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的: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4、使学生学会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也是重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的准备:两个暖水瓶,温度计,黑色胶袋,试管,广口瓶,澄清石灰水,发芽种子,煮熟种子,新鲜的豆苗,沸水烫过的豆苗,竹枝。 2、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光合作用 提问: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什么?2、有机物主要有哪些?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
2、么用呢? 引起注意并思考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出示常见的几种植物器官,请学生分析属于什么器官、含有的成分 2、出示细胞膜的结构图 3、引导学生归纳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1、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据此得出植物器官含有大量有机物 2、观察分析图片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出示种子萌发释放出能量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种子萌发有能量的变化。 2、指导学生演示验证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演示有机物分解需要氧的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出结论。 4、引导学生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 1、
3、观察现象,思考和回答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有机物发生变化释放出能量。 2、参与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得出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结论。 3、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归纳得出有机物分解需要氧的参与。 4、利用教师提供的词语,尝试描述和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有什么作用?其他生物有呼吸作用吗? 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有机物的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 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推理的过程及结论。 讨论、交流推理的过程及结论。 教学说明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这部分的教学,按照课本是从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顺序,但学生通常了解较
4、多的是器官,比如,苹果、红萝卜、马铃薯和花生分别是果实、根、茎和种子,学生都知道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入手唤起学习的兴趣,归纳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有机物,通过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是有机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机物,归纳出细胞组成成分主要是有机物。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最后推断出有机物的作用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是重点和难点。三个演示实验可以让部分学生准备,种子选用绿豆较易萌发,如果都采用种子,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种子萌发才有能量的变化
5、,所以,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需要氧的两个演示实验选用新鲜豆苗。演示种子萌发过程有热量散发的实验后,教师明确地提出问题:甲瓶温度为什么会上升?(答:热量),热量来自哪里?(答:热量来自萌发的种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避免部分学生仅仅看到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上升就直接得出结论说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释放能量而忽略了推理,归纳的过程。 在让学生演示新鲜豆苗在呼吸过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得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特性。演示实验的装置可以改成用两个同等大小的黑色塑料袋,分别放进等量的新鲜豆苗和煮熟的豆苗,扎紧袋口,插上吸管,实验时,将吸
6、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挤压塑料袋,这样操作比较简单,贴近生活实际,效果明显。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同时思考问题:哪一支试管的石灰水变混浊?(答:新鲜豆苗一袋),二氧化碳来自哪里?(答:新鲜豆苗),从而推导出二氧化碳来自植物的有机物,得出有机物彻底分解时产生二氧化碳。 师生共同完成有机物分解需要氧参与的实验,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回答问题:哪一根竹枝不能燃烧?(答:装有新鲜豆苗的甲瓶),为什么不能燃烧?(答:缺乏氧),缺乏的气体去了哪里?(答:被新鲜的豆苗利用了),讨论得出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需要氧的参与。呼吸作用的概念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应的词语: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让学生根据所
7、观察的,利用这些词语尝试着描述出来,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教师要归纳,小结。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师通过问题: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自己利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举出实际的例子的过程,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然后,教师让学生举出没有呼吸作用的任何一种生物,学生不能列举出来,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着重在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说出推理的过程,避免前提和结果不相应。 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
8、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
9、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教学目标: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
10、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教师准备: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
11、的实验设计方案。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二、探究过程方案一学生6-8人一组。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
12、。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
13、后知识形成连贯性。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 光合作用的本质 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四、作业请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绿色植物对自然界及人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后反思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了新知。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启发性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