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2.54KB ,
资源ID:166435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6435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训诂学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训诂学文档格式.docx

1、语音的声韵有系统,词汇的构词有系统,词的音与义和词与词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条理可寻的。因此由一字一词的解释进而有意识地从事联贯的、有系统的语义研究工作,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对汉语发展历史的理解,对解释古书,对编纂字典、词典,对语文教育都会有重要的贡献。编辑本段研究内容任务训诂学既然是研究词义的学问,其研究的对象主体即是古代的书面上的语言材料,而现代方言的口语资料也在参考之列。要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应当具备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音史的基本学识,掌握语言文字一般的发展规律,才能从事整理研究前代的训诂资料,总结前人研究词义的理论和方法,并进一步开创新的途径,作深入广泛的研究。方法前代解释语词的资料极

2、为丰富,研究工作者应当按照时代的先后,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层次加以整理。前代的训诂学家解释语词时所应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训诂学上有所谓形训、义训、声训。形训是就字形本身的结构说明所表现的词义的。义训是用现代人所理解的词语解释字在书面上使用的含义。采用一个同义或义近的词或一句话作解释。声训也称音训,是从词的读音上着眼,使用音义相通的词来说明词义,或有意识地从音上探求词义的来源。三者之中,义训用的最为广泛,不过如何加义训也是随词而异的。要研究前代的训诂,对古代的训诂书、字书、音义书以及韵书中怎样解释单词,怎样解释固定的词组和联绵词,怎样就文意说明词的通用和假借以及字音改变而意义不同之类的问题,都

3、需要从事分门别类整理,求出通则,评定是非,从中吸取符合语言实际的有用的经验。方向进而言之,凡是一门学术必然有理论、有方法。前代许多研究训诂的专家在解释词义的实践中曾提出很多重要的见解。如词与词之间音义相比的关系,通语与方言同实异名的关系,谐声字声符与字义的关系,本义与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关系等等。在理论上就有所谓右文说,字义起于字音说,音同义近说,一声之转说,古假借必同部说。同时还提出探求词义的一些主要的方法。如形、音、义三者互求,因声以求义,比例文辞以相证,“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戴震转语二十章序)等等。这些都是从研究诗、书古训而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缘由。今日在总结继承前人的成果的

4、基础上,语言研究工作者就要根据现代语言学的原理,研究词义的引申和由旧词派生新词的规律以及正确解释词义的方法;还要研究辨别同义词的法则,词义与语法的关系以及修辞对词义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汉语语义学。编辑本段产生汉语历史久远,有文字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而语言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有变化。春秋战国以前,一个字大都是一个词。春秋战国以后,构词法有了发展,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字在增加,字义也有引申和变迁。想要了解古书中的词义不能不有解释。因此在先秦书里就有不少解说字义的材料。其中有据字形说义的,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说: “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五年说:“故文,反正为乏”;昭公元年说:“于文

5、,皿虫为蛊”。有从字音推求字义的,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庠与“养”,“校”与“教”,“序”与“射”都音韵相近。在易经里,如说卦说:“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都从音立训,也属同一类。又有用同义字来作讲解的,如易经杂卦说:“恒,久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这些都是字的常用义。有些字所代表的概念比较难懂,或别有专指,就采用语句加以说明。如易经系辞下说: “几者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说卦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6、,幼而无父曰孤。”一一分别说明,力求明确,免有疑惑。在战国时代,“名家”是一时的显学,辨析名实,尤为精密。如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中,同长也”,“圜,一中同长也”,“信,言合於意也,间,不及旁也盈,莫不有也”,“梦,卧而以为然也”。这些可以说近似科学的定义了。周代自平王东迁雒邑以后,王室的势力日趋衰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人民转徙不安,语言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北方黄河流域有了区域共同语,凡是古语或方言为人所不能理解的就要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即所谓“雅言”来解释。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中夏”之言。孟子梁惠王下解释齐景公时命太师作乐,诗云“畜君何尤”一句说

7、:“畜君者,好君也。”又滕文公下解书经大禹谟“洚水警余”句说:“洚水者,洪水也。”又左传宣公四年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这些又是以通语解释方言的例子。由以上所说可以充分理解训诂之兴在春秋战国时代。编辑本段发展训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约有4种原因:语言有发展,古今语有不同和方言有不同;书面语用词与当时口语用词有不同;社会不断发展,名物繁多,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对用词表达思想的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提高,逻辑思维日趋严密。因为有了以上几种原因,所以训诂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很好的开端。编辑本段两汉训诂书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秦末社会的动荡,语言起了很大变化,先秦古籍多凭口耳

