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17KB ,
资源ID:166339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6339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全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全Word格式.docx

1、7.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上述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三、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基本内容有:1 阴阳的对立制约2 阴阳的互根互用3 阴阳的消长平衡4 阴阳的相互转化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

2、:1.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3)比较对象不同。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2.何谓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

3、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3.什么是阴阳互藏?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如何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其中阳偏盛而导致的实

4、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之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又称补阳配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又称补阴配

5、阳,又称补阳配阳。四、五行学说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行学说的基本特性,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

6、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1.何谓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

7、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2何谓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水、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克制和制约。3何谓五行相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

8、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相对土气则不足,以致对土克制太过,称“木旺乘土”。4何谓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反向制约或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气所侮,称“木火刑金”。5何谓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累及其子,导致母子均出现异常。如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等。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影响其母,导致子母均出现

9、异常。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等。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7如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

10、?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胄,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11、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

12、称“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称“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六、人体之气生成的相关脏腑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清,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气、血与津液。而且水谷之

13、精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以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元气。1元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人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

14、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43宗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

15、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人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2营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

16、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与卫气比较,属阴,故称“营阴”。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营与血关系密切。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营气循血液流注于全身,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滋养。3卫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气中慓疾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卫气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

17、,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46血液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哪些?(1)脾胃: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人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即心肺化赤作用。(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

18、,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4血液运行与哪些脏有关?各起何作用?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气的充足与推动功能的正常与否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尤其是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更突出了肺气在血液运行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

19、能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功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5津液的输布与哪些脏腑有关?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一方面脾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再得以将津液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也可以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一方面通过宣发,将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布散;一方面通过肃降,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故称“肺为

20、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对水液的输布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体现了“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一方面是指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从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到脾气运化水液,肺气宣降津液,肝气疏利,三焦决渎,乃至津液的排泄等等,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蒸腾的激发作用与肾阴的凉润制热的调控。另一方面,肾脏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经过肾气的蒸化作用,将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而参与全身水液代谢,将其浊者化为尿液排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

21、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三焦的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人,在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6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的?(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肝气的疏泄调

22、畅,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才得以保证。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故血虚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

23、,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说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七经络系统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正经有十二,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又称“十二经别”。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24、。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连属部分包括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称为经筋和皮部。其中,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别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系作用:人体由脏腑、形体、官窍和经络构成。它们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活动。人体

25、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的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功能的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2)运输渗灌作用:经络运输渗灌气血的作用,体现为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以及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各脏腑形体宫窍及经络自身,得到气血的充分濡养,则能发挥其各自的功能。(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4)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

26、、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八、“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又称其为“六邪”。1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27、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称外感性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燥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风寒湿痹等。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其伤人致病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