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
2、华书局1962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色变,抑手疾视曰疾:速度。B以新乐淫君 淫:惑乱。C令所睹于涂者 涂:道路。D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循:巡视。解析A疾:愤怒地。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顾夫淫以鄙而偕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乃令出裘发粟 臣乃敢上璧解析C以:连词,表并列。A.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修饰。B.也: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语气词,表感叹语气。D.乃:连词,表顺接,于是;副词,才。答案C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
3、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解析C君王如果喜爱淫靡鄙下的音乐(新乐)就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盖
4、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4分)译文:_(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3分)(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答案(1)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制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2)品尝美酒的味道,欣赏乐器的乐音,希望先生不要干预。(3)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生病的发给两年的粮食。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D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
5、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解析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答案B【参考译文】齐景公酒喝得很畅快,(对陪酒的众臣)说:“今天我想要和各位大夫快活地饮酒,请(大家)不要拘泥于礼。”晏子(听了)惊讶不安,脸色都变了,说:“君王的话错了!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讲礼。力大的人足够凭力气欺凌长辈,勇猛的人足够凭勇猛刺杀君王,而礼就不便施行了。禽兽凭借勇力施行统治,强者欺凌弱者,因而天天都在改换首领,现在君王抛开礼,那么这就和禽兽一样了。群臣凭借勇力治理政事,强者欺凌弱者,因而会天天更换君王,君王将如何稳固君位!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讲究礼,所以诗经说:人如
6、果不讲礼,何不快点去死!礼是不可以没有啊。”景公背过身去,不听晏子的劝告。过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不站起来,景公进来,晏子(还是)不站起来;相互举杯晏子比景公先饮。景公很生气,脸色都变了,手按桌子怒目而视说:“刚才先生告诉我不可以没有礼,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立,相互举杯你却先饮,这合乎礼吗?”晏子起身离开坐席两次叩首跪拜,恭敬地说:“我岂敢把和君王说的话忘记呢?我只是用这种做法来表达没有礼的结果。您如果想不要礼,这就是了。”景公说:“如果这样,这是我的过失。先生请入座,我听从您的劝告了。”君臣举杯三次后,就(按照规矩)结束了酒宴。这以后,景公整治法度、修明礼仪来治理国家政事,百姓也都恭敬有礼。晏
7、子上朝,看见杜扃待在朝堂上远望。晏子问:“君王为什么不上朝呢?”杜扃回答说:“君王昨夜兴致勃发没有睡觉,不能上朝。”晏子说:“(君王)什么缘故(不睡觉)?“梁丘据秘密进献一个名叫虞的歌者,(演唱)改变了齐国音乐。”晏子下朝回去,命令宗祝按照礼法规定拘捕了虞。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说:“为什么拘捕虞?“因为她用新的音乐惑乱君王。“诸侯间往来的事务,管理百官的政事,我愿意求教于先生。品尝美酒的味道,欣赏乐器的乐音,希望先生不要干预。音乐,为什么一定要(听)旧曲呢?”晏子回答说:“雅乐消失了礼仪会随之废弃,礼仪废弃了政治会随之衰颓,政治衰颓了国家会随之衰败。国家衰败,我害怕君王背离政治教化的行为。有
8、关歌乐的事,殷纣王作北里舞曲,周幽王、周厉王作的乐曲,不过是创制了淫靡鄙下的乐曲,却都因此导致国家灭亡,君王为什么要看轻改变旧的音乐这件事呢?“我不幸拥有国家这份基业,不加考虑而说出了那些话,我愿接受您的指教。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殿堂侧边台阶上方。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天气竟然不寒冷。“天气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吃饭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冻,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指教了。”于是就下令拿出皮衣,发
9、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下令在路上看到这些人,不要问他是哪个乡的;在乡里看到这些人,不要问他是哪一家的;巡视全国统计这些人的数目,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生病的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表明自己希望做的事,景公能做他认为好的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猛狗与社鼠韩非子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
10、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最患社鼠矣。“何患社鼠哉?“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
11、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节选自韩非子集释)【注】 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阤zh:崩塌。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挂。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 怀:怀藏。C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比周:结党营私。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手扶拐杖。解析D执柄:掌权。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2、()(3分)A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B熏之则恐焚木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C主焉得无壅 而人之所罕至焉D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解析B则:连词,均表转折,却,A.而,均为连词,一表承接,不译;一表转折,却;C.焉,一为疑问副词,表反问,怎么;一为代词,那里;D.以,均为介词,一表原因,因;一表凭借,凭。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猛狗阻售”“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春秋战国时士子对于治国的忧患:奸人当道,堵塞贤路, 蒙蔽君主。B两个寓言故事含有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哲理,如狗猛与酒酸之间就有某种必然