8、传受,用隶书写出,世称为今文经。而从汉武帝以后前代的“古文经”出现日多,其中多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因此就有训诂学家为之注释。但在西汉时期, 今文经盛行时, 注释五经的人已经很多。以诗经而论,就有齐、鲁、韩三家,文字颇有不同。其他各经也有章句训释之类。汉代的训诂学就是依靠经学而发展起来的,而且汉代已有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书。主要的训诂书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4种。这4种书各有特点,是中国训诂学的基石。编辑本段典籍尔雅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训诂书,无作者主名,从内容看应当是战国至秦汉之间经学家和小学家迭相增益而成的。旧说是周公所作,或说是孔子门人所作,都不足信。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卷,

9、20篇,今存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其余16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类。书中所释的词语主要是出自经传古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言辞近于雅正的意思。书中有的以汉代的今语释古语,有的以雅言释方言,有的以俗语释雅言。释诂、释言、释训3篇主要是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如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其他各篇主要是类聚同类事物的名称分别解释。有古今称名不同的,有异名同实的,有同名异实的、用单词不能解释的,就用一句两句话作解释。品物多方,训解的方法也

10、有不同。这是汉代早期一部训诂的总汇,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根据。汉代的训诂学也就由此开始发展起来(见尔雅)。尔雅之后,西汉末扬雄作方言,东汉和帝时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末刘熙作释名,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编辑本段版本方言的全称是适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中有绝代语释和别国方言。 隋书经籍志 题为方言。扬雄,蜀郡成都人。汉成帝时到长安为郎,他由从四方来到长安的孝廉、卫卒的口里调查殊方异语,条列排比,整理成书。原书为15卷,今存13篇。这是专门解释方言语词的一部著作,所解释的语词有的是古代的方言,有的是当时不同区域的方言,把意义相近的列为一条,用当时通用的同义词作解释,并分别说明不同语词所通行的地区

11、。这不仅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书,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方言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见方言)。继尔雅、方言之后出现的说文解字为东汉和帝时许慎所作,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按照字形偏旁分部编排的字典,虽是一部字书,也是一部训诂书。许慎是贾逵(公元30101)的学生,精通五经,既通今文经,也通古文经。他在说文解字里利用不同方式解说字义。有根据字形的构造说明造字的本义的:如“理”, 治玉也;“忘”,不识也;“须”,面毛也;“突”,犬从穴中暂出也;“炙”,炮肉也。有根据古训以说明常用的词义的:如“慈”,爱也;“劲”,彊也;“ 辟”,法也。其中有许多是字的古义:如“沫”,洒面也;“ 浴”, 洒身

12、也;“澡”,洒手也;“洗”,洒足也;“ 颂 ”,貌也(同容);“翁”,颈毛也;“?amp;#93;”,盛也;“爱”,行貌;”,丹砂所化为水银也(即“汞”)。书中也有从声音上来作解释的:如“诗 ” ,志也;“尾”,微也;“马”,怒也,武也;“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还有从字的声旁说词义的:如“斐”,分别文也;“贫”, 财分少也。又有根据方言为训的:如“夥”,齐谓多为夥;“眮”,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说文解释一个字从形音义三方面着想,立意精深,对后代的字书、训诂书影响极大(见说文解字)。释名又是另外一种训诂书,作者刘熙专从词的声音上推求事物所以得名的由来,用同音或声韵相近

13、的语词作解释。这种方法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或称之为“音训”。声训本起于战国末,西汉时今文经家多从声音上解说字义,刘熙是要从语言出发来研究事物命名所以之故,跟今文经家不同。他是有意识地要把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就音以求义。例如释名释天说:“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虽然不免有主观唯心成分。但是从声音上推求各种事物名称的取义,类似寻求语源,对训诂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见释名)。汉代的训诂书还有小尔雅、通俗文。总起来说,各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在汉代已经具备。最著名的训诂学家大部分都是古文经家。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如贾逵、马融(公元79166)、

14、服虔、郑玄都先后注解经传。郑玄,兼通今古文经,所注最多。他能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以发疑正读,成为“汉学”的正宗,与许慎并称为“许郑”。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训诂义疏之学魏晋时期在魏晋时期,张揖和郭璞是最著名的训诂学家。张揖是三国时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博士,他搜罗汉代以前古书的词语和相传的古训纂集为广雅一书,体例完全依照尔雅,而补充尔雅所不备,所以名为广雅。张揖又作古今字诂和难字,见于隋书经籍志,今已失传。郭璞是东晋河东人,为弘农太守著作郎,博学多识,精通训诂,所作古书注释最重要的有尔雅注和方言注。尔雅在汉代已有好几家注本,郭璞别为新注,超越前人所作,他既能以今语释古语,又能以方言释雅言

