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教学常规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提高常规管理的品质,向高质量的管理要效率,加强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精细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三)教学实践的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大力倡导“主体探究”的教学理念,强调以自主学习为主体,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以问题探究为载
2、体,引领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知识、领悟方法、培育情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式。 (四)教学主体的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构建平等、理解、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堂实施中要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反思合作,强调面向全体,强调尊重差异,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提高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三、重点项目(一)教研组建设项目。各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组活动组织方式与各种规程,完善教研组工作内容,使教研组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
3、本项目的实施应以校为本、因地制宜,根据学校规模,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应有所不同;同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研组建设也应有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使课堂教学改革生机勃勃。要积极鼓励教研组通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反复论证等一系列行动,编制有校本特点的学科发展规划。要处理好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各自职能,共同促进质量提升和教师成长。(二)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创设多种渠道,激励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认知
4、能力、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等教学能力。特别是既要进一步锤炼好常规基本功,如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作业设计、复习指导等,以显著提高基础性教学能力;也要积极关注模拟课堂、思维导图、教学APP、微格分析、微型研究等创新型教师的基本功项目,以提高发展性教学能力。(三)学生探究性作业改革项目。各学科需要协同创新,合作研究探究性作业,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更加丰富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项目要研讨学生探究性作业的目标厘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价机制。(四)均衡发展教学支持项目。实施区域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努力扩
5、大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面向所有学生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成效是衡量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结合我区教育实际,重点打造若干教学支持项目:一是“集团化办学”,通过优质学校办分校、带薄弱学校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发挥集团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共享。二是“送培到校”,以某一学校为培训点,辐射到周边若干所学校,组建导师团队进行为期一年的主题式系列化培训。三是“定点联系学校”,由教研人员与部分学校的相关学科,或者与部分乡村学校形成结对关系,阶段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四是“驻点新市民小学”,由优质小学选派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进驻到新市民小学
6、,具体指导学科教学。(五)数字化学习推进项目。数字化学习是面向未来,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式。每所学校、每门学科、每位教师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互联网,开展数字化学习。为更好地推进数字化学习的研究,每年将组织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交流,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比赛。(六)教师教学专长和教学风格培养项目。培养一批具有独立价值判断、高雅审美情趣、独特人格魅力、精深专业特长和鲜明教学风格的教师,对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学校要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氛围,引导教师沉下心来,乐于治学,善于研学,在任教学科的相关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与
7、特长;要搭建更为丰富的交流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呈现“精彩观点”“独特技能”与“专业优势”;要鼓励学有专长、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师出版专著、举办教学主张研讨会等,让真正有深厚学养、专业功底与鲜明教学风格的教学良师出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四、推进措施(一)分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学科、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是复杂场景中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创造的过程。因此,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各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参与人员的协作、配合、推进。第一,形成本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方案。各中小学应通过专家讲座、教学论坛、理论沙龙等多种方式,开展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研究与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深化中小学
8、课堂教学改革重要性及内涵意蕴”,抓住本次“行动方案”出台的契机,组织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形成深化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和共识,为本次深化改革作思想动员、舆论宣传。通过理论学习、教学沙龙、深度会谈、案例剖析,促进观点碰撞,认清当前形势,剖析存在问题,形成改革共识,提出改革策略,形成行动方案。第二,校长要增强教学领导意识,做好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建构学校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积极打造教学改革共同体。校长要经常听课(高中校长一学期不少于20节,分管校长不少于30节,其他副校长不少于20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一学期不少于25节,分管校
9、长不少于35节,其他副校长不少于25节),了解课堂教学状态;定期召开教学管理研讨会或教学经验交流会,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意见和措施,并积极转化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第三,教导处、教科室等学校的中层管理团队应重视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提升,重视自身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水平的提升。在各学段、各学科组织开展的教师培训、研修过程中,应结合具体课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宣讲。总结推广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特色与优势。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个性化创新,提炼与总结“适合的经验”,以服务于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第四,学校教研组要以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为依据,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并以此形成课题,运用行
10、动研究方式突破重点难点;建构良性的互动协作机制,让教研组“抱团发展”;学会争取专业支持,要善于把专家资源转化为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产力”;要有系统、有规划、有序列地组织课堂教学改革,采用案例分析、微格教学、课型研究等方式,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深层问题,及时收集数据、证据,分析教学改革的成效,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第五,广大中小学教师要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从每天的日常课开始做起,从备好每节课做起,围绕学科育人的目标,分析学情,深度把握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习经历与实践体验,提升
11、学习水平。(二)活动促进活动既是一种工作的推进方式,也是达成目标的鲜活载体,设计并实施好系列性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行动的品质与成效。第一,课堂教学专项调研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利用每周进入学校课堂现场、观摩课堂的机会,与教师就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深度会谈,与学校行政人员,就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愿景、措施及评价方式进行深度探讨,就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促进学校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学校也要定期开展校内的教学调研工作。第二,优质课评比活动。区、校两级均应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努力完善、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全区中小学应配合省市区有关优质课评比活动,广泛组织教学评优活动,使评
12、比的过程真正成为交流研讨、促进改革发展的过程。第三,学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各学科要精心选择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精心组织观摩研讨、同题异构等教学研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作用,依托各教研协作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各校要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广泛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改善实践、分享智慧。第四,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比活动。在原有优秀教研组、示范教研组的基础上,制订完善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新一轮评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第五,“学科基地”引领活动。区、校两级均应建设并利用好“校长学科基地”与“学科教研基地”
13、两类“学科基地”式的研修平台,通过确立专题、学术沙龙、课例研讨、团队联动等方式,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研讨,真正提高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第六,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各级教科研机构应定期组织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该活动可以由学校、研究小组、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自主申报展示项目或成果,教科研机构组织论证,通过现场展示、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促进教学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凝炼与提升。同时,对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奖励。(三)评价跟进评价是风向标,也是助推器。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努力通过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益。第一,
14、学校层面。切实加强对全区各学段学科教学质量的检测和分析,完善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加强命题研究,提高测试的各项质量指标,丰富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注重教学质量调研测试的学科研究作用与教学评价功能,根据各校师资配备、生源素质、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实施分层评价、相对评价。评价时,将对学校的调研测试情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成效、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教师层面。重点关注教师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观察评价。教学过程性评价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15、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评价,引领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一体化设计;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课外学习、日常检测评价等各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评价,引领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第三,学生层面。评价是师生、生生之间协商、交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选择方法,形成合理的反思调整机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如观察、对话、成长记录、量表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等信息,并做出判断、评价和指导。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己经发生的学习行为,更要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与指引,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等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调节、改进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