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8.88KB ,
资源ID:1696169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9616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断层带活化与冲击地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断层带活化与冲击地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传统的冲击地压理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17-25,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刚度理论和冲击倾向性理论等,后有学者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主要有“三准则”理论、变形系统失衡理论、“三因素”理论、突变理论、分形理论等26-31。强度理论认为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煤岩体应力和其强度的大小关系,当煤体应力大于其极限强度时,煤岩体破坏,从而发生了冲击地压。强度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冲击地压多发生在应力集中地方的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当煤岩体应力大于强度时就一定会发生冲击地压,说明强度理论对于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的判据不够充分。

2、刚度理论32将受压煤体和围岩视作一个受载系统,当受载结构的刚度大于围岩加载系统的刚度时才可能发生冲击地压。刚度理论没有考虑引起冲击地压发生的外部因素,只是给出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能量理论是根据冲击地压发生时的现象提出的,冲击地压发生时产生震动、破坏和煤岩体的抛出等现象,其实质都是能量释放的表现形式,据此提出围岩系统破坏时,释放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转化成煤岩体的动能和矿体的震动,这就是冲击地压的能量理论,局限性体现在没有给出打破能量平衡的条件,特别是围岩能量的释放条件。冲击倾向性理论认为煤岩力学性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超过此临界值时才具有冲击危险,即具有冲击倾向性

3、,该理论给出了发生冲击地压的煤岩力学属性条件,但未考虑冲击地压发生的外在因素,即触发冲击地压的外部条件。(2)断层冲击地压的黏滑失稳理论由冲击地压发生的统计规律可知,冲击地压常发生在断层带附近、褶皱构造区、煤层倾角变化带等区域,冲击地压的发生与这类区域的煤岩结构具有密切关系,这些区域通常存在大量层状结构,煤层受压产生的剪胀作用使得煤体内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开采引起的扰动作用于受准静载作用的煤体时,煤岩与上下层岩体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煤岩呈块状或整体状突出,这就是煤岩结构因失稳滑动而发生的冲击地压。在冲击地压问题尤其是断层活化诱发冲击地压发生机理问题的研究中,有学者引入了粘滑失稳理论33, 34,

4、认为此类冲击地压是由于扰动作用使得不连续面间的粘滑摩擦转变为滑动摩擦从而发生动力失稳的现象。图 1 断层诱发冲击地压示意图摩擦现象存在着稳定滑动和非稳定滑动两种不同的滑动类型,也称为稳滑和黏滑,稳滑是在滑动过程中接触面剪应力基本稳定,没有剧烈变化,而黏滑与之相反,剪应力在滑动过程中迅速增大或减小,滑动速度时大时小甚至停-滑间断进行。断层诱发型冲击地压问题的实质是煤岩结构失稳问题,煤岩结构失稳滑动的表现形式和破坏特征与黏滑现象极为相似,表现为煤层沿顶底板的瞬时突出,而顶底板不垮落或破坏。煤岩体是一种非均质、各向异性的非线性材料,存在层理、节理、片理、断裂等不连续地质界面,将煤岩体分割成众多的结构

5、块体,地质界面与结构块体共同构成了煤岩结构体,在煤岩破坏的现场调查中证实,煤岩体的主要破坏形式是结构块体沿结构面的剪切滑动破坏。对于引入粘滑理论的煤岩动力失稳机理的研究,学者们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35-39。图1为断层活化诱发(结构失稳型)冲击地压的黏滑失稳机理示意图。3.2.2 采动影响下的断层活化规律关于冲击地压采动效应方面的研究,陈国祥等12研究了扰动在不同加载水平及频率影响下,巷道帮部围岩的应力和塑性区的动态响应,分析了巷道内帮易发生冲击地压的现象。康立军,齐庆新40-43等针对回采巷道受力状态,在围岩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姜耀东等11分析了炮采震动诱发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认为

6、震动波使围岩内产生裂纹并促使煤层和顶底板间摩擦滑动。相似模型实验研究方面,彭苏萍44通过两组不开采方式下的高角度断层模型分析了顶板岩体的变形和矿压分布规律,观察到了采动影响下的断层活化以及活化引起的断层岩体破裂、煤体支承压力增大等现象。刘德乾45利用离心模型实验法,针对煤岩体的应力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开采过程中煤柱和顶底板应力的传递规律以及构造因素产生的影响,认为断层结构面的存在改变了顶板变形和受力的连续性,断层两侧顶板的受力状态明显不同,并沿结构面形成应力集中带。李志华46对济三矿进行了采动诱发冲击地压的物理模拟实验,对工作面沿断层上盘和下盘开采情况分别作了模拟,分析了超前支承

