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的发展:影响因素:自然条件: 平坦、开阔、资源富足地利于语言 发展、演化和扩散 社会政治经济变迁: 使得发展演变加速汉语发展与方言: 汉语的发展:使用的人口最多 随着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中原人士南移而扩散并发展,形成7大方言:北方方言(普通话):吴方言(苏州话和上海话)闽方言(闽南语为代表) 湘方言(长沙话为代表)粤方言(广州话为代表)客家方言(粤东、北,闽西、赣南)赣方言(南昌话为代表)语言的传播影响:自然因素:开阔、平坦地更易于传播;社会人文:行政区划与管理、经济条件、人口迁移语言传播特性: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和阶层性的特
2、点。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1. 汉字2. 阿拉伯文字3. 希腊文字4. 拉丁(罗马)文字第3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人口移动(移动机制)人口增长(增长历程、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发展中国、中国模式)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人口的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算术密度(总人口比总面积)生理密度(总人口比总可生产土地面积)农业密度(总农村人口比总耕地面积)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1)人
3、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中国人口分布: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迁徙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
4、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形式: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2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居住历史分析 随机方法人口迁移的机制: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4.人口迁移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 高人口密度2. 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3. 出现定居的村落4. 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2.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
5、生率3.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原始阶段(极高极高极低) 过渡阶段(高高低)现代阶段(由较高低较高到低低低)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增长静止)-早期扩张(增长加速)-后期扩张(增长减速)-低位静止(增长静止)-减退(负增长)3、人口转变模式: 西北欧模式:自然状况的发达国家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慢 日本模式:政府人文控制使得转变快 中国模式:控制强、内部差异大,多阶段并存 印度模式:控制弱4、转变的原因: 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1. 加速增长阶段 2. 负增长阶段 3. 高速增长阶段4. 减速增长阶段 5. 波动
6、增长阶段 6. 持续增长阶段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1. 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2. 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 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聚落地理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聚落的分布 密集地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稀疏或没有: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1.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2.
7、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与城市(防止地震、自然灾害)2.地形与城市(平坦地势稍高的较好)3.气候与城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热岛效应与排水)4.水资源与城市(供水和排污问题)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与模式:1.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8、。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2.(1)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 Burgess)提出的。(2)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 Hoyt)于1939年提出的。(3)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曼(E. L. 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宗教与宗教地理宗教传播的因素:(一)移民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二)传播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两种形式。(三)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四)宗
9、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1. 和平共处 2. 竞争 3. 排斥宗教习俗与环境:传播:移民(国家宗教)、传教(基督教)、领土扩张(伊斯兰教)宗教与文化:为权势服务时多与政权和军事行动结合,有时政教合一,红衣主教的神权宗教与环境:有环境的影响,又会突破环境的限制,如一些仪式,教义,神政治地理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人类政治活动与过程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利益实体。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政治区,有国家级的、国际的和国内的单元政治地理结构:范围、边界、位置、形状、中心区等空间结构;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技、国民
10、士气、政府能力等实力结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变化 1. 政治扩散 2. 政治整合 3. 政治分离 4. 主权的变化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国家政治地理:国家的基本特征:确定的领土、一定数量的确定的居民、行驶管理和主权及外交职能的政府国家主权影响:领土规模(大、小国)、形状(坚实、分离、狭长、延伸、穿孔型如梵蒂冈、飞地)、海陆位置等空间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规模和素质、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技水平;政府效能、边疆的稳定状况国家实力分析:实力要素综合影响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
11、一国活动、尤其是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争,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 1. 领土规模 2. 领土形状 3. 领土位置国家的中心性区域:1. 首都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2. 核心区 从一国历史看,核心区是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中心地区;从一国的现状看,核心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心脏”地区。前者称为起源型核心区,后者称为经济型核心区。边界与边疆: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总是有一条边界线将其分开。这条线一方
12、面表示是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方面表示线内是一国的主权管辖范围。由于边疆地区缺乏明确界限,往往随国家势力而变动。当一国力量强大而对方又较弱时,边界带就向弱方移动,因而成为潜在的冲突地区。文化地理学文化概念: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共享的意义系统,包括物质、制度、价值、信仰、习惯以及有关信仰、语言、家庭、性别等观念上的认同。 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结构: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有物质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特点。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
13、物质文化的发展。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迁移扩散旅游地理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生
14、物的多样与地域特色 “游山玩水”人文环境的差异是自然差异的反应,风土人情是体现社会环境促进或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水平、政治局势、治安和文明程度、生态环境区域环境的差异是异地观光的动因客源地与目的地: 旅游表现为客流和信息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流动,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1)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2)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3)交通连接: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旅游对区域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 提供就业、促进饭店、交通、零售等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也可能因局部过热导致通货膨胀
15、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古迹修复维护和风俗文化、环境保护; 采、踏、挖、建破坏物种; 砍伐与火灾导致环境退化; 垃圾与污物对大气、水体、土壤和植物的污染; 购物、改造和狩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对一些地质构造和景观的破坏; 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交通拥堵和隔离本地居民; 改变景区风貌; 改变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区域的道德风尚; 促进文化融合。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一) 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二) 示范效应(三) 旅游和社会道德(四) 旅游与宗教(五) 旅游与语言(六) 旅游与健康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1. 游客 2. 时间、空间和交流
16、 (二)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 1. 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 2. 传统艺术形式的退化旅游开发:因地制宜合理规模生态健康科普娱乐文化交流全面协调经济地理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区位是经济活动的场所、位置。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影响大的为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较小的为次要条件。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注意城市区位型的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影响机制原材料的运费、可运性、可替代性、使用价值(产品成本中的比重);
17、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开采成本的差异;影响机制的变化(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福特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1970年代以前) 原料种类及其配比、原料价格变动等显著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后福特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1980年代以来) 原材料组织采购扩展到全球空间范围,形成其全球化供应采购-生产体系。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影响机制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需要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态度。能源(尤其是电力)供给保证程度是制造业企业选择区位的主要标准之一。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资本在不
18、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工资成本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市场的需求结构特点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作用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基本概念:区域中的相关产业和部门(二)产业环境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包含后者(三)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和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四)产业环境特点与企业投资区位选择 集聚效益(节约成本,共享技术信息,互补需求,合作交流、专项分工等)交通对经济活动区
19、位的一般影响交通要素:“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交通网的特性: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密度=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i = Diji =1, 2, 3, . , n i=1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 n D = Dij (D
20、ij同上式) i=1 j=1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一)便捷通达状况影响区位 (二) 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1运费的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运费的定价制度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定价和均一定价站场费:与运输距离无关,仅与装卸、站场设施、管理维护费用有关(空水铁公路)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包括运具、线路建设费 公路铁路水路空运运费定价:距离比例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和均一定价水路适合长途运输;铁路适宜中长途;公路适合短途;管线适合气液体运输。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
21、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价格等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要解决的问题:(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杜能农业区位论理论前提: 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
22、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地租曲线: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
23、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就是杜能圈。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
24、、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考虑。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区位理论: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一般因子:前者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主要是运费、劳动费和集聚费)特殊因子: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
25、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的三个区位理论指向: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集聚指向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分类:遍在原料(纯原料即任何地方都有的原料)和局地原料(损重原料即只有特定场所才有的原料)原料指数=局地原料质量与产品质量之比。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
26、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 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综合等费用线: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 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 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集聚指向论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
27、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随着消除集中而使生产成本降低。集聚类型: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集聚指向的判断 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 可能性就小。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