨大的石块与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3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4无成层现象;5绝大部分棱角鲜明;6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第十三章 地下水地下水的概念:是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分布:它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分布广泛

24、,它不仅发育在潮湿地区,在沙漠、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地下也同样有地下水。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赋存在岩石的空隙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孔隙:颗粒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孔隙度:某一体积沉积物或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影响孔隙度的主要因素:颗粒的粗细、颗粒形状、分选程度、胶结程度。裂隙:岩石的裂缝。裂隙率:岩石中裂隙的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洞穴: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称为洞穴或溶洞。喀斯特率:表示洞穴的数量,溶洞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渗透率:岩石的透水能力。隔水层:水难以或者根本无法透过的地层;透水层:水能自由透过的地层;含水层:透水层饱含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所含各种元素的

25、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含量。上升泉:水流具有压力而向上运动者称为上升泉,喷泉。下降泉:水流不具有压力,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称为下降泉。包气带水:包气带中含有的水(气态水、静电吸附的结合水、毛细管水、“过路”重力水)。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与大气相通,厚度、深度各地不一。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受着静水压力。温泉:地下热水通常分为低温热水(2040),中温热水(4060)、高温热水(60100)和过热水(100)。潜蚀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称为潜蚀作用。按方式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两种,以化学潜蚀作用(也称溶蚀作用)显著。地下水中含CO2,

26、溶于水时形成酸性溶液,可溶解碳酸盐等。喀斯特:将主要以地下水对化学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1)气候:湿热多雨有利;(2)岩石性质:可溶性岩石有利;(3)地质构造:破碎带有利;(4)水的作用:溶蚀力强、流动性好有利。溶沟:石灰岩表面上的沟槽。石芽:沟槽之间凸起的石脊。石林: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的“石芽”,称石林。溶洞:潜水面附近,岩石经溶蚀后形成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地下暗河:延伸较长的溶洞内,常汇集丰富的地下水,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水化学沉积作用:地下水所溶运的各种矿物质,如在渗流过程中因水

27、温、压力等物理条件的改变,可使溶液迅速达到过饱和状态,并发生沉淀。如富含Ca(HCO3)2的地下水,在压力骤然降低,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由于水中的CO2逸出及水份蒸发,水中的CaCO3 会迅速地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沉淀。这就是按沉淀方式形成的地下水化学沉积作用。钟乳石类的类型:悬挂在洞顶的锥体CaCO3沉积物称石钟乳;滴至洞底后向上增长的CaCO3沉积体称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连接形成石柱。第十六章 风的作用风沙流:在干旱气候区,紊动的气流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并携带前进形成的气流沙称风沙流。吹扬:风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风速大、植被稀少的沙漠和海滩地区常见到吹扬作用(2mm以下的砂、粉砂、粘土

28、易被吹走) 。磨蚀:风力扬起的碎屑物对地表的冲击和摩擦以及碎屑物颗粒之间的冲撞和摩擦。风蚀地貌的类型:1-61、风棱石: 2、风蚀洼地: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3、风蚀谷、风蚀残丘:因风蚀而扩大的谷地叫风蚀谷;风蚀谷不断扩大联结,地面仅存许多孤立的高地称风蚀残丘。4、风蚀蘑菇、风蚀柱: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风蚀后,易形成柱状。5、蜂窝石:形成于陡峭石壁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凹坑。6、风蚀城堡:层叠状的平顶残丘,犹如毁坏的城堡。风的搬运方式:主要是悬移、跃移、蠕动。风成沉积物:当风速降低或风沙流受阻时,使砂粒堆积,形成不同的风成沉积物。尘暴:风沙流经常发生的地区,粒径小于0.05mm的砂粒悬浮在较高的大气层中,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粒和尘土凝结成为小团粒随雨滴大量沉降,发生降尘现象,成为尘暴。风积物的特点:1、主要为碎屑物,砂、粉砂、及少量粘土,粒度在2mm以下。2、分选性好,比冲积物高。3、磨圆度好。4、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这些矿物在冲积物中较少存在,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5、具有规模较大的交错层理。6、颜色多样,以红色为主。沙漠:是指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雨量小于250mm/a、几乎无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