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676.50KB ,
资源ID:168802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880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本章知识结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具体内容远近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背景(特别是太阳)宇宙(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系地球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在天文背景下(主要是太阳)地球运动对地球的影响自转公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特征)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宇宙中的地球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 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几个版本的教材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叙述基本一致,都是由远及近

2、、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最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由于中图版地理教材的章节安排与课标对应最为紧密,下面,我将结合课标,并以中图版为例为大家进行本章的知识梳理。【本章知识梳理】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课 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

3、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是本条 “标准 ”的重点要求。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 ”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 “外星人 ”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根据本条 “标准 ”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

4、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和科学事实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 标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分析: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这其实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是以太阳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教学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其对人类的影响上。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并且,由于说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在太过广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

5、进行阐述。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 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 “标准 ”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两重形式。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

6、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本条 “标准 ”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条 “标准 ”对学生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这一要求,属于理解层面,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本节内容的实质是一个几何光学的问题,即一个运动球体与一束平行光的关系。几何光学最简单的解法是“图画”的方法,而“图画”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摆出来,画出来,找出来,说出来”。这样,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读图能力,更

7、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图型、图图、图话”的转化能力,同时会用到理科教学常用方法即化归的方法。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 标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条 “标准 ”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 “标准 ”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 “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了有关 “宇宙中的地

8、球 ”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 “什么是自然环境 ”。 “标准 ”以 “宇宙环境 地球 自然环境 ”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从人地关系角度来看,本条 “标准 ”的行为动词为 “说出 ”(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本节内容在学科教学中,与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本身内在的联系。比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既与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关,又与大气本身的物质成分和理化特点有关,同时也是后面章节大气运动的基础。【本章逻辑情境】本章逻辑关系概括

9、如下: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实质讲述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背景。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其实质讲述内容是在天文背景下(主要是太阳)地球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实质讲述内容为在这些影响下,地球表面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圈层。前两部分研究的对象是天文背景下,无大气、海陆、地形等影响下的地表均一的地球,这个对象不属于地理环境。第三部分研究的对象则为地球的表面,即在前两部分的影响下,地理环境的形成及特点。其逻辑关系简言之,则为第一部分是地球的能量来源,第二部分是绕转关系下的光热分配,第三部分则为在其影响下的物能运移规律。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形成基础、物能支撑;第三部分则为前两部分的必然结果,

10、即形成地球表面符合一定规律的地理环境系统。【第一单元内容小结】综上所述,我们一起将必修 1第一章进行了知识梳理和教材分析,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便于学生从学科角度找到知识间内在关系便于把逻辑情境转换为问题情境,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和地理能力培养 帮助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教学策略。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认为是两个转化工作: 把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认识逻辑 把学科认识逻辑转化为学生认知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本章最核心的知识是什么? 本章易对易错的知识什么(特别是易错知识)? 本章对促进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 ?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

11、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是我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以上述问题为线索,对必修 1第一章内容进行的一些思考,仅供大家参考。核心知识易错知识点核心能力教学策略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概念 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对应关系 对图(表)资料进行分析描述概括的能力 对统计图(表)地理解读的策略 用标准地理语言描述的训练太阳系八大行星比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区分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概念和意义 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变化 地方时与区时 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

12、阳高度角 “图型、图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用“图画法”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 划归的方法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 地壳与岩石圈 大气分层及特点 地理现象到地理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 用地理方法推断“暗箱”的方法策略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二单元 案例解析“课程标准”对这部分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这一要求,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教学也感觉难度较大。因而,第二单元主要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结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因自转、公转而产生的恒星日、太阳日和回归年等概念。学会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并准确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应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或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及四季形成的原因。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利用图表比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策略】用“图画”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既 “摆出来,画出来,找出来,说出来”。【课时安排】1、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第二课

