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课题的把握(一)、核心概念界定课题名为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涉及以下概念:学校: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指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课程改革:即通常所说的新课改。以教育部年月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是本世纪初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建国后的三次课程改革(建国初期、文革中、文革后)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理念、组织、实施、评价上都有较大的变革。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兴起的教育改革思潮。国家教委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其释义
2、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课程素质化:是课题组的原创概念,虽未在题目中显现,但是本课题涉及的最重要的概念。 “课程素质化” 是指学校在课程的建设、开发和执行的过程中,基于课程的社会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性主体和以学生为发展性主体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为目标,将课程目标内化为教育的素质要求,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
3、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活动。(二)、 课题的总体把握 对课题的总体把握实际涉及的是课题的研究假设、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问题。课题组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课程素质化”,这是本课题的核心和精髓。素质教育是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最为有力的教育政策之一,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进步,课程改革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是,学校如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整体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与素质教育所关注的“素质”之间建构适宜的连接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解决
4、这个问题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揭示华侨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经验,将课程的知识涵盖变为素质涵盖,把课程目标的“社会本位”变为社会、个体、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教案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奠定学生的发展基础为目的,发现影响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总结出成功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模式及教案模式。并为深圳中小学及内地其他学校更好实施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实现研究成果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推广,如课题研究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益也就可能实现。作为一项应用性的课题,“课程素质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同
5、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课程素质化”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育视野和有效的操作范式。本课题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华侨城中学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对广东省的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也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可行性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在立意、方法、评价诸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在全国范围内,“课程素质化”是本课题组率先提出,并且在理论上、实践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在研究方式上,本课题走的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与现在通行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路线有很大的区别。本课题的研究理顺了课程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形成了通过课程整体变革有效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
6、新思路;总结了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基地网建设的策略,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规范了教案行为,活化了教案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进步率,整体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可推广价值 “课程素质化的探索与实践”是项应用性的研究课题,课程素质是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课题研究具有普适价值,龙头课题统摄学校的全面工作,全员参与,研究深入,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及推广价值。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带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走进我们的视野,教育理论界、各级行政机构、各层级学校都对素质教育表现出了极大关注。素质教育从观念的萌生到理论的的广泛探讨和实践
7、的深入探索,都突出强调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教案体系、加大改革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教育新思维。它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和方式方法,并在“发展与改革”的意义上使人们达成共识。正因如此,素质教育迅速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潮,也因此而引发了几乎波及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已近年,其间经过了了三个发展阶段:酝酿尝试阶段( )、实验推广阶段( )和全面实施阶段( )。酝酿尝试阶段以 年第一篇出现 “素质教育”一词的文章为标志,之后便陆续在教育界引发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其焦点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弊端是什么?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
8、教育思想,能否成为向“应试教育”开战的旗帜?素质教育是否具备这样的号召力和推动性?这一时期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界,决策部门的政策文件中未对素质教育进行直接的引用和专门论述。 年 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指出中小学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并提出中小学要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作为政策性指导,纲要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初始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实验推广阶段,由于纲要的肯定和明确指向,素质教育的探讨很快达到高潮,探讨的问题更加集中,指向更加明确,特别是基层学校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根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湖南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使
9、改革实验从学校扩展为区域性,从而为第三阶段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发展的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以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 验交流会为标志,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推开。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同年月,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历时数年波及全国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交流,并对今后工作 进行了具有实质性的全面部署。烟台会议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会议,素质教育由初期的自发改革到了