15、,诠释品物的形貌,以及其功用等尤为明晰(见尔雅)。他所作的方言注能贯通古今,以晋代方言解释古代方言,并且联系语音,提出音有通转,为训诂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古书词义艰深,不易理解,于是注释古书的风气日盛。魏晋时期,不仅易、书、诗、左传、谷梁、论语等儒家经典有注,其他古书如史记、汉书、老子、庄子以及辞赋之类也有人注释,训诂之学得以不致废坠。其中精义颇多,不无可取。自宋齐以后,兼释经注的“义疏”体出现,如梁代国子助教皇侃著有礼记义疏、论语义疏。义疏的兴起可能是受了佛教经典有“讲疏”的影响。南北朝时期魏晋以后除经传有注释外,字书和辞书都多起来。字

16、书和辞书之增多与语言词汇的范围扩大,文字的增多和一词多义有直接的关系。晋代有任城吕忱作字林7卷,仿照说文解字而有所增益。宋代何承天有纂文3卷,北魏阳承庆有字统21卷。梁代阮孝绪有文字集略6卷,顾野王有玉篇30卷。现在所存只有唐人增字本宋修大广益会玉篇。顾野王原书只有5卷残卷。其他各书清人都有辑佚本。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承接魏晋南北朝注释古书的风气纂著更多。隋代陆善经有昭明文选注,唐代李善也有文选注。孔颖达(574648)奉诏作五经正义,包括毛诗、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同时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注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注疏。这些书都是参照前代已有的注释而有所抉择。李

17、善书除解释文词字义外,并注明字音和字的通借,对文句的出典尤为注意,成为一种注释的体式。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不仅解释经文,而且解释注文,对语言中的虚词和文法也有不少的解说,这是以前古书注释中少见的。在经部集部以外,子部、史部书籍也有注释。如杨倞有荀子注,成玄英有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有史记索隐,张守节有史记正义,颜师古有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有后汉书注,这都代表了一时的风气。虽然是随文释义,但是也汇集了许多前代的训诂资料。隋唐时期隋唐时期,韵书盛行,可是字书也不少。如隋代诸葛颖的桂苑珠丛100卷,唐武则天的字海100卷,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30卷,卷帙都极繁富,应有可观。可惜久已亡佚无存。但就前代书中所

18、引到的材料来看,解词释义已改变旧观,由笼统而趋向于清晰,同时也由只记书面常训进一步注出当时口语使用的意义。这确是一种新的改变。就解词的范围而论,既有专门解释双音词的书(如兼名苑),又有专门解释日常应用的口语词的书。现在还能见到的有出自敦煌石窟的字宝碎金和俗务要名林,都是极珍贵的材料。唐代在字书、韵书以外还有一类音义书。音义书一类始自魏晋,主要为经部书注音。到陆德明纂集前代各家所作书音(经书外,包括老子、庄子、孝经、论语、尔雅)为经典释文30卷,注音之外,有时涉及字义。到北齐时曾有沙门为佛典作音义。后至唐代高宗时释玄应作大唐众经音义(通称一切经音义(玄应),唐宪宗时释慧琳又根据玄应书扩充,作一切

19、经音义(慧琳)。这两部书都仿照经典释文的体例,就原本经文摘字为训,所采古代训诂资料极多,而且有所辨析,在传统小学书中独为一类,对研究前代训诂极为有益,所以随着藏经一直流传下来。清代学者从中辑录出许多训诂材料。编辑本段宋元明时代的字义研究宋代宋代承接五代时期研究古文奇字的风气,学者对大量出土的钟鼎彝器广事搜罗,扩大了眼界,学术思想也因之大为解放。在经学方面已不完全斤斤墨守古人的成说,而别创新义,如欧阳修的诗本义,王质的诗总闻都是如此。在解说文字方面则出现了王安石(10211086)的字说。王安石字说把形声字都说成是会意字,“六书”缺而为五,如谓“与邑交”为“郊”,“同田”为“富”,“讼者言冤於公

20、”之类,完全出于主观臆断,虽行于一时,终不免为人所弃置不顾。但同时有另一学者王子韶,他倡“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凡谐声声符相同的字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意义。如“戋” 是小的意思。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都以戋为义。汉字的形声字一般是形旁在左,用以表义,声旁在右,用以表音,所以称声旁为右文。王子韶,字圣美,浙右人,有字解20卷,失传。他所创声旁有义的学说对后代的训诂学家提出因声求义的方法有很大的启发。宋代研究尔雅的有邢昺(9321012)、郑樵两家。邢昺有尔雅疏,补郭璞注所未详;郑樵有尔雅注,引旧书以证郭;都各有发明。在南宋期间,朱熹(1130