7、压力、顶板下沉量等因素,并采用了微震监测断层滑移过程的震动信号。左建平47通过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动的位移规律,证实了采动引起断层活化的现象,采空区距离断层1540m时断层开始活化,并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尝试了位移场分析。潘一山48-50利用断层冲击地压模拟实验装置,和配制的松脂相似模拟材料,针对开采对冲击地压的影响,从正压力降低和剪应力增加的角度,进行了两种情况下的模拟实验,证明了开采引起断层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孟召平等52通过对正断层附近煤岩细观结构、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了正断层对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断层带附近煤岩体破碎,距离断层越近煤岩体中的裂隙发育程度越强,力学

8、强度指标越低。王来贵等53用岩体的振动和断层的刚体错动来描述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过程,认为断层冲击地压是沿某个强度相对最弱面上发生,是沿断层刚体滑动和振动的组合运动。对于断层方面的研究,地震学家们对各种形式的断层模型,诸如平直断层、拐折断层、雁列断层以及其他断层组合形式都做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这些仅限于断层结构在地震学上的意义,并不涉及开采扰动或采场覆岩运动等对断层结构的影响。近些年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对采动影响与断层活动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但对于开采扰动是如何引起断层活化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对于采场覆岩运动与断层应力场演化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对开采活

9、动引起断层带上法向应力、切向应力状态变化的具体分析,对开采活动是如何引起断层活化,断层活化又如何影响工作面煤体应力状态的作用机制不清。3.2.3 断层活化过程的研究关于断层活化错动的摩擦实验研究方面,针对断层上正应力的变化对断层的失稳滑动存在较大影响,有学者研究了断层正应力扰动时断层的黏滑规律。崔永权等54通过对45预切面花岗岩标本的摩擦实验,发现正应力恒定条件下,黏滑间隔随正应力增加而增加,应力降与正应力呈正比关系,当正应力存在正弦波形式的扰动时,正应力对断层黏滑的影响显著,应力降大小和粘滑间隔的离散度明显提高。马胜利等55基于均匀和非均匀断层的摩擦滑动实验,分析了黏滑失稳的成核过程,认为断

10、层上的弱化段加剧了黏滑成核过程的滑动弱化现象;断层闭锁期,剪应力的增加引起横向弹性膨胀,失稳滑动时弹性膨胀的回跳引起断层面上正应力的增加,从而改变了滑动面的应力状态,断层重新闭锁;同时研究了走滑断层断层带的断层阶区对断层滑动行为的影响56,研究表明阶区的微破裂对断层滑动失稳具有指示作用。李忠华57应用突变理论对围岩-断层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断层冲击地压震级与断层厚度、断层软化指数、剪切模量的定性关系。蔡戴恩58用双面剪切法研究了断层带上应变分布的空间规律,得到震源可能原地重复,也可能沿断层带迁移的结论。刘力强等59基于双向摩擦法并利用数字散斑测量技术、应变观测和声发射定位技术研究了断层三维扩展

11、过程,并将断层裂纹的扩展过程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论文提供了一种监测断层活动规律的思路。宋义敏等2采用双轴加载方式对花岗岩进行双向摩擦实验,并采用高速相机对断层失稳瞬态过程进行记录,观测了断层位移演化的时空特征,以此分析了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规律。马瑾等60用红外热像仪和测温仪观测了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温度和热辐射亮温的变化,发现断层失稳前热场存在先降后升的变化模式。宋卫华等61通过小型双剪摩擦实验确定砂岩的滑动准则,并用有限元发模拟了断层影响下的构造应力场,认为构造应力是矿区地震的主要成因,主断裂对其他次级断裂及构造应力区起主导和控制作用,是冲击地压等动力现象的重要动力来源。矿山开采中,开采引