10、区域推进的实验阶段,特别是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案内容、加强教案过程管理的意见、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出台之后,素质教育成为有统一领导、有规范文件、有实施步骤、有操作措施的整体配套的全国性改革。新世纪前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挟势而来。这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二是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
11、程体系存在课程观念滞后、课程目标偏狭、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联系断裂、课程价值模糊、课程评价片面等一系列问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对推进素质教育和进行课程改革做了进一步安排,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到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基础教育必然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案方式、教案手段及教育评价、教育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但是,关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理解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有诸多偏颇,实践上也处于摸索阶段,还停留在局部的、
12、学科层面上,显然还不能形成清除“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被广泛认同的有效手段。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改革目标一脉相承。不管用什么样的术语来概括理想的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实施教育改革必须回到教育现实中,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在课堂教案中,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学科教育中,课程改革必须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现代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
13、破。这是基础教育的必然思考众所周知,学校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最有力担当。如何将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与素质教育所关注的“素质”之间建立起适宜的连接点?华侨城中学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拥有身处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的巨大优势,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也要有自己的表达。该校不仅树立了“造就科学素养一流、人文意识浓厚、长着飞天翅膀而又贴着地面行走的现代人”的教育理想,并且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育科研、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上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具有现代风貌和国际视野的教育新思维,具有比较理想的研究基础。因此,课题组以华侨城中学为研究对象,利用华侨城中学的特点与优势积极进
14、行课程改革的探索,率先尝试性地提出了“课程素质化”的概念。(二)、文献综述国内素质教育研究文献最早产生于年,之后素质教育研究文献大幅度地增长,其主要特点是:素质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急剧增长,素质教育逐渐成为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素质教育研究向教育教案的各方面和学校的各类人员和各个岗位发展;素质教育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在素质教育研究的创新性方面各理论刊物之间没有等级的差异。总之,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经过一些研究者及时整理、总结而获得积淀与积累,这是将若干一家之言汇集为一致认识的重要途径。这样的总结,值得重视的至少有次。第一次是年初,江苏教育研究刊载的江苏省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纪要和江苏省小学素
15、质教育研讨会情况综述(蔡守龙, , ) ,是最早关于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的记录。第二次是 年年底,教育研究于 年第 期发表谢维和教授的素质、发展与教育及第 期刊发杨银付博士的素质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二文。前者是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论坛”两次专题讨论的概述,后者阐述了作者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兼具综述性质,包含了江苏教育研究年第期“素质教育研究专辑”的若干观点。第三次是年,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了篇文章:关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赵中建, , )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素质教育研讨会的综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应试教育(十年理论研究述评) (郑金洲, , )
16、 ,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陈晓季, ) 。第四次是年,代表作有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以及教育研究编辑部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中的第二部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这些有质量的总结对于深化素质教育研究,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于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多见诸于各种专著、报刊。国内的研究者们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之“六变”,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强调课程要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课
17、程与生活的联系,结构均衡、合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案、促进发展;实行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不一而足,在此不再赘述。目前,“课程素质化”的提法国内比较少见,曾有人尝试对“课程素质化”进行探索,但没有形成明确、系统的理论,更没能构建出其可行性模式。如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小学和常数实验小学曾提到“课程素质化探索”,却没能为它做出明确的定义和制定操作性措施;上海中学的办学理念中解释了“素质教育课程化”,但仍缺少具体的行动指南。此外,关于学科教案素质化的
18、论文见诸报端的有福州八中党支书记王蔼群的素质教育课程化和学科教案素质化对研讨执行新高中课程计划的几点认识、论英语素质化教案的建构策略等。三、研究内容本课题将“课程素质化是什么如何实施如何评价”作为研究内容体系,以六个模块组为组织形式,集中研究了“课程素质化”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一)、理论模块(项子课题). 新课改条件下学校推进“课程素质化”的基础理论与实施策略研究.“享受教育”办学思想指引下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理论模块组在“课程素质化”的概念解读、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的创新思考、“课程素质化”与“享受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有效回答如何认识和理解课程素质化
19、?课程素质化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 。 新课改条件下学校推进“课程素质化”的基础理论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在“课程素质化”的概念解读、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课程素质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回答如何认识和理解“课程素质化”?“课程素质化”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 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课程素质化”呢?“课程素质化”是素质教育大范畴中的一种有益探索,是将目标指向和过程指向高度统一的创新构想。“素质”既是追求的结果,又是追求本身。“课程”既是载体,又是途径与方法,“化”既是终极目标,又是趋向过程。这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作,“课程素质化”将课程的知识涵盖变为素质涵盖,将课程的单一知识目标变
20、为立体综合的素质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内,把课程目标的“社会本位”变为社会、个体、自然三者协调发展。同时,以教案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奠定学生的发展基础为目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教案效率、提高教案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一般规律。其内涵为在课程目标和形式的范畴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主体和学生发展性主体的作用,充分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鉴赏、劳动竞技等素质,发展其学力,提升其科技素养及人文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课程素质化”的理论意义在于基层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如何集中体现与反映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
