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使人类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的,印刷意味着人们可以复制文字信息,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正是由于印刷机的出现,现代报刊也在此时诞生。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印刷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传播模式和循环模式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在社会传播中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3、讯息;即传播的内容,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
2、完整的讯息,是传受双方互动的介质。4、 媒介;又称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现实生活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话、互联网、大众传播系统5、媒介;即受传者接到传播讯息的反应。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的速度与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不同。1、 直线传播模式(1)(2) (1)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五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简化为图像模式: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众 效果 贡献: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控制研究(传者研究)、内
3、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是一个单向的直线模式,忽略了反馈,没有揭示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2)香农和韦弗提出的过程模式 信源 发射器 噪音 接收器 信宿 这个模式是用来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但给传播过程研究带来了启发,即噪音的导入,指明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会受到干扰。 传播信息有可能并不是传播者的全部意图,传播的信息中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噪音引起的“冗余”信息。这是一个单向传播模式,容易将传者与受者关系固定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既是传者也是受者;而且缺乏反馈要素,并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2、双向传播模式(循环模式) 1954年施拉姆提出了新的
4、过程模式 讯息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编码者 讯息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该模式呈现出的特点 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相互替换角色,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如人际传播中的情况。(2)德弗勒德互动过程模式传媒设施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反馈设施特点第一,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第二,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第三,但这个模式并非十全
5、十美,它过于理想化,在这个模式中唯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因素是噪音,但实际上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因素,仅用噪音来表达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大众传播中。如:对于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报道。为什么?对单向传播模式以及双向循环模式的总结 以上所介绍的模式它们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此外,这种研究模式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并不重视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和条件都会对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考察传播过程不仅要微观的考察,同时也要进行宏观的综合考察。4、 传播的分类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
6、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3)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对个人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强调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组织传播的对内及对外传播(1) 组织内传播 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如工作任务和内容的指示和说明,关于组织成
7、员权利与义务的信息 上行传播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愿望、要求的信息传递活动。如下级向上级的情况汇报等等。组织传播横向传播组织内同级部门之间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2) 组织外传播 组织与其他外部环境进行的信息互动行为。 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5、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指专业化的传播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组织;(2)
8、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具有广泛性;(4)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看,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较弱。6、 大众传播的功能(拉斯维尔的“三功能”以及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的正负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作用(雷达作用) 社会协调功能:沟通与协调(社会控制)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教育) 用新闻不断报告环境的变动。 通过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行动。 教育,使社会规范与精神遗产代代相传。(2)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解释
9、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不少新闻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如娱乐新闻、各种娱乐综艺类节目等等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当传播发生后,都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效应。既可以呈现出积极的正面的效应也可以呈现消极的负面的效应。环境监视的正功能: 满足信息需要、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社会规范强制)、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环境监测的负功能 对个人而言,过多的信息冲击,可能会无无所适从;对一些灾难新闻的报道,如不加以解释,可能会带来社会恐慌。 对社会统治而言,有些反映真实情况的新闻信息如战事失利、领导人的劣迹等消息,以及敌对方的宣传,一旦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影响统治者的威信,甚至危及他们的统治。社会协调的正负
10、功能 正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稳定的各种威胁 ;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某些特定事件上(议程设置)负功能解释、评论会受到限制;大众媒介对新闻所作选择和解释可能削弱社会或个人判断能力。社会文化传承的正负功能正功能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负功能标准化教育会使人们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损害 。娱乐的正负功能正功能调剂人们的生活,使生活丰富多彩;负功能麻痹受众,使其日益丧失思考;它可能会增加人们的被动性,降低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可能助长厌世情绪,从而转移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限制人们的社会性行动。7、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信息环境;拟态环
11、境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拟态环境: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环境的思考,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 “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世界,那么大众传媒就创造了第二个世界。” 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是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视为客观环境本身。信息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话语权集中,信息量失衡 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应该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缩影,应当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画面,保证各类
12、信息量的平衡,社会中的各群体都能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当前我国的媒体信息环境却是失衡的。各大媒体无不把目标锁定在社会的主流群体上有关社会中的官员、明星、大款、学者、名流等强势群体的内容占据了媒体的主要位置,他们的言行频繁地被关注并加以持续不断地报道。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广大农民、城市失业人员、老弱病残等却没有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能被动地接受大众媒介的信息,无法看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即使自己形象被扭曲、利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第二,追求注意力,内容趋于娱乐化、低俗化 低俗化、娱乐化内容的泛滥,会使广大受众变得远离真实生活,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习惯
13、于轻软的“表层娱乐”,而不再追问“深层意义”。过多的色情、暴力信息会扭曲、动摇受众的道德观念,增加其对现实社会的不信任感 。第三,媒体角色错位造成受众对其“变形”期待。现代社会里,传媒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社会各方对媒介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媒介获得了往日不曾有的巨大“权力”。媒体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职责和功能认识不够准确,出现“越权”行为。按照媒介权力的最初规定性,其权力应该集中在“监测环境”,促进公共信息的顺畅流动,社会意义的共同分享等方面。媒介没有“裁判是非”“公论对错”甚至“现身执法” 的权力。如果媒体意识不到而做出越权行为,对媒介自身、其他社会组织、甚至对于整个
14、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因素。“越权行为”还会造成人们对于媒介角色的“变形”期待,在遇到麻烦、不公正待遇、甚至失业、遭抢劫等的情况时都会想到寻求媒体的帮助,把媒体当成了“青天”、救助机构,有位报社编辑说自己曾接到过家里失火请求救援的电话。受众把拟态环境的构建者当成了现实环境的改变者。8、符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信息的定义,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信息匮乏(一)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二)符号的主要特征 1、随意性、自由性 符号与其所指代意义间的关系是随意的,同样事物可以由不同符号来指代表达。 2、约定性 3、传授性 4、跨越性(
15、三)符号的分类 人类拥有最完整的符号体系,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特征:暧昧性、有限性、概括性(又称抽象性)。2、 非语言传播(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又称类语言;(2)体态语言,主要指身体的一些动作、行为;(3)触觉,主要指的是触摸行为;(4)衣服、外貌、化妆品等;(5)空间和距离;(6)物化、程式化的符号,主要指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3、 影视中的非语言传播 一是视觉非语言传播 二是听觉非语言传播 三是试听复合非语言传播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信息的传递需要以物质为载体