12、起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工作面煤体和顶底板间的相对运动,也都存在着摩擦滑动现象,断层活化诱发型冲击地压是由于扰动作用使得不连续面间的粘滑摩擦转变为滑动摩擦从而发生动力失稳的现象。对于引入粘滑理论的煤岩动力失稳机理的研究学者们虽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进行了煤岩试样的摩擦滑动实验,从加载过程的应力演化角度分析了煤岩失稳滑动规律,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所能施加的监测手段相对有限,对于失稳滑动前、后试样变形特征和结构面错动位移规律并未涉及,煤层及相关岩石摩擦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分析结构失稳型冲击地压机理具有重要意义。3.3 项目的创新之处1)断层活化诱发煤岩冲击失稳的相似模型实验设计过断层工作面回采的相似

13、模型实验,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监测位移场,应用动态应变测量技术监测断层活化瞬间煤岩应力的响应规律,从而得到采场覆岩运动规律、回采过程断层应力演化以及煤岩冲击失稳时的应力演化特征。2)煤岩组合结构失稳滑动实验设计煤岩组合结构的双面剪切摩擦实验,模拟断层活化和煤岩冲击失稳过程,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分析失稳滑动过程位移演化规律,克服了以往煤岩摩擦实验不易进行位移观测的难题,从而更直观地研究不同岩性煤岩组合结构的滑动类型,断层滑移的位移场规律。3.3.2 预期成果的创新1)采动影响下的断层活化规律运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采动影响下断层应力状态的演化规律,并采用动态应力测试技术对断层活化瞬间的应力状态进行监

14、测,得到断层活化过程中断层应力的动态演化规律,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分析和验证不同开采方式、不同断层形式下断层应力状态的采动效应。2)断层活化诱发煤岩冲击失稳机理研究断层滑移前、后以及断层滑移瞬态过程中工作面煤体应力的动态演化规律,得到断层滑移与工作面煤体冲击失稳的作用关系。3)煤岩接触面结构失稳判据通过多种岩性煤岩组合结构的双面剪切摩擦实验,研究不同接触面滑动性质的差异,得到应力演化与断层滑动形式的关系,给出不同接触面性质条件下失稳滑动的产生条件。主要参考文献1. 章梦涛. 我国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0(4): 434-435.2. 宋义

15、敏,马少鹏,杨小彬,等. 断层黏滑动态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1): 171-179.3. 潘一山,李忠华,章梦涛. 我国冲击地压分布、类型、机理及防治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11): 1844-1851.4. 文一. 孙家湾煤矿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专题报道J. 安全与健康(上半月版). 2005(6): 4-8.5. 王学滨. 基于能量原理的岩样单轴压缩剪切破坏失稳判据J. 工程力学. 2007, 24(1): 153-156, 161.6. 王维忠,尹光志,王登科,等. 三轴压缩下突出煤粘弹塑性蠕变模型J. 重庆大学学报

16、(自然科学版). 2010, 33(1): 99-103.7. 宋维源,潘一山,苏荣华,等. 冲击地压的混沌学模型及预测预报J. 煤炭学报. 2001, 26(1): 26-30.8. 齐庆新,高作志,王升. 层状煤岩体结构破坏的冲击矿压理论J. 煤矿开采. 1998(2): 14-17.9. 吕家立,齐庆新,刘天泉,等. 冲击地压的摩擦滑动失稳机理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1995(Z1): 174-177.10. 齐庆新,史元伟,刘天泉. 冲击地压粘滑失稳机理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 1997(2): 34-38.11. 姜耀东,赵毅鑫,宋彦琦,等. 放炮震动诱发煤矿巷道动力失稳机理分

17、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7): 3131-3136.12. 陈国祥,窦林名,高明仕,等. 动力挠动对回采巷道冲击危险的数值模拟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 26(2): 153-157.13. 彭永伟,齐庆新,汪有刚,等. 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及其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z2): 4188-4193.14. 姜耀东,赵毅鑫,何满潮,等. 冲击地压机制的细观实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5): 901-907.15.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等. 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

18、报. 2008, 31(4): 112-115.16. 赵毅鑫,姜耀东,张雨. 冲击倾向性与煤体细观结构特征的相关规律J. 煤炭学报. 2007, 32(1): 64-68.17. Wang X B, Pan Y S.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ck at higher strain rate.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5, 11(2): 32-3618. Wiejacz P, Ligowski A. Effects of geologic

19、al and mining structures upon mechanism of seismic events at Wujek coal mine, Katowice, Poland. Gibowicz S I. (ed.), Proc.19. Wong I G. Tectonic stresses in mine seismicity: Are they significant?. Young R P. (ed.), Proc. 3th Int. Sypm. on Rockbursts and Seismicity in Mines. Rotterdam:Balke20. Xie H,

