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108.71KB ,
资源ID:168089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8089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世纪化学的回顾与21世纪化学之展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世纪化学的回顾与21世纪化学之展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单质氟的制备,高温反射电炉的发明1907E. Buchner发酵的生物化学研究1908E. Rutherford元素嬗变和放射性物质的化学研究1909W. Ostwald催化、电化学和反应动力学研究1910O.Wallach脂环族化合物的开创性研究1911M.Curie波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1912V. GrignardP. Sabatier格氏试剂的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1913A. Werner瑞士金属络合物的配位理论1914Th. Richards美国精密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R. Willstatter叶绿素和植物色素的研究1916无19171918F.Haber氨的合成

2、19191920W. Nernst热化学研究1921F. Soddy放射性化学物质的研究及同位素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F. W. Aston质谱仪的发明,许多非放射性同位素及原子量的整数规则的发现1923F. Pregl奥地利有机微量分析方法的创立19241925R. Zsigmondy胶体化学研究1926T. Svedberg发明超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研究1927H. Wieland胆酸的发现及其结构的测定1928A. Windaus甾醇结构测定,维生素D3的合成1929A. HardenH. von Euler-Chelpin糖的发酵以及酶在发酵中作用的研究1930H. Fisc

3、her血红素、叶绿素的结构研究,高铁血红素的合成1931C. BoschF. Bergius化学高压法1932J. Langmuir表面化学研究19331934H. C. Urey重水和重氢同位素的发现1935F. Joliot-CurieI. Joliot-Curie新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合成1936P. Debye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确定了分子偶极矩的测定方法1937W. N. HaworthP. Karrer糖类环状结构的发现,维生素A、C和B12、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的合成1938R. Kuhn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研究1939A. F. J. ButenandtL. Ruzicka性激素研究聚亚

4、甲基多碳原子大环和多萜烯研究1940194119421943G. Heresy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研究化学反应1944O. Hahn重核裂变的发现1945A. J. Virtamen发明了饲料贮存保鲜方法,对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做出贡献1946J. B. SumnerJ. H. NorthropW. M. Stanley发现酶的类结晶法分离得到纯的酶和病毒蛋白1947R. Robinson生物碱等生物活性植物成分研究1948A. W. K. Tiselius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血清蛋白的发现1949W. F. Giaugue化学热力学特别是超低温下物质性质的研究1950O. DielsK. A

5、lder发现了双烯合成反应,即Diels-Alder反应1951E. M. McmillanG. Seaborg超铀元素的发现1952A. J. P. MartinR. L. M. Synge分配色谱分析法1953H. Staudinger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1954L. Pauling化学键本质和复杂物质结构的研究1955V. du. Vigneand生物化学中重要含硫化合物的研究,多肽激素的合成1956C. N. Hinchelwood苏联化学反应机理和链式反应的研究1957A. Todd核苷酸及核苷酸辅酶的研究1958F. Sanger蛋白质结构特别是胰岛素结构的测定1959J. H

6、eyrovsky捷克极谱分析法的发明1960W. F. Libby14C测定地质年代方法的发明1961M. Calvin光合作用研究1962M. F. PerutzJ. C. Kendrew蛋白质结构研究1963K. ZieglerG. Natta意大利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明,定向有规高聚物的合成1964D. C. Hodgkin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1965R. B. Woodward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1966R. S. Mulliken分子轨道理论1967M. EigenR. G. W. NorrishG. Porter用驰豫法、闪光光解法研究快速化学反应1968L.

7、Onsager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研究1969D. H. R. BartonO. Hassel挪威发展了构象分析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1970L. F. Leloir阿根廷从糖的生物合成中发现了糖核苷酸的作用1971G. Herzberg加拿大分子光谱学和自由基电子结构1972C .B. AnfinsenS. MooreW. H. Stein核糖核酸酶分子结构和催化反应活性中心的研究1973G. WilkinsonE. O. Fischer二茂铁结构研究,发展了金属有机化学和配合物化学1974P. J. Flory高分子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研究1975J. W. CornforthV. Prelog

8、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W. N. Lipscomb, Jr.有机硼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发展了分子结构学说和有机硼化学1977I. Prigogine比利时研究非平衡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1978P. Mitchell用化学渗透理论研究生物能的转换1979H. C. BrownG. Wittig发展了有机硼和有机磷试剂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980P. BergW. GilbertDNA分裂和重组研究,DNA测序,开创了现代基因工程学1981Kenich FukuiR. Hoffmann日本提出前线轨道理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A. Klug发明了“象重

