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诲:使:虽:援:俱:通国:将至:鸿鹄:弗若:选择正确的读音画。思援弓缴(jiozhu)而射之。为(wIwi)是其智弗若与(yy)?选正确的序号填空。之:A.的 B.弈秋的教诲 C.鸿鹄 D.专心致志的学生 E.他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二、互学(一)检查预学情况。1.学生同桌互相练读。读准停顿。2.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3.生质疑。4.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二)品读课文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
2、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3、。(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善于下棋的人。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找句子读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
4、若与?(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 一丝不苟-东张西望三、评学1.表演读2.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3.学生自创警示语:4.推荐阅读提高素养推荐阅读出示
5、“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5.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课堂检测1.形近字组词弈()悔(奕(诲()2.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唯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3.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惟弈秋之为听。附:板书设计学弈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二、语文阅读理解2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
6、,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
7、,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
8、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1.选文写了关于鲁迅
9、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第段用了七个“陪”字,能否将它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3.第段引用保姆的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读到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你有怎样的感受?5.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结合本文,谈一谈鲁迅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1.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及周建人先生一家去看电影的故事。写鲁迅先生特别的休息方式。写鲁迅先生待客和工作的情况。2.不能简化。连用七个“陪”字强调会客时间长、客人多,表现了鲁迅先生待客热情、耐心,表现了鲁迅先生的
10、人格魅力。3.写出保姆怕打扰鲁迅先生的休息而小心翼翼,从侧面写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忘我。4.示例:我特别心疼鲁迅先生,他将自己的时间都用来陪客人和工作,自己休息的时间特别少,这句话给人一种他是累得睡着的感觉。(言之有理即可)5.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充分利用时间,鞠躬尽瘁。(自己学到的部分合理即可)3梁思成的故事李辉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
11、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本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一位英国学者说。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做出的努力。对于
12、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高兴。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在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却立马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要求保护奈良城。为什么呢?正如梁思成所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
13、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有删改)1.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3.第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4.“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5.阅读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一个怎祥的人?1.承上启下2.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只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而梁思成的眼中,古
14、建筑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3.对梁思成来说,国耻家恨,从感情上支持轰炸奈良城,但是奈良城存在许多古建筑,而古建筑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理性战胜了个人情感,梁思成本着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强烈要求美军不要轰炸奈良城。4.建筑物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5.梁思成是一个热爱建筑事业,正直无私,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人。4_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
15、生看了后满口称赞。南怀瑾就问:“老师,( )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 )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
16、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 )心里非常不痛快,( )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
17、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1)心花怒放:(2)大名鼎鼎: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_一眼 _一眼3.读第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人物档案。人物:_ 出生年份:_ 出生地:_身份及主要贡献:4.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_和_两人为师。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_;第二位老师读后_,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_。5.“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能背就真正懂了。 B.能背还不是真正懂了。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内。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假如就 因为所以7.“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
18、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这句话中“像这样读书”是指怎样读书?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南怀瑾的文章很差,姓商的先生对他的评价不正确。 ( )(2)南怀瑾的文章很好,袁焕仙先生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刁难。 ( )(3)南怀瑾的文章不错,但袁焕仙先生要求很严格,想让他明白真正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 法。 ( )9.下列适合作短文题目的是( )A.读书破万卷 B.书读百遍10.短文写了两件事,一略一详,第一件事能去掉吗?1.(1)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2)形容名气很大。2.瞥 瞅3.南怀瑾 1918年 浙江温州 学者,诗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4.商先生 袁焕仙 满
19、口称赞 全然不理 读100遍伯夷叔齐列传5.B6.假如就 虽然但是7.读书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遍,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掌握文章的精髓。8.(1)(2)(3)9.B10.不能,第一件事描写较简略,是为了与第二件事作比较而存在的,是为了突出袁焕仙先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不能去掉。5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
20、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
21、返。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
22、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你怎么不早点找我?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矿主哈哈一笑,说: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没想到矿主
23、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
24、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
25、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6最后一趟生意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
26、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
27、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