21、1200)是重视训诂的人,他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书。既采用前代旧注的优点,而又参酌新解;解经说字能运用到钟鼎彝器的铭文,见于诗大雅、行苇、既醉、江汉诸篇,这是以前所少见的。在宋代以前,学者对古今音异是比较模糊的。到南宋时期才开始注意到古韵问题。吴棫作韵补,从古代的韵文材料中考察古人分韵与广韵的异同,项安世的项氏家说也提出“诗韵”与后代音不同。郑庠又作古音辨,讨论诗经分韵的大类。这是清代学者研究古韵的先导。对研究词义有一定的帮助。元代元代在字学上承接南宋时期的“六书”之学,并不注意研究训诂,所以在训诂方面除有两三种经传注释外,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明代明代学术不振,受宋代

22、性理之学的影响,游谈无根。训诂书籍有万历时朱谋?所作的骈雅,类聚古书中义近的双音词,按尔雅体例分类,每条予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这是一部属于雅学的书。在万历以后研究古学的风气日盛,如江宁焦竑(15411620)、成都杨慎(14881559)、桐城方以智(15791671)等人都有著述阐发字义。方以智的通雅,根据古代的语言材料说明音义相通之理,兼论方言俗语,创见极多,对清代的学者有不少启示。清代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 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

23、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其他如方言、释名、小尔雅、广雅等书也有人为之疏通证明。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清代训诂学的发展跟古音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自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根据易经、诗经等书的韵字开始把古韵分之为十部起,经过江永(16811762)、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17521786)、江有诰等人的研究,逐渐加详,发展为二十二部,同时戴震又提出韵类通转的学说。在声母方面,钱大昕又提出声转的说法,而且发明轻唇音古读重唇音,舌头音、正齿音古归舌头。这些

24、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

25、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编辑本段研究目的清人研究训诂的目的,从实用的意义来说,首先是要解释经传和其他隋唐以前的古书。他们应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从声音上推求文字的假借。古书之所以难读,一是由于有古字古义,二是由于文字上有假借。古字古义当考之尔雅、说文和其他前代书中的诂训,文字上的假借当求其本字。王念孙说:“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王引之经

26、义述闻序)那么,假借与本字的关系首先是音同或音近。段玉裁指出:“假借必取诸同部。”(六书音均表“古假借必同部说”)所谓“同部”就是属于古韵的同一部。因此,凭借古韵的知识,按照文字上的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再参之以文义来推求本字,就可以解决许多古书中难解的文句和古人所加的训诂上的问题。这是清人研究训诂方面的一大发现。确定字的本义,根据本义以说明引申义。清人认识到音有古今之异,同时也认识到词义有古义,有今义;有本义,有引申义。如“曾”作为虚词用,古义同于“乃”,后世用为“曾经”的意思。“仅”唐以前作“约近于的意思用,后世用为“但”的意思。这就是古义与今义之分。又如“荟”,说文解为“草多貌”,引申为凡物

27、荟萃之义(说文段注)。“过”,说文训“度也”,引申为有过之过(段注)。这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汉语词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经韵楼集卷一“济盈不濡轨”条)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说明词义的发展,对辨析字义极为重要。比证文句以考定词义。采用古书中相同的文句互相比证以考定词义,宋代人已经这样做了。在清代尤其重视这种方法。段玉裁注说文,刘台拱作论语骈枝,都能从实证出发解释古训。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尤其善于利用古书的资料,解决从来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例如解诗经“终风且暴”

28、,为“既风且暴”;解“邦之司直” 为“主正人过” (经义述闻卷五),都是颠扑不破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胜义环生,尤为人所称道。王引之作经传释词,专门解释古书的虚词,综合各种古书中的用例参互比证,而得其确解,对研究古代文献有极大的帮助。他的书已经联系到语法的范畴了。后来又有人作了补充。因声以求义。研究字义从声音上来考察,在清代以前虽然也有人注意到,如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宋代王子韶的字解,元代戴侗的六书故,明代方以智的通雅等,但都不曾进行全面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能总结出具体的规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古音的知识,清人有了先秦古音的知识,在前人成说的启发下进一步提出因声求义的原理,把形、音、义统一起来,因形以知音,由音以求义,为训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科学的途径。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首先提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示部“禛”字注),进一步又说 “凡同声多同义” (言部“?”字注)。如从“农”声的字有厚重义,如浓、?、脓,从“辰”声的字多有动义,如振、震、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从一个声符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义,而不同声符音同或音近的也可以有同义的关系。段氏指出有这类现象,这就比前人的右文说有了新的认识。王念孙作 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而又把古书中有关的声近义通的字都联系起来解释,“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着重从语言的角度说明其间的音义相通和声音相转的关系。这种作法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