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1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生命观念)图中b点为刺激点,该处的膜内外的电位与a和c处的相比较有何特点?提示:b处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a和c处都是外正内负。(2)(科学思维)图中膜内、外都会形成局部电流,请说出它们的电流方向。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哪种电流方向一致?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bc,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bc。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3)(科学思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何种形式传导的?兴奋的传导具有什
2、么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2(生命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1)根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什么?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即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高,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膜上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这种膜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K的这种跨膜运输属于什么方式?有何特点?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ATP,顺浓度梯度进行。(2)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此时Na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请推测此
3、时跨膜运输的方向是内流还是外流?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内流;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比膜内高。(3)动作电位达到峰值后,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与静息电位的膜电位状态相反,这种膜电位状态称为反极化。此时,会打开膜上的另一些K通道,造成K顺浓度梯度外流,以恢复静息电位状态。但由于外流的K量过高,造成膜内的电位比静息状态还要低,这种膜电位状态称为超极化。在由超极化状态恢复真正极化状态过程中,Na外流的同时K内流,Na和K的这种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还是逆浓度梯度的?这种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什么?还有哪些特点?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ATP。(4)综上所述,
4、你认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否需要消耗ATP?为什么?需要;在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和K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探讨图中各点或段表示的含义。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bc段动作电位,细胞膜对Na继续保持通透性强度。cd段静息电位恢复。de段静息电位。1下列有关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膜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B神经纤
5、维膜对Na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C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彼此影响,并随传导距离延长而变小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K内流形成的解析:选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当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时,会影响Na内流的数量,导致动作电位变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绝缘性和不衰减性;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Na内流形成的。2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量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装置甲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点B图1中装置乙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C图2中由a到c属于兴奋过程D图1中甲装置测得的电位是由Na大量内流形成的选D图1中甲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乙测得的
6、是动作电位;图2中a为静息电位,c为动作电位,a到c属于兴奋过程;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外负内正。归纳提升1传导过程2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段解读易错提醒认清Na、K进出细胞膜的方式(1)Na的内流和K的外流是顺浓度梯度的,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2)NaK泵活动,即Na的外流和K内流是逆浓度梯度的,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1)突触的结构突触: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其他结构: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移动到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
7、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传递特点特点:单向传递。原因2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2)作用机理:有些物质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3)危害(以可卡因为例)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导致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产生心理依赖性,长期吸食易产生触幻觉和嗅幻觉等。(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8、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4)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5)长期服用可卡因,可导致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1(生命观念)神经递质释放在突触间隙后,怎样才能完成兴奋的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处的膜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才能完成兴奋的传递。2(科学思维)神经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定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吗?不一定,也可能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3(科学思维)兴奋传递过程中,在整个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信号转换分别是怎样的?整个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
9、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4(科学思维)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一般要及时分解或运走,如果不能分解或运走,则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某些兴奋剂)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受到持续抑制。5(科学思维)尝试总结神经递质的存在部位、释放方式、作用部位和移动方向。存在部位:突触小泡。释放方式:胞吐。作用部位: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多选)右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递质经的转运和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选BD神经递质
10、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2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A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选A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又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但具有止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很可能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失去了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
11、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1突触的常见类型2兴奋传递的过程3传递特点(1)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已知突触结构中,根据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进而判定兴奋传递的方向。(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所以,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学
12、习小结 1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使其兴奋,则()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C未兴奋部位的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兴奋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选D在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向神经纤维两端传导;未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2下列有关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某些腺体选A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13、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3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A BC D选B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在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而不能由。4下图为离体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a处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处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C刺激后
14、,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刺激a处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处使突触传递抑制选B在刺激a处或b处时,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处时,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而刺激b处时不会使兴奋向突触前膜传递,也不会使突触传递抑制。5(多选)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
15、,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会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选AD分析图形可知,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过程中,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错误;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6(多选)1921年德裔美国人勒维(O.Loewi)在以蛙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发现,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抑制心脏的搏动,将该心脏组织中的液体转移到正常搏动的心脏组织中,也可以抑制其搏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16、错误的是()A电刺激使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发生变化B迷走神经兴奋后向心肌细胞释放了神经递质C心脏搏动被抑制是因为心肌细胞结构被破坏D直接电刺激心脏不会引起其搏动情况的变化选CD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电刺激使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发生变化,进而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A正确;迷走神经兴奋后向心肌细胞释放了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心脏的搏动,但心肌细胞结构并没有被破坏,B正确,C错误;直接电刺激心脏也可引起其搏动情况的变化,D错误。7下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1)图2的结构名称是_,结构的名称是_。(2)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叫_
17、。针刺A时,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若针刺A只能感到疼痛,F却不能收缩的原因可能是_。(3)将麻醉药物分别放在B处和E处,然后用针刺A,产生的效果是放在B处:_,放在E处:_。(4)如果在图2中和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处发生的变化是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_的变化。(1)图2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为突触后膜。(2)针刺A时,兴奋沿着反射弧到达F,可引起F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任何一个环节阻断,反射将不能完成。针刺A能产生痛觉说明兴奋可以传到神经中枢,沿着上行传导到达大脑皮层痛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但F不收缩可能是E断开或F本身受损伤。(3)B为传入神经,E为传出神经,麻醉B,针刺A时既无痛觉,也无反应;麻醉E,针刺A时会产生痛觉,但F没有反应。(4)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反射大脑皮层E处受损或者F处损伤(3)无痛觉,F处无反应(肌肉不收缩)有痛觉,F处无反应(肌肉不收缩)(4)兴奋膜电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