13、关系。C猛狗、社鼠喻示的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D尧想要传天下给舜,鲧和共工联名反对而被杀,鲧的结局与山海经里鲧治水无功而被杀的说法,很有些不同。解析D“联名反对”错。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2)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_(3)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答案(1)(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闾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2)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3)身边的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人主的心思,人主还不察觉。10下列用“/
14、”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解析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
15、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 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
16、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成为倚重,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
17、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 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再敢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
18、人,必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
19、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
20、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皆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注】 劘m ,削。切劘,切磋之意。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
21、属文属:连缀,写作。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敝:衰败。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矜:同情。D则谁不可诛耶 诛:杀。解析D诛:责备。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B. C. D. 解析C都是连词,修饰关系;A.代词它或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于,介词,被;介词,对。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京师曾向段缝介绍曾巩其文,但没有介绍曾巩的为人,而在本文中他特别回顾了回江南后与曾巩的交往,表明自己所写乃眼见的真实的曾巩。 B作者用“勇于适道”高度评价了曾巩的为人,认为他虽然
22、不无缺点,但坚持正义的雄心,恐怕是无法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的。C作者指出对曾巩的诋毁是“愚者”对“贤者”的嫉妒和诽谤;尾段末,先引孔孟的话,再举匡章的例,由一般推到个别,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事实,立论有依据,层层深入,令人心服,充分表现出王安石和曾巩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解析C“这样由一般推到个别”错,此处不存在“由一般推到个别”。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2)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3)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答案(1)在我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以和他匹敌的。(2)
23、我曾说过朋友有过错,不可以绝交,一定要规劝他。(3)如果被普通人(或:一般人)迷惑,不过是普通人(或:一般人)罢了,他们成为孔孟的特征体现在哪里呢(或:从哪里看他们是孔孟呢)(亦、耳呼应表限止)15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A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B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
24、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C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D. 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解析根据文意判断。段君:我在京师时,曾经向您称道曾巩善于写文章,没有谈到他的为人。回到江南,(我)才熟悉并敬慕他,把他作为朋友,又写文章简略地介绍了他的行为。您来信根据传闻诋毁曾巩,(说)他的品行没有一点点优点,(说)他在家,亲戚朋友都畏惧他,责怪我没有文字规劝曾巩,说我有偏私,事情当真像您说的那样吗?曾巩本来不是这样的人。曾巩的文学议论,在我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
25、以和他匹敌的。他勇于归从道统,大概是不可以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他的。父亲在困穷中,曾巩悉心侍奉,没有不好的品行,家中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父亲特别喜爱他,曾经说:“我们家族衰败,可以依赖的就是这个儿子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像您所听到的,并非我所看到的。曾巩在京师,避开他的哥哥而住宿,这件事即使我也责备他了,难怪您深深地责备他。然而在责备中也有值得同情的,只不过不能在信中告诉(你)。事情固然有迹象,然而情理上却没有到传说的那种程度,如果不讲情理就加以责备,那么谁不可以责备呢?曾巩的情况本就这样吗?然而曾巩作为弟弟,在这方面难免没有过失。只因在京师时,我和他没有密切往来;回到江南后,事情已成为过去不必责备,也就不曾用这件事规劝他。曾巩做事果断,很少肯定别人,做事经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标准。这方面我在回江南时曾经规劝过他,曾巩听后就诚惶诚恐。曾巩确实有值得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