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48.49KB ,
资源ID:168153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815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前面 两个子目与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讲 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原始农业的发展 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的落脚点。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子,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 粟、白菜等,饲养猪、狗等家畜。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人工栽培 稻;他们住着午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

2、便。由点窥面,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这就使人类有 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本课突破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观看教材插图、列表比较的方法,把握好两种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 特征。第二,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解读,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 始农耕类型,如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等旱地作物生长;河姆渡 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生长。又如,河姆渡人住在长江流域,因为那

3、里气 候潮湿,所以为了防潮,就建干栏式住房,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住半 地穴式房屋,能够防寒和炊煮。第三,要让学生知道考古是一种科学探索,考古发现是了 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本课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都是根据考古发 现推断出来的。【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主要从水稻、粟等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 农业生产工具等方面,简要呈现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关于农作物的种植,要让学生知道我 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同时,要知道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由此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

4、尊重。第二,要从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 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同时结 合教材插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原始农业形成的影响。 第三,关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没有展开,只用一句话“原始农业为古 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带而过。教学时可从两个角度处理,一是充 分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片,让学生充分感知物质形象;另外,要简单地向学生交代一下文 明社会的含义。在蒙昧时代,人类还没有所谓的文明。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 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人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由此为导人第4课早期国 家

5、的产生和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三、教学建议和案例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1导入新课部分的设计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1 :冬天食物匮乏。生2:会经常挨饿。生3: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种地、储存粮食。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是啊,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 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6、。2.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掌握学史常用方法 案例2出示历史材料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 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軒粒,以及家畜和野生 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 彩,花纹简练朴素。材料三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结合以上材料,可设计这样几个学生活动:第一,请结合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发现:一些粗糖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推论:元

7、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材料二: 材料三:发现: 。 发现:_。推论:_。 推论:第二,你知道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方法?第三,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3.结合教材插图,引导理性思维案例3观看教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说说骨耜与石制工具相比,有哪些优点?引导学生分析:南方土质很黏,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泥土,不利于 耕作;而骨耜既锋利,又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师生互动,充分探究,尊重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4探究原始农业的发展同学们看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

8、要遗址图,在图中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 遗址的位置,了解原始农业兴起的地理环境。生:看图,动手标注,识记地理位置。依据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 境:半坡遗址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燥,雨水稀少;河姆渡遗址位于长 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因为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栽培粟。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江西万年仙人洞一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的古 栽培稻,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 洞穴,

9、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农作物的种植、聚落的 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你认 为还有什么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出现了家畜词养;还有石器、骨器等磨制工具。对,这些也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至关重要,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生1: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避免了随意迁徙、到处流动的生活。人类在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有用的生产工具,今天很多生产工 具的雏形,其实在这时已经出现了。生3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 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非

10、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板书设计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南方 长江流域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广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农业:种植粟、白菜等;使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畜牧业:伺养猪、狗等家畜 手工业:彩陶、纺织等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种植水稻,使用骨耜 词养猪、狗、水牛 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五、问题解答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 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 房屋;种植的

11、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2课后练习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V。农作物的出现;E家畜饲养;M聚落;3磨制工具;II城市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 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 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个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 的木柄,用脚踏插人横孔的木棍,推耜人土,然后手腕 翻,就能掀起土来。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1.课堂活动建议(1)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归类:完成下表,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项目所在地区距今年代

12、住房样式生产工具粮食品种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 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 力和思维能力。如在网络上搜索到半坡尖底瓶,并进行仿制,然后做取水实验,借此分析它的设计原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学业评价建议评价目标: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加深对原始居民生 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评价方法: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 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

13、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 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 行评价。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 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 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七、_教学资源1.资料与注释 中国农业的起源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卷二十形势解材料二 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卷二十四轻重戊材料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

14、,食嬴垅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燒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材料四 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 农氏。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材料五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注释】神农: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圣人。羸同螺,蟋同蚌。揉: 烤揉。耒耨之用,以教万人:神农氏教给世人务农。【解读】在古代典籍中,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离不开一位圣人一神农氏,他是传

15、说 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木 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材料反映的正是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神农 氏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这或许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中国 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时期。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 和实践中,开启了农业生产,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目前,世界农学界普遍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发现的世界上最早 的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7300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 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

16、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 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人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 家和地区。陶器的发明和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材料一 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资产部十三引周书材料二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墨子卷二尚贤下【解读】关于陶器的起源,有诸多的神话传说。当时的人们,或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 淡忘了制陶的始祖,或许是想把敬仰和感激之情依附于神灵身上,便产生了各种故事。其 实,人类在懂得使用火的同时,就能用高温将捏好成形的泥土烧制成陶器,“女娲造人” 的神话就是始于这种对泥土的使用。考古发现,我国早在10 000

17、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 国家之一。这一发明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距今10 000-4 000年前)的起始,也成为 贯穿这个时代始终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鼎盛的地区之一,具有系统的陶器发展序列和密 集的文化遗址。这里发现的我国早期的陶器,陶质较粗,手制。器形简单,只有碗、罐一 类器物,尤以大口深腹的平底罐较为常见。陶器表面除素面以外,有划纹(平行条纹、交 叉纹、方格纹等)、篦纹(点纹、线纹、弧线纹等)、附加堆纹、绳纹、篮纹等。新石器 时代是陶器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人们逐渐改进制陶工艺,从素陶到彩陶,烧制了大量各具 特色、异彩纷呈的陶器。陶器在当时被