14、时:光照图 ( 摆画 )3、第三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4、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第五课时:光照图(诊断提升)【案例分析】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因自转、公转而产生的恒星日、太阳日、回归年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地球运动后续的学习影响较大。我认为,本节内容教学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其实质是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2、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都是对运动特征的一种描述,这些特征的综合就是一种运动,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运动特征描述的能力

15、。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讲,对于物体运动的认识理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本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将现实中的形象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再将学生头脑中的三维形象转化为现实中的二维形象,其实质是“图形”、和“图图”之间的转化。我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视频】地球运动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模拟】参照视频,用三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回答】将地球运动分解为自转和公转设计意图:学生以地球运动视频(运动事实)作为参照,通过观察、模拟、对比、纠正等环节,在头脑中建立运动视像;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把地球运动分解为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 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正确模

16、拟地球自转(轴,方向) 适时纠正学生画图中的问题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描述地球自转速度和周期(适时补充讲解角速度和线速度) 结合示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 指导学生总结自转的运动特征 【模拟】用地球仪正确模拟地球自转 【画图】正确画出侧视、俯视和仰视的地球自转(正确标注方向,能找到轴的位置,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地轴与赤道和南北极点的关系) 【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全球分布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原因。 【回答】结合示意图,回答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及原因 【总结】学生在学案上填出地球自转的运动特大致环节按照“摆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好处如下:符合

17、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运动视像有利于学生学习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标准地理语言描述地理现象的习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利于教师适时纠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地球公转 指导学生在三球仪上正确模拟地球公转(轨道与方向)讲解轨道形状(椭圆画法,两个钉子,一条线,绷直来话,引出椭圆焦点和太阳位置)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描述地球公转速度和周期给出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探索近日点、远日点的时间、运行速度等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总结公转的运动特征 【模拟】用三球仪正确模拟地球公转 【画图】正确画出俯视状况下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正确画出轨道,正确标注方向,注意地轴的方

18、向) 【回答并标注】根据经验说出地球公转速度和周期,根据开普勒定律,结合公转示意图推到近日点、远日点运行速度的差异,并标注图中设计思路与自转相同,依然按照“摆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的顺序进行教学。黄赤交角 定义: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并分析。 模拟:再次演示地球运动,指导学生找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找到黄赤交角 指导学生在侧视图上正确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找到黄赤交角再次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观察地轴、黄道面和赤道面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原因 指导学生在示意图上标注角度 分析黄赤交角的定义 观察地球运动,指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的能用两个平面物体正确表示黄赤交角 在侧视图上正确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找

19、到黄赤交角 观察,并解释黄赤交角保持不变的原因 在示意图上标注黄赤交角,以及地轴与黄道面设计思路依然与自转公转相同,依然按照“摆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的顺序进行教学,但由于黄赤交角的稳定性是后续学习的重要支撑,同时,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建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学生的易错点之一,所以其形成过程以及结论需要引起学生的重点关注。所以在教学策略和环节上,这些重点和易错点则需要学生“指出来”,加以强调。【小结】方法: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简单运动进行研究;研究地球运动的一般方法就是要“摆出来、画出来、指出来、说出来”。知识:自转公转的运动特征及黄赤交角的形成。【课堂检测】略第二课时:光照图光照

20、图的实质是在地球运动的基础上,加上太阳光照的影响,其实质是一束平行光线与一个运动球体之间的关系。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光线与球体的视像,将学生对于地球运动光照现象的认识由形象认识转化为抽象认识,引入相关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时应特别关注,“一点两线 ”(即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及“两经两纬”(即子夜、午时两经线和南北回归两纬线)。教学策略与地球运动基本相同,在此,我不做重复叙述。学生视像建立需要借助简易实验实现,可用实物投影作光源,分析其在地球仪上的光照状况进行教学。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中,我只借助了三球仪和晨昏仪(带有晨昏圈和太阳直射点的地球仪)。我的具体教学过程如