20、 Pariseau W G. Fractal Character and mechanism of rockburst.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 1993, 30 (2) : 343-35021. Yavuz H. An estimation method for cover pressure re-establishment instance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goaf of longwall coal m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22. Yi X, Kaiser P

21、 K. Impact testing for rockbolt design in rockburst condition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Geomech Abstr,1994, 31:671-68523. Yi X P, Kaiser P K. Mechanisms of rockmass failure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rockburst conditions. Yong R P (ed.), Rockbursts and Seismicity in Mines. Rotterdam:24. York G, De

22、de T. Plane strain numerical modeling of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through the effects of mine geometry, backfill and dyke material, on tabular reefs at g25. Zubelewicz A, Mroz Z.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ckburst Processes Treated as Problems of Dynamic lnstabilit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

23、g,1983,16: 253-27426. 李玉生. 冲击地压机理及其初步应用J. 中国矿业学院学报. 1985(3): 42-48.27. 章梦涛,徐曾和,潘一山,等. 冲击地压和突出的统一失稳理论J. 煤炭学报. 1991(4): 48-53.28. 齐庆新,康立军,毛德兵,等. 我国冲击地压现状与研究进展J. 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 2005: 165-170.29. 潘岳,解金玉,顾善发. 非均匀围压下矿井断层冲击地压的突变理论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20(3): 310-314.30. 周晓军,鲜学福. 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的进展J. 重

24、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 126-132.31. Cook. A note on rock bursts considered as a problem of stabilityJ. J. South Afr. Int. Min. and Metallurgy. 1965(65): 437-446.32. Wawersik, Fairhurst. A study of brittle rock fracture in laboratory compression experimentsJ. Int. J. Rock Mech. Min. Sei. & Geomech. 19

25、70, 7: 561-575.33. 梁冰,章梦涛. 矿震发生的粘滑失稳机理及其数值模拟J.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5): 521-524.34. 章梦涛. 矿震的粘滑失稳理论D. 阜新: 阜新矿业学院, 1993.35. Ruina A L. Slip instability and state variable friction lawsJ. J. Geophys. Res. 1983, 88: 10359-10370.36. Scott D F, White B C, Williams T J. Host structures for slip-dinduced s

26、eismicity at the Lucky Friday Mine. Young R P. (ed.), Proc. 3th Int. Sypm. on Rockbursts and Seismicity in Mines. Rotterdam:Balkema, 1993:245-24837. 代高飞,尹光志,皮文丽,等. 用滑块模型对冲击地压的研究()J. 岩土力学. 2004, 25(8): 1263-1266, 1282.38. 郭德勇,韩德馨. 煤与瓦斯突出粘滑机理研究J. 煤炭学报. 2003, 28(6): 598-602.39. 闫永敢,冯国瑞,翟英达,等. 煤体粘滑冲击的发生

27、条件及动力学分析J. 煤炭学报. 2010(S1): 19-21.40. 康立军,齐庆新. 回采巷道受力状态的数值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1994(5): 24-28.41. 齐庆新. 回采巷道的周围条件与受力状态分析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1994(1): 25-28.42. 彭永伟,齐庆新,毛德兵,等. 回采过程中煤层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J. 煤矿开采. 2010, 15(1): 1-3, 7.43. 单晓云,梅海斌,徐东强,等. 在构造应力场中采动对底板运输巷道稳定性的影响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2): 2101-2106.44. 彭苏萍,孟召平,李玉林.

28、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1, 29(3): 1-4.45. 刘德乾. 深埋煤层采动过程顶板聚压与煤柱受力的关联性及其断层结构影响D. 中国矿业大学, 2009.46. 李志华. 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诱发煤岩冲击机理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09.47. 左建平,陈忠辉,王怀文,等. 深部煤矿采动诱发断层活动规律J. 煤炭学报. 2009(3): 305-309.48. 潘一山,王来贵,章梦涛,等. 断层冲击地压发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8(6): 642-649.49. 潘一山. 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 清华大学, 1999.50. 潘一山,章梦涛,王来贵,等. 地下硐室岩爆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1997(4): 49-56.51. 吴基文,童宏树,童世杰,等. 断层带岩体采动效应的相似材料模拟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S2): 4170-4175.52. 孟召平,彭苏萍,黎洪. 正断层附近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及其对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