9、组”技术,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染色体的结构1983H. Taube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1984R. B. Merrifield固相多肽合成方法的发明1985H. A. HauptmanJ. Karle发明了X-射线衍射确定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方法1986李远哲D. R. HerschbachJ. Polanyi发展了交叉分子束技术、红外线化学发光方法,对微观反应动力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87C. J. PedersenD. J. CramJ-M. Lehn开创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冠醚化学等新领域1988J. DeisenhogerH. MichelR. Huber生物体中

10、光能和电子转移研究,光合成反应中心研究1989T. CechS. AltmanRibozyme的发现1990E. J. Corey有机合成特别是发展了逆合成分析法1991R. R. Ernst二维核磁共振1992R. A. Marcus电子转移反应理论1993M. SmithK. B. Mullis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1994G. A. Olah碳正离子化学1995M. MolinaS. RowlandP. Crutzen墨西哥研究大气环境化学,在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1996R. F. CurlR. E. SmalleyH. W. Kroto发现C

11、601997J. SkouP. BoyerJ. Walker丹麦发现了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平衡的酶,并阐明其作用机理发现了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1998W. KohnJ. A. Pople发展了电子密度泛函理论发展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1999A. H. Zewail飞秒技术研究超快化学反应过程和过渡态2000(1) 放射性和铀裂变的重大发现20世纪在能源利用方面一个重大突破是核能的释放和可控利用。仅此领域就产生了6项诺贝尔奖。首先是居里夫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先后发现了放射性比铀强400倍的钋,以及放射性比铀强200多万倍的镭,这项艰巨的化学研究打开了20世纪原子物理学的大门,

12、居里夫妇为此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居里不幸遇车祸身亡,居里夫人继续专心于镭的研究与应用,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建立了镭的放射性标准,同时制备了20克镭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中心作为标准,并积极提倡把镭用于医疗,使放射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造福人类。为表彰居里夫人在发现钋和镭、开拓放射化学新领域以及发展放射性元素的应用方面的贡献,1911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初,卢瑟福从事关于元素衰变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理论,研究了人工核反应,因此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的射线轰击硼、吕、镁时发现

13、产生了带有放射性的原子核,这是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创造出放射性元素,为此约里奥-居里夫妇荣获了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基础上,费米用曼中子轰击各种元素获得了60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发现中子轰击原子核后,就被原子核捕获得到一个新原子核,且不稳定,核中的一个中子将放出一次衰变,生成原子序数增加1的元素。这一原理和方法的发现,使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迅速成为当时的热点。物理学介入化学,用物理方法在元素周期表上增加新元素成为可能。费米的这一成就使他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哈恩发现了核裂变现象,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成为原子能利用的基础,为此,哈恩获得了1944年诺贝尔

14、化学奖。1939年费里施在裂变现象中观察到伴随着碎片有巨大的能量,同时约里奥-居里夫妇和费米都测定了铀裂变时还放出中子,这使链式反应成为可能。至此释放原子能的前期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从放射性的发现开始,然后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再后又发现了铀裂变伴随能量和中子的释放,以至核裂变的可控链式反应。于是,1942年费米领导下成功的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核裂变和原子能的利用是20世纪初至中叶化学和物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2) 化学键和现代量子化学理论在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方面,鲍林(L.Pauling, 1901-1994)的贡献最大。他长期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

15、研究,寻求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结构,把原子价理论扩展到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提出了电负性概念和计算方法,创立了价键学说和杂化轨道理论。1954年由于他在化学键本质研究和用化学键理论阐明物质结构方面的重大贡献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此后,莫利肯运用量子力学方法,创立了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分子轨道的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6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另外,1952年福井谦一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用于研究分子动态化学反应。1965年R.B.Woodward,和R.Hoffman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用于解释和预测一系列反应的难易程度和产物的立体构型。这些理论被认为是认

16、识化学反应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此,福井谦一和Hoffman共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1998年科恩因发展了电子密度泛函理论,以及波普尔因发展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而共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化学键和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足足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让化学家由浅入深,认识分子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从而让人们进入分子的理性设计的高层次领域,创造新的功能分子,如药物设计、新材料设计等,这也是20世纪化学的一个重大突破。(3) 合成化学的发展创造新物质是化学家的首要任务。100年来合成化学发展迅速,许多新技术被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例如,超低温合成、高温合成、高压合成、电解合成、光合成、声合成、微波

17、合成、等离子体合成、固相合成、仿生合成等等;发现和创造的新反应、新合成方法数不胜数。现在,几乎所有的已知天然化合物以及化学家感兴趣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非天然化合物都能够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来获得。在人类已拥有的1900多万种化合物中,绝大多数是化学家合成的,几乎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自然界。合成化学为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纵观20世纪,合成化学领域共获得10项诺贝尔化学奖。1912年格林亚德因发明格氏试剂,开创了有机金属在各种官能团反应中的新领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28年狄尔斯和阿尔德因发现双烯合成反应而获得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齐格勒和纳塔发现了有机金属催化烯烃定向

