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9.02KB ,
资源ID:1676432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7643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考语文复习最新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第三节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考语文复习最新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第三节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解析 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

2、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附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

3、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

4、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2008年高

5、考题1.(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注】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

6、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解析要分析此曲的层次,须细读作品,看写了哪些内容,从中理出作者的思路。开头两句写春花秋月、杜鹃归雁;三、四句写由此而生的感慨岁月如箭,人情似云。以下各句则写想像中的隐居生活耕种居住,诵读诗文。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要落实到具体句子,并分析其作用。2.(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

7、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

8、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解析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

9、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结句写北塞鸿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20052007年高考题1.(06上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答案 曲牌名解析 “黄钟”为小令的曲调,“人月圆”为小令的曲牌,“山中书事”为小令的题目。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衰

10、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答案 B解析 A项“委婉”错;C项用意分析错;D项“舒适生活”错。“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倦”字既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解析 对诗词曲作品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体会词语使用的好处。分析“倦”的好处,首先分析“倦”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再分析词语在整首曲中表达的感情

11、。2.(06浙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注】 侬:我。 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湿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流水 白云 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解析 中紧紧抓住“温润

12、柔美”和“飘逸渺远”,框定前四句,沿特点找意象。 中要明白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要从景物中分析作者的感情。还要调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评注】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题的难点就在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答,掌握鉴赏技巧,明白解题规律,应该是重点。3.(05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 的盛况。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两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答案元宵 如:

13、“涌”首先将灯光比喻为“波”,花灯层出不穷,就像“涌动”的美景。“飞”字将无形之声形象化,写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如:“万家灯火,十里江岸,华丽明亮。水上浮灯,五光十色;船上花灯,龙飞凤舞。灯火倒映江中,随着水波闪动变幻,江岸水上,交相辉映。美丽可爱的元宵之夜啊,灯船在水上闪现、巡游,使人如入蓬莱仙境。香烟缭绕弥溢,笙歌喧闹震天,整座城市如在祥云之中,真是如幻如梦的世界。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推断。从诗歌的题目“江岸水灯”和句子“万家灯火闹春桥”“可怜宵”可以推断。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赏析,试题所选的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要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阐明。本题查考理解和想像能力,是对文意的个性化表达,

14、是一个创新的题目。突出重点词语,如“灯火”“闹”“桥”,想像合理,描写生动流畅。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2010年联考题2010年6月更新1.(湖北省八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折桂令微雪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够烹茶。【注】 槎丫:树木枝杈歧出貌。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日:“党家应不识此?”姬日:“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

15、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概括。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写细小的雪子撒落在台阶,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子穿进屋帘。雪子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答对雪景的喜爱之情也算对)(2)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对雪景的喜爱。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对风雅之士的调侃。2.(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0届高三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中吕】朝天子 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

16、,地炉无火拨残垦。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1)“【中吕】朝天子客况”中“客况”是这首元曲的标题,“【中吕】”和“朝天子”分别是这首元曲的 和 。(2) 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二句,虽未出现思乡、思亲的字眼,但思乡思亲之情却浸透在字里行间。答案 (1)宫调、曲牌(2)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或答能与上句构成押韵;或构成对仗也可。(3)明写了诗人在旅店中伶仃影只,衾冷胜铁、枕冷如冰的凄寒苦楚,暗写了在家中与亲人合衾共枕体温心暖的想念2010年5月更新1.(四川省成都

17、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三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汤式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找出这首元曲的诗眼,并阐释其具体含意。 (2)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答案 (1)“愁”,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 (2)这三名胜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以动衬静,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

18、,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愁苦、愁思亦可)。2.(辽宁省锦州市201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问题。前调阊门夜泊陈所闻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注释】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答案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

19、的喜悦之情。(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夜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3.(2010年上海市卢湾区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白愁;河,空自流。(1)“中吕”是这首元曲的 。(2)对作品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横”、“环”二字,用词精确,凸显出历代古都长安景色的静谧和壮丽。 B“还如旧”意谓山河依旧,险固形势尚存,隐含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之情。 C“狐兔悲,草

20、木秋”描写了秦汉隋唐时都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的冷落之景。 D“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两句对仗工整,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3)从括号中任选一个角度(“语言风格”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比较赏析本曲画线句和张养浩潼关怀古结尾句的不同。答案 (1)宫调 (2)B (3)提示:语言风格本曲委婉含蓄,张曲直白;表达方式本曲描写,张曲议论;表现手法本曲融情于景,张曲直抒胸臆;修辞手法本曲比拟,张曲仅反复。4.(安徽省2010届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卖花声悟世【元】乔吉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

21、。(1)这首散曲题为悟世,请简析作者“悟”到了什么。(2)这首曲子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答案 (1)看透世事名利富贵,心灰意冷;安贫乐道,清贫自守。(作者所悟就是曲子的主旨。前后共两方面,意思相符即可。)(2)比喻,如将肝肠比作百炼的铁石,富贵比作梦境,功名如杯弓蛇影一样虚幻;排比,前三句构成排比;用典,曲中“枕上碟酒中蛇”都是运用典故。5.(河北省衡水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A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然后回答问题。【中吕】 普天乐张养浩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1)这

22、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答案 (1) 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2) 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实际上,确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2010年4月更新1.(东北三省四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2010届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

23、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粱苑,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注: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 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同,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1)【雁儿落】描绘了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帐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1)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语、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图。(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

24、,写梦境中思念今日送别之会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凄凉悲苦;曲子还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2.(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0年高三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1)这首元曲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写景的观察点在哪里?(2)加点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 (1)

25、清明(或暮春) 窗前(2)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独。3.(河南省鹤壁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1)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答案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欲滴;飞絮袅袅,柳丝摇漾,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

26、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010年3月更新1.(云南省201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试题(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南吕 干荷叶刘秉忠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注 减:衰退。(1)作者是怎样描写干荷叶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这两句与前面内容有什么联系? (2)作者通过写荷叶寄寓了怎样的人生感慨?答案 (1)抓住秋风中残荷的憔悴之状:既写其叶干,又写其柄老;既写其色苍,又写其香减。五、六两句揭示了荷叶由翠绿变为深青的荷叶,更由深青转为枯黄的原因。(2)作者通

27、过写荷叶抒发了青春之不再、年华之易逝的慨叹。2.(浙江省衢州市2010届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多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1)曲中所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曲中暗含的与这一节日相关的习俗是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曲子的最后一句。答案 (1)重阳节;赏菊(2)诗人在此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年华老去、漂泊无依的伤感,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3.(湖南省衡阳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鉴赏下面二首元曲,完成问题殿前欢 对菊自叹 【元】 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殿前欢 梅花 【元】景启元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注) 张养浩(12691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