21、下:一、一束平行光与一个静止的球的关系。参看视频,用晨昏仪进行模拟。这样做的好处是,晨昏仪可以移动,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光照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讲解昼夜半球、晨线、昏线、太阳直射点以及子夜午时经线等概念和规律。画光照图时要注意几点:赤道与地轴的垂直关系;晨昏线与光线的垂直关系;过太阳直射点的光线,其延长线必过地心。二、地球运动过程中的光照图变化(以二分二至为例)。视频演示地球运动中,光照情况的变化。视频演示春分时刻地球光照情况,用三球仪进行模拟。学生通过观察,用晨昏仪摆出此时地球的光照情况并在学案相应位置上画出春分时刻光照侧视图和俯视图。夏

22、至、秋分、冬至如上。此过程是将学生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后续地球运动意义分析的基础,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画出晨昏线,画图中提示学生注意,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以及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三、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生在所画的每幅光照图上,对应节气找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之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总结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视频,分析原因(黄赤交角的影响)。此图建议学生保留,可作为后续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意义(特别是公转意义)的材料和依据。第三课时:本课时学科内在逻辑如下:一、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1、可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结合示意图描述浴缸中水的运动。思考

23、其成因。2、用实验模拟的方式来解释原因。实验可以采用中图版教材上方式“在地球仪上滴墨汁,观察墨汁流动”或者在转动的伞上滴墨水,观察其流动;还可以用“傅科摆”的方式的进行呈现。并总结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上偏转;偏转强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注意,所谓的左偏,右偏是要顺着运动方向来看)3、地转偏向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风向、对水流以及对河流两岸的影响。二、昼夜更替可以以问题链作牵引,引导学生观察并深入思考。1、昼夜产生的原因,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否相同?2、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会产生昼夜更替?3、由于地球自转,目前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长?全球都这样吗?4

24、、昼夜更替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三、地方时地方时的计算可以借鉴数学和物理的教学模式 ,以导学试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但例题选择要有层次,呈现次序要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我的例题顺序编排如下:1、地方时给出地方时定义: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经度上的时间都不相同,称为地方时。例题 1:如图: A、 B各为几点?为什么?图中 C为几点?你怎么推断的?图中 D、 E各为几点?经度每隔 1,时间上相差多长时间?时间相差 1小时,经度相差多少?例题 2:图中 c为几点?a 和 c经度相差多少度? a为几点?b 、 d各为几点?例题 3: A( 20 N, 50 E), B( 60 S, 90 W),如

25、果 A为早上 10点, B为几点?方法总结:画图,求出经度差和时间差;在图中标出对应的经度和时间; 注意:东早西晚。例题 4: A点经度 50 E, A点位 10点, B点 12点 20分,求 B点经度?2、区时说明分区计时的原因。说明分区计时的方法。(此图要边讲边画,特别注意东西十二区的重合)例题 5:求西三区的范围?用的是那条经线的地方时?北京( 116 E)在哪个时区?用的是哪条经线的地方时?A 点经度 30 E,地方时为 5点,求 B点( 42 E)的区时?3、日期变更线例题 6:已知 A点经度为 0,时间为 6月 3日 18点求 B所在经线为几月几日几点?引导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计算:

26、顺时针: 6 月 4 日 9 点逆时针: 6 月 3 日 9 点同一时刻同一地点不可能出现两个日期。引出矛盾,从而引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认为国际上,人为规定了一条日期变更线 180 经线(不是一条直线)。规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 180 经线 ,日期减一天。提问:刚才这两个算法,哪个是正确答案?( 6 月 3 日 9 点 )用阴影在途中标出 6月 3日的范围?这说明实际中还存在着一条日期变更线,它就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时刻和新的一天的开始时刻,即 24 点( 0 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 0点线( 时间线 ),日期加一天。最短再过多长时间,会出现全球为同一天的情况? 当 180 达到 0点时,即 180 经线和 0点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例题 7: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则 A地为几点? 若图中阴影表示 3月 21日,非阴影表示 3月 22日,则 A地为几月几日几点?若图中阴影表示 3月 21日,则北京为几月几日几点?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