18、聚合,实现了乙烯的常压聚合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人工合成生物分子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重点。从最早的甾体(A.Windaus,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抗坏血酸(W.N.Haworth, 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物碱(R.Robinson,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到多肽(V.du.Vigneand,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逐渐深入。到1965年有机合成大师Woodward由于其有机合成的独创思维和高超技艺,先后合成了奎宁、胆固醇、可的松、叶绿素和利血平等一系列复杂有机化合物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后他又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并合成了维生素B12等。 维生素B12 此外,Wi

19、lkinson和Fischer合成了过渡金属二茂夹心式化合物,确定了这种特殊结构,对金属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荣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1979年Brown和Wittig因分别发展了有机硼和Wittig反应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84年Merrifield因发明了固相多肽合成法对有机合成方法学和生命化学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0年Corey在大量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中总结并提出了“逆合成分析法”,极大的促进了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现代合成化学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努力研究、探索和积累才发展到今天可以合成像海葵毒素这样复杂的分子(分子式为C

20、129H223N3O54, 分子量为2689道尔顿,有64个不对称碳和7个骨架内双键, 异构体数目多达271个)。海葵毒素 (4) 高分子科学和材料20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合成材料的出现。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这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化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成就,也是化学工业的骄傲。在此领域曾有3项诺贝尔化学奖。1920年H.Staudinger提出了高分子这个概念,创立了高分子链型学说,以后又建立了高分子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此而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Ziegler成功地在常温下用(C2H5)3AlTiCl4作催化剂将乙烯聚合成聚乙烯,从而发现了配位聚合反应。19

21、55年Natta将Ziegler催化剂改进为-TiCl3和烷基铝体系,实现了丙烯的定向聚合,得到了高产率、高结晶度的全同构型的聚丙烯,使合成方法-聚合物结构-性能三者联系起来,成为高分子化学发展史中一项里程碑。为此,Ziegler和Natta共获了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1974年Flory因在高分子性质方面的成就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5) 化学动力学与分子反应动态学研究化学反应是如何进行的,揭示化学反应的历程和研究物质的结构与其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化学反应过程的需要。在这一领域相继获得过3次诺贝尔化学奖。1956年Semenov和Hinchelwood在化学反应机理、反应速度和链式反

22、应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另外,Eigen提出了研究发生在千分之一秒内的快速化学反应的方法和技术,Porter和Norrish提出和发展了闪光光解法技术用于研究发生在十亿分之一秒内的快速化学反应,对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三人共获了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反应动态学,亦称态-态化学,从微观层次出发,深入到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内部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碰撞过程来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李远哲和Herschbach首先发明了获得各种态信息的交叉分子束技术,并利用该技术F+H2的反应动力学,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为此李远

23、哲、Herschbach和Polany共获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1999年Zewail因利用飞秒光谱技术研究过渡态的成就获诺贝尔化学奖。(6)对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贡献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揭示生命的起源和本质是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20世纪生命化学的崛起给古老的生物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向生命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蛋白质、核酸、糖等生物大分子和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生物小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从20世纪初开始生物小分子(如糖、血红素、叶绿素、维生素等)的化学结构与合成研究就多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是化学向生命科学进军的第一步。1955年Vigne

24、and因首次合成多肽激素催产素和加压素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Sanger因对蛋白质特别是牛胰岛素分子结构测定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J.D.Watson和H.C.Crick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项重大成果对于生命科学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它为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整个生命科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Watson和Crick因此而荣获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1960年J.C.Kendrew和M.F.Perutz利用X-射线衍射成功地测定了鲸肌红蛋白和马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揭示了蛋白质分子的肽链螺旋区和非螺旋区之间还存在三维空间的不同排布方式,阐明了

25、二硫键在形成这种三维排布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为此,他们二人共获了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我国化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获得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揭示生命奥秘的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此外,1980年P.Berg、F.Sanger和W.Gilbert因在DNA分裂和重组、DNA测序以及现代基因工程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82年A.Klug因发明“象重组“技术和揭示病毒和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4年R.B.Merrifield因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技术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9年T.Cech和S.Altman因发现核酶(Ribozyme)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3年M.Smith因发明寡核苷酸定点诱变法以及K.B.Mullis因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基因工程的贡献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J.Skou因发现了维持细胞中Na离子和K离子浓度平衡的酶及有关机理、P.Boyer和J.Walker因揭示能量分子ATP的形成过程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生命问题的新学科,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