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 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 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 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
2、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 ;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 ,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
3、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请小组讨论完成海陆风的绘制,并到讲台展示成果。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
4、么调节作用?四、考场点兵1、读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其中正确的有 A. B C. D读下图,回答2-3题。2、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AA点 BB点 CC点 DD点3、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A点为下沉气流 B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C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五、回顾重点(诵读记忆2分钟)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冷热不均 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近地面和高空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6、作业1、上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
5、列要求。(1)图中至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气压相等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 冷却的是 地,空气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地表情况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据此回答下题。2、能够正确反映该地夏季白天等压面空间分布的是( )3、与图中空白部分相近的下垫面是 ( ) A.湖泊 B.湿地 C.草地 D.城市和交通用地 4、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图思考:(1)如果该城市要建一个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的角度考虑,应建在ABC中的 处。为什么?(2)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的角度考虑,在AC之间应建设什么
6、 。为什么?七、查缺补漏,巩固提升我的课堂小结_。我的明细账本知识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题目:考点方向答案设计:我的创新设计(一道好题)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部分学生仍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体验,还要贴合学生现阶段的接受能力,贴近生活,由浅入深。高一学生仍保持着较好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有效引导,上课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我面对的学生基础较薄弱,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主动探
7、究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注重知识的引导和强化,课上安排背诵和检查环节。本节课标要求绘制热力环流的过程和运用,按排了小组讨论绘图展示的环节,以此检验对原理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的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环节,对学生尤为总要,有意培养学生课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设计题目从出题人角度思考,更是良好应试能力的积累。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解决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从生活现象入手,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由浅入深,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规律。整节课安排实验体验,原理再认,实际应用和习题演练等环节,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总结,有记忆,学生可以保持较好的注意,变换学习形式,学生不至于产生疲
8、惫感。课堂较多的是学生说,学生练,学生绘图,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我给予了适当引导,对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记忆。本节课总体上完成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材分析本次授课内容为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第二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此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后对大气运动成因的进一步学习,也是理解带风带的形成及季风环流、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重要问题的基础。 本目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然后利用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讲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分析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温、气
9、压之间的关系。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以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课堂练:考场点兵1、读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其中正确的有 A. B C. D读下图,回答2-3题。2、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AA点 BB点 CC点 DD点3、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A点为下沉气流 B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C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课后练:作业1、上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至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气压相等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
10、冷却的是 地,空气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地表情况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据此回答下题。2、能够正确反映该地夏季白天等压面空间分布的是( )3、与图中空白部分相近的下垫面是 ( ) A.湖泊 B.湿地 C.草地 D.城市和交通用地 4、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图思考:(1)如果该城市要建一个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的角度考虑,应建在ABC中的 处。为什么?(2)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的角度考虑,在AC之间应建设什么 。为什么?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后反思本课是对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是大气圈整节内容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重要的原理之一
11、,是高中地理的支撑部分。基础打不牢,后面的内容很难理解,更谈不上通过材料自主分析。因此,入门很重要。我没有采用常规的模拟实验,一是教具准备较为繁琐,其二实验效果需要较好的环境条件。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只演示大气受热情况,通过同学们比较容易制作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很容易自己动手制作。由学生谈发现谈感受,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虽然只看到了热气的上升,作为高一学生已具备了反思能力,不难得出大气遇冷的相反效果。此时引入气压概念及规律,用演示图的形式,讲解热力环流的过程。这里没有完全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去发现原理,一方面是上面考虑的实验条件问题,另一方面考虑
12、到学生的现状,没有形成基本的试验素养,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选择直接呈现原理过程,通过动图进一步探究原理,并注重动手绘制示意图,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及紧扣考试题型的演练,加强知识的巩固。特别设计反思作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有所收获,有所思考。从学生的课堂效果看,略显拘谨,讨论环节不够热烈,也在情理之中。从教学环节看,基本符合要求,从学生出发以学带教。可以再增加10分钟的强化练习时间,让学生在黑板参与绘图反复熟悉热力环流的图示意义,效果会更好些。 课表分析由于2017年秋季,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高一新生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授课内容都做了针对性调整。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标准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学内容建议为: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此部分内容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因此按照等级性考试要求实施教学,重原理、重实验模拟、重图解,强化地理现象的阐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