21、展”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在课程的开发与执行上要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这是课题组对“课程素质化”的整体认识。在新课改理论中,课程目标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而体现出来的。“知识与能力”强调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态度价值观”则关注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形成,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这便于以更宽泛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课程素质化“。”课程素质化“是一种将教育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以奠定学生的
22、发展基础为内核的教育过程。其含义就是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各类课程目标之中,落实到教案实践之中。立足于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人格、学力(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实践技能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的教育过程。其中要抓住两个关键概念:一是“课程”,即从结构、目标、设计、管理、评价、开发等各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课程;二是“素质化”,要明确“素质”与“素质化”的区别,“素质”是种稳定的品质结构,“素质化”是素质达成的必须状态、必要条件和动态过程。虽然“课程素质化”的理论建设亟需加强,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课题组的研究并不侧重于理论方面。理论上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也就是“事物
23、的必要性”的问题,而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素质化”要解决的是“可行性”的问题,也就是在学校必须要实施素质的前提下如何实施的问题,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方向也不同。所以,在认识和理解“课程素质化”上,理论把握仅限以下几点即可: 课程的目标和形式首先要明确的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即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其次要搞清楚传统的课程与素质化的课程的区别,即课程的知识涵盖与课程的素质涵盖问题。第三,是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学校内所有有教育功能的载体都是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优质的教案服务和优质的教育学区,包括社会因素、科技因素和人文因素。但是,我们研
24、究的问题不是哪些可以成为课程,哪些不能成为课程?哪些为什么成为课程,哪些为什么不能成为课程?而是如何使这些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使之达成课程功效。 对“两个主体”的理解“两个主体”是指教师的主导性主体和学生的发展性主体。同样,这个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在理论上。理论上对教师在教案活动中的主动地位的认识、对学生发展性主体地位的确定争议也不大。所以,我们要研究的还是“怎么做”的问题。在课程统领上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在方法研究上,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这“两个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怎能才能和谐、怎么才能达到各自的最高境界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的务实规律问题,是教育实践
25、问题。 对素质与发展的认识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问题。素质教育所指向的“素质”应该是一个素质系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生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应试能力素质、人际交往素质、外在素质等多个方面。素质本身是种复杂的结构。对学校教育来说,学生的素质不可偏废,应该是互相渗透,和谐发展的。因此,在宏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方向,使之全面和谐(但不排除个性)发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维、新途径。 “课程素质化”与“教研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人才国际化”一起构成了华侨城中学的办学理念,标志着华侨城中学以“面向世界、关注发展、强化基础
26、、规范过程”为特征的办学思路已基本成熟。几年来,华侨城中学的发展方略一直都围绕着“课程素质化”、立足于“课程素质化”,并进一步形成了“享受教育”的办学思想。“享受教育”办学思想指引下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组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度出发,致力于建设学校文化系统,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享受教育”办学思想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将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表现在人才观上,表现在学生观、师生观上,更体现在课程观和教案观上。“享受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生命哲学,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存在,“享受教育”思想观念表现在人才观上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独立个性、健
27、全人格、崇高理想和踏实作风的现代公民;表现在学生观就是面向全体,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筑造坚实的基础;表现师生观上,就是人格尊严的平等,心灵的契合,自由的交流,潜力的唤醒,成功的相互欣赏与欢乐;体现在课程观、教案观上,就是课程素质化,就是教案资源的人性化、人文化和学习状态的快乐化、享受化。教育就是享受,学习就是享受,这一从享受教育提纯而生成的文化景观将成为学校的灵魂。她将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和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将使得师生双方在教案活动中都尽可能的满足发展的需求、精神需要和创造愿景,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享受奋斗和成功的喜悦。(二)、德育模块(项子课题). 促进后进
28、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培养策略研究. 华侨城中学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 高中住宿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家校合作的组织策略与实践研究在“课程素质化”的研究尚属初始阶段的时候,德育模块组没有贪大求全,而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德育队伍建设、学生的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上,力求在德育实效上拿出有实际意义的、突破性的成果。促进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后进生现有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确定适当的成就动机的目标,在学科教案、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中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构建起适当的成就动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高中住宿生积极心理健康
29、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工作的开展为推动学校的宿舍管理、建设和谐进取的宿舍文化、培养住宿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校合作的组织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华侨城中学已有的家校合作策略和行为,反思已经取得的成效和现有的局限,思考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家校合作策略。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培养策略研究努力开展具有华侨城中学特点的校本研究,探索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新问题、新对策,建立起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培养、评价运作机制,构建较完善的班主任管理体系,打造一支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独特思维的班主任队伍。华侨城中学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华侨城中学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的分析,结合学校推进享受教育与课程素质化对学生自主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研究从学校活动、学生社团、班级建设三个层面施行学生自主管理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