16、,以符号来表现;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符号的表现内容。信息:用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受传者收到讯息前未知的内容。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信息匮乏 信息爆炸的同时却带来的信息匮乏。 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实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 表现:1、真相信息匮乏; 原因:媒介生产周期短,强调及时性,因此很难采写到深度的新闻,注意表层化的讯息;记者不愿深入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 2、重要信息匮乏 3、知识信息匮乏思考少了,阅读少了,看电视却越来越多了。 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传受失衡。9、
17、 传播者的特点;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把关人理论传播者的特点:就个人层面而言1、代表性,代表一定的阶级、团体、组织与政党;2、自主性,新闻工作者有传播的自主性;3、专业性,有专门的技能、经专业的训练、有专业协会以及有严格的职业道德需求;4、集体性,需要集体、团体的协作;5、复杂性,传播者分工复杂,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就作为传播者的媒介组织而言1 地位稳固。2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媒是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传媒必须面对市场,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
18、去。 经济效益主要来源: 广告收益; 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等带来的收益) 媒介要面对来自广告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的压力。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提出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响力。大众传媒宣传目标得以实现的两种途径:言论活动报道活动 (1)言论活动社论、评论等直接进行宣传,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社论。(2)报道活动间接通过信息的选择与加工来实现。 所有的大众媒介都必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它们必须代表着特定的利益。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大众传媒的活动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大众传媒在满足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
19、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力; 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他们必须对社会对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公共性和公益性要求传媒必须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内进行。(1)不能一味迎合、满足受众的所有需求,要尊重,同时要承担起鼓励受众健康、合理需求和引导受众,避免低俗、庸俗要求的责任;(2)不能为生存迎合广告商,刊登或播放虚假广告。当前不少媒体唯经济利益至上,刊登各种虚假广告的案例层出不求。“把关人”理论1、理论的提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最先见于1943年他给政府的一个报告食物习惯背后的力量及改变的方法
20、一文。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到达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少数”。 李普曼曾经比喻说:“报刊就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既然是光束而不是普照大地的阳光,那么,它照的处所、方位、目标对象,自然就与“探照灯”的操作者密切相关。 把关与传播实际上如影相伴,传播的历史有多悠久,把关的历史也就有多长。把关人,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他们密布于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各
21、个关口。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传者都在把关、过滤。思考:记者、编辑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把关?“把关”标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及时性。新闻价值(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把关过程的实质: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10、 国家政府,利益群体以及受众对媒介的控制及具体表现国家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这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表现:规定传播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
22、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利益群体对媒介的控制:这些控制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因素。在我国,这些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受众对媒介的控制:受众对传媒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个人的信息反馈;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结成受众团体,以群
23、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诉诸于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11、 施拉姆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媒介规范理论);各种理论提出的背景,意义四种理论(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前四种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概括的。极权主义理论背景:当报刊出现后,欧洲各国出现了不少反对封建专制,宣传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报刊与书籍,对此封建王朝把出版物视为巨大威胁,迅速采取了严厉的镇压与管辖措施。他们认为媒介的作用是辅助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控制百姓、控制社会舆论。意义:这种理论是维
24、护专制统治的理论,体现了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主张媒介一切为与统治者服务。它完全否认民众有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能力和权力,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危害。自由主义理论背景: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权利思想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正因为此,媒介才能真正成为“第四权力”。不足:经济不平等造成传播的不平等,出版自由成为有钱人(资产阶级)的特权,从而损害了媒介的公共性。社会责任理论背景:20世纪后传媒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垄
25、断程度越来越高,这与“观点的自由市场”发生了矛盾。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但由于垄断的加剧,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意见的手段和机会提倡积极的自由,弥补了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然而媒介的社会责任论它只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西方资产阶级媒介业运行中的各种矛盾。但是理论只是一种设想,一直没有付诸实施。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了一套全新的传播制度。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传播制度之一,提倡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体现了平等和自
26、由。12、 麦克卢汉的三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提出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即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后,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每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后,不管它传输的内容是什么,这种媒介技术本身就给社会带来某种讯息,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重要的,讯息是次要的。麦氏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这个观点强调了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影响:把技术视为社会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看不到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而忽略了生产关系
27、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与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和社会”。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所有的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它强调媒介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影响,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受感官支配的低级动物,因而他看不到从事着能动劳动的人与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3、 受众的主要特征,几种受众观(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28、选择性接触假说,伊里调查,满足与使用理论受众:受传者、阅听人或受传对象,亦称受众。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它不同于初级群体,也不同于群集。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同质性。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受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接触信息的活动受到其群体归属关系,即群体利益的影响。受众的群体背景分为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和社会关系意义的群体。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做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这种观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传媒向企业化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它建立的基础是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大众传媒的产品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要;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之间就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众被看成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在今天: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应该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小众市场。受众市场的变化:大众受众分众受众一对一受众,目前我国普遍处于分众受众阶段。实现窄传的途径:频道专业化。局限: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化为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忽略了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把商品销售量即“发行量”或收视率作为判断传媒成功的唯一标准;把受众看作市场只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对于受众的权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