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9.51KB ,
资源ID:1682466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8246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1、 C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 D一切规律的科学4“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 A唯能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5事物的质是指(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6一切唯心主义者都( )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B是不可知论 C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D是形而上学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和

2、趋向8成为人们认识基础的有( ) A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B事物的度 C事物的量 D事物的相互联系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所以( )A不能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C必然最后倒向唯心主义D不能解释社会意识的独立性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 )A具体真理 B绝对真理C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真理 D一种斗争策略11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A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B主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C主观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D机械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1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一样的B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不受

3、人的意志影响的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受偶然性影响的过程D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13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因为( )A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B它的质量和数量不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它的密度与社会生产配置无关D人口数量的多寡和增长的快慢不是社会制度变化的原因1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A地理环境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 B地理环境为物质生产提供劳动力 C地理环境为生产提供了现成的劳动手段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工具1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和各环节的总和 C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

4、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16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为( ) A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尺度 B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 C它是物质文明的唯一要素 D它在生产过程中把人的劳动直接传导到劳动对象17脱离了人体的手就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说明( ) A失去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 B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C生命是靠整体维持的 D要通过整体认识部分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物质世界 B知识分子的头脑 C人民群众的实践 D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1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

5、史唯心主义的真m点 C宿命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 B人们感觉的复合 C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23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 ) A消灭生产力中一切积极因素 B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C生产

6、力的发展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 D使生产力完全解体24劳动对象是指( ) A各种生产工具 B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资料 C生产资料 D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25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26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 ) A天赋人权 B人道主义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自由、平等、博爱27对于“哲学”的完整表述应该是( ) 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社会文明的更新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转移

7、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D国家政权在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3B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s83a630在少数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是(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B剥削阶级思想侵蚀的结果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31国家的起源是( )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 C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D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32事物的量是事物自身规定性其特点是( ) A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特定的量规定了事物特定

8、的质 C同质的事物有不同的量 D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质的稳定性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B生产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因素C生产力是自然关系所以决定社会关系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3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C度量时间离不开空间的特性D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35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 )A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B标志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C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D标志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36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主观为自

9、己客观为别人 B先人后己C集体主义 D抛弃一切个人利益37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 D。道德和艺术3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是( )A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9对森林的乱砍乱伐会使土地沙化,这是因为( )A物质生产活动有天然的破坏作用B地理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C无计划生产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D森林生长在不宜生长的地方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 )A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B系统性和具体性的高度统一C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D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高度统一41“从物到感觉和思

10、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42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B不同量的事物其质也不同C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自身D一定事物的质总有一定的量43我国古代人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句话表达了(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44矛盾的普遍性可以做如下表述( ) A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 B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每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矛盾都

11、各有其特点 D矛盾即思想和客观事物的不一致45意识依赖于物质主要表现在依赖( )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大脑和客观存在 C天生的聪明 D勤奋好学l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指( )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D属性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表现为质2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觉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3下列判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 A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绝对精神”产生一切 D天命主宰人间世界4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真理问题上的(

12、)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历史观 D二元论5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 )A相对主义 B思想僵化C不可知论 D丧失原则6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A事物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没有严格区别C事物之间存在确定不变的界限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7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而起作用的过程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上层建筑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

13、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已经过时B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发展C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D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预见到一切10法律的实施和贯彻通过以下的途径( ) A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B靠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 C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力量来实现 D靠政权的强制手段来维持11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意义在于( ) A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B能保持自然生态不变 C能调整生产关系 D能控制人口增长12在工作中对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可能犯的错误是( ) A把不可能的东西当成现实 B认为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C认为现实中孕含

14、着可能性 D把可能性当成现实性13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的产生是生物学过程 B现代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C有人的大脑才有人的意识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14人口因素是指( ) A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B世界上所有人口的总和 C有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人们D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1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B水温在0一100内的变化C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D植物由幼苗到植株的生长16下列哪种成分是我国上层建筑的核心(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

15、政的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7社会存在主要是指(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B。政治法律制度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18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9事物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偶然性的关系是( )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有原因的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C偶然性是未发现其原因的现象 D一切有原因的现象都是必然性的东西2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 A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歪曲了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证明

16、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D科学地彻底地驳倒了唯心主义2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 A政治活动 B科学活动 C艺术活动 D生产活动2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一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D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B承认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23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 ) A已不存在 B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越来越激烈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25国家的实质是( )

17、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26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主要关系是( ) A科学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技术是不参与生产活动的间接生产力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D科学技术包含着生产力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强调入在改造世界中的主动性 B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发展 C实践性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 D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8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 A物质关系 B伦理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2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18、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劳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30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C事物的变化发展引起运动D事物的多种联系组成运动3l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中不能包含理性认识的成分B理性认识中排除了一切感性因素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B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C认识论和辯证法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33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人们进行的自

19、觉的革命活动34劳动者是指( )A有思想有理想的个人B有特殊技能的青年人和老年人C一切从事活动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生产的人35在一个工厂里,下列哪种情况是量的规定性( )A劳动生产率 B生产方式C产品名称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3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D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3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A没有物质就没有唯物主义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没有运动就没有辩证法38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 )A它不受具体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制约 B它具

20、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相互协调D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9所谓事物的度是( ) A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B一定量规定着一定的质的活动范围C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度的界限 D事物不变质的保证40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为大多数人所同意的理论和意见 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1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因为( ) A一切实际工作离不开人的思想 B做好实际工作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C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学好哲学 D实际工作就是改造世界42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实践中是( ) A证明的工具 B行动的指南 C具体的方法 D处理问题

21、的工具43下列哪个说法指出了意识的能动性( ) A渴丁要喝水 B手碰到火就缩回来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眉头一皱计上心来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着的各方面各有其特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存在共同点 C不同过程的矛盾都具有统一性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都有同一性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事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道理( )A、防微杜渐 B、万丈高楼平地起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七分成绩,三分不足 E、合二为一2、 肯定和否定( )A、是事物内部两个

22、因素 B、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 C、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环节 D、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E、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3、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守纪律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 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4、 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实验 D、农民种田 E、调节民事纠纷5、 感性认识的形式有(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概念6、 社会存在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A、物资资料生产方式 B、全部社会关系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E、社会制度7、 从高低不同层次

23、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A、个人意识 B、群体意识 C、社会心理 D、社会意识形式 E、阶级意识8、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A、自然界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E、劳动资料9、 阶级是( )A、政治范畴 B、思想范畴 C、历史范畴 D、永恒存在的范畴 E、经济范畴10、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作用突出表现为( )A、时势造就英雄 B、时势召唤英雄 C、时势锻炼英雄 D、时势制约英雄 E、时势筛选英雄l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相互联结和相互结合的关系 D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的关系 E主要和非主要的关系2生产方式

24、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 A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之上的 B它决定着各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C它规定了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生活细节 D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 E它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生长起来的基础3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 )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本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 E内在的联系4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 ) A宇宙热寂说 B非欧几里得几何学 C牛顿力学 D相对论 E唯能论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25、指( )( ) A普遍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 D特殊性 E客观性6阶级的实质是( )( )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E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我们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 C认识是否来源于实践 D世界观是否是哲学 E意识能否变为现实8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D运动员训练C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E医生诊病9民播种时要估计种籽的发芽率,从可能性的范畴看,这是( )( ) 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B从量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E把握可能性的性质10在意识起源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