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419KB ,
资源ID:168197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8197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Word文档格式.docx

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 (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

2、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柳宗元封建论

3、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

4、会考到的。8(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古代皇权加强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D。9(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

5、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 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

6、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1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

7、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12(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

8、,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13(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

9、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6(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2题)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1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解析】D 本题为选修模块内容。注意时间信息“清朝”。“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

10、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选修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18(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参考答案:(1

1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34(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其他答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12、。”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甲午中日战争。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2.(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

13、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选A。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3.(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

14、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 一份对外“和约”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

15、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25分)(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

16、类要求?(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2) 正义的要求(3分)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3分)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

17、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运用较多

18、材料;运用较少材料。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不清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太平天国运动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

19、、“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辛亥革命7. (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

20、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 B C D【解析】C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

21、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是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9(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2、”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解析】C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10(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0题)“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1. (2010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

23、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析】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1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8题)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13(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6题)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

24、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解析】C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14. (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8题)1925年1月

25、,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D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 命需要“工人

26、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 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

27、动所产生的作用。15(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8题)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解析】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抗日战争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17.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8题)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