18、广泛运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更记载了新石器时代 的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国家起源以及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状况,是我们研究古代社 会和历史原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黏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 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 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 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 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 白色或浅红色

19、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二氧化猛粉,在器皿上 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制。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 土中的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温度有1000T:左 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半坡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半坡原始遗址出土了用以檐:线的石制、陶制 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 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起源于尼日利亚

20、的最早非 洲栽培稻,可追溯到3 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 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2 000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 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6000-前4000多年的人工稻遗址。但是,随着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谷遗址的不断发现,一些学者主张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理由如下:(1)我国河姆渡遗 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7000年左右,比号称世界上最古老 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2) 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 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9000-8000年;(3)后来,考古

21、工 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10 000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4)江西万年仙人洞一 吊桶环遗址发现的早期栽培稻遗存,时间距今超过10 000年。耒和耜材料 神农氏作,所木为相,揉木为耒。来褥之利,以教天下。易经系辞【解读】耒和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 把尖头插人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人,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 曲柄,汉字的“力”和“方”就是这种耕具的象形。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在木棒 下端制成的。在浙江余姚曾发掘出7000年前的骨片,一端厚,另一端薄,中间有一道浅 槽,槽两侧各有一长

22、孔,用树皮穿过长孔,把骨片顺着浅槽牢牢绑在木柄上,便制成一把 骨耜。 、.古人说,“研木为賴,揉木为耒”,是因为耒耜一般可用木制成,不过,木质耒耜深埋 地下很容易腐朽,所以出土的多为石耜和骨耜。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遗址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 红山而得名。1935年首次发现。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 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 部地区近千处。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生产 工具中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陶器中有细泥的彩

23、陶和带篦纹、划纹的粗陶。玉 器有玉兽等。当时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也饲养猪、羊等家畜,并辅以狩猎。红山文化 的年代大约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其代表为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上的圆形祭坛、积石冢、女神庙,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并一度 掀起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讨论,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可以“重建史前史”。典籍中所见的有关伏羲的传说 材料一 庖牺氏 女蜗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 圣之德。-列子黄帝第二材料二 宓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君治材料三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24、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注释】鹿牺氏:就是伏羲。伏羲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 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其妹女蜗成婚, 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始作八卦: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 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解读】在上古神话传说中,神农氏是教人农耕的圣人,而伏羲也是当时的圣贤之一, 他教人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技艺。伏羲,姓风氏,传说中,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他指导臣民制造工具,结 网打鱼,投矛狩猎,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劳动主动获取食物的新纪元。他带领人

25、们用兽 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强 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动物类药物的认识也从此开始 了。他带领人们围着篝火跳舞,以驱寒取暖,强健身体,却发现通过这种运动,可以祛除 身体的一些病痛,这便是传统体育活动及导引术的雏形。他还观天文、察地理,通晓日月 阴阳的道理,创始了八卦,成为后世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如此丰 富的文化成就当然不能只凭一人之力完成,这些传说代表了那一个历史时期的发明创造。 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充足的食物,是产生古代文化和医学雏形的物质基础。2.图画说明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遗

26、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为半地穴式建筑。这种庚屋,一半在地下, 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结合的建筑。每间房屋20平方米左右。半坡 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中的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房屋中央的灶坑正对 门口。墙壁下部用坑壁作墙基,上部用草拌泥筑成。墙壁中间用若干根木柱支撑屋顶。屋 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外表覆盖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除此之外,半坡也有少量 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他们建造的 这种半地穴式房屋,既能遮挡风雨又能保暖,是人类生产生活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产物。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27、的陶器。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盆高16.5厘米,口 径38.5厘米,是用细泥捏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彩陶器具。这件彩陶盆,敞口平底,腹部略 鼓,外表粗糙,内壁光滑。内壁和口唇部位,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陶盆红底黑纹, 展现了当时的绘画艺术。人面呈圆形,人头顶戴三角形高髻或头饰,五官与人近似,口衔 双鱼;鱼形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用交叉斜线画出鱼身、鱼鳞。陶盆构图中,人面居于 主要位置,鱼纹附着人面两旁,表现出人与鱼之间亲密的关系。鱼纹是半坡遗址彩陶中最 突出的纹饰,反映出渔猎经济在半坡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既是具有 实际用途的生活用具,也是一种原始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发现

28、,说明我 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这是一幅为配合说明河姆渡人的定居生活,以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成果为资料绘制而成 的想象画。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了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这处遗址保存了河姆 渡人干栏式房屋遗存。河姆渡人住的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 势低佳,潮湿煥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功能,发明并建造了干栏 式房屋。这种大量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粧、圆木、木板组成。下部 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 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作墙、盖顶,形成架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 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 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2 920多件骨器,其种类有耜、镞、凿、针、匕等。其中,骨耜 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骨耜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 人的主要农具。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骨耜上端厚而窄, 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 耒),再用藤条網绑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