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8.11KB ,
资源ID:166285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6285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研究文档格式.docx

1、但是在小学中进行的却是非常狭义局限的“国学”,结合实际我们提出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及国学教育概念: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为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为以儒家经典诵读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二)、现状事例简析事例一: 25日,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校长将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他在“书墙”前跪下,并将赠书一本本交到小学生手中。(6月26日郑州晚报) 事例二: 着汉服,拜孔子,诵国韵,练“五禽戏”13日,武汉首家童学馆开课。在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六楼,45名四五岁的小朋友头戴冠帽、身穿汉服,让人们见识了“现代私塾”的模样,也引发家长热议:这种私塾式培训是进步还是复古? (8月14日楚

2、天都市报)事例三: 从这个学期开始,北京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与此同时,网上也开始出现一些质疑:小学生学习弟子规主要靠背,他们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吗?(新京报2007年10月22日)? 事例四:江北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 每天背诵古文典籍20分钟。从2004年开始,江北区一些中小学校作为试点学校,首次开展了“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在这些试点学校“百花齐放”,这也是江北在全市率先推广“国学教育”的一个理由。 据了解,江北培新小学、喜乐溪小学等试点学校的学生按年级不同,分别背诵传统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如一二年级背诵注解弟子规,三四年级背诵三字经,五六年级背诵大学。他们每天中午花

3、20分钟诵读这些古文,每周还有一节“国学”课。 江北教委有关负责人称,目前江北区虽还没有拟定好国学课的具体科目、课时,但不会和试点学校的思路有太大的差异。(重庆时报) 事例五:济南市小学教育首次正式引入国学课程。最近,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始探索将论语、孟子、左传、尚书等“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名章正式引入到小学课程当中。此举在全国小学当中,尚属首次。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小学教育一直把“四书五经”排斥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上盛传不衰的名言只有到了高中分阶段的课本中才可以见到。 在小学中引入国学教育,赢得了包括一大批专家学者、学生

4、家长等在内的人的支持。著名诗人桑恒昌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道德、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结晶。从娃娃开始抓国学,对塑造孩子们的品德、培养他们一生的综合素养大有好处。”(新华网济南电) 事例六:以“文化+公益+青年”为模式在小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今年举办了成立五周年庆典。近30万中小学生听过一耽学堂千名志愿者的义务授课。苏州的“菊斋”私塾也是两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自发创办的,目标同样针对小学生。一耽和菊斋的模式弥补了现行语文教育重应试轻欣赏、重知识轻体悟的弊病。 事例七:宁山路小学早在2003年就引入了国学教育,校长施长馨谈起国学很有体会

5、,学校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要求只有八个字“琅琅上口,不求甚解”。宁山路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后,引起了皇姑区教育局的重视,该局特意召开了一次国学教育现场推广会,将国学提升到全区中小学必修的高度。根据皇姑区教育局规定,“国学”教育的初衷被确定为“继承几千年来流行的儒家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真正学会如何做人,让国学的精髓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区35所小学全部普及国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正在普及中。“书声朗朗,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成为皇姑区国学教育的灵魂。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将国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在这轰轰烈烈的

6、国学教育行动中也折射出来一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思考。我们总结以后得到以下几点: 一、拘于形式和利益。从以上几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做秀的成分大于传承,“国学”不是跪出来的,也不是穿汉服穿出来的。更不是拜拜孔子能拜出来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的国学,怎样在当今时代振兴起来,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文化的双翼,我们不仅是要“善学”,“学”之前更应该“深思”才是;国学的振兴是“跪”不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在当下,国学的肩膀上被压上了太多的负载:指望国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指望国学拯救国民道德仰望国学,希冀国学给人类精神世界普降甘露的人们,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着国学旗号的骗

7、子所骗,有借国学之名敛财的,有拿国学当垫脚石成名的,不一而足。难道不下跪,不穿汉服就不能学国学吗?恰恰相反。 真正有心普及国学,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上,没有必要在形式上大动干戈。否则,与那个在孔子庙内大摆热辣造型,以重振国学为名窜红网络的国学辣妹有何不同?学校要弘扬国学,就有责任把学生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而不是将有思想深度有长远文化价值的国学引向“娱乐化”。 二、学习方式枯燥乏味。 从宁山路小学校长施长馨的谈话中可知,现在大部分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中华经典诵读。因为儿童6-13周岁期诵读教育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人格形成。同时,13周

8、岁以前的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强调:“记忆力不仅存在于儿童时期,此时期的记忆力甚至更加牢固。”2因此,在这段时期进行诵读教育能够使儿童善于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记忆优秀语句,在内心初步建立人文情怀。只要坚持每天读30分钟左右,国学教育的时间就很有弹性。第一天读100字左右,读20遍;第二天复习第一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第三天复习前两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第四天前三天的内容20遍,再读新内容20遍。当读够80遍时,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了。 然而,心理学上显示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低年级儿童集中注

9、意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因此,在30分钟的国学教育中,由于单纯背诵,许多小学生会渐渐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等现象。久而久之,减少了他们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振兴国学,不光是振兴在“嘴上”, 首先学校师长们自己要懂得国学,肚子里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光是“知之”,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也不行。师长们,家长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们做出好榜样。平素里,“遵纪守法”、“言必行,行必果”,师长们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却时不时地向学生乱收费;家长逼着孩子一放学到家就要“学而时习之”,自己却坐在麻将桌上“夜以继日”。一些师长,一些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谈国

10、学的振兴,恐怕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 国学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优秀的师资力量不可或缺。然而,由于当今从事国学教育的学者只是一小部分人,所以现在小学中的语文老师就充当了国学的传播者,但对于他们对国学的了解有多深,他们是否能把国学的精髓传授给孩子,我们却为之担心。因为从我们进入小学开始,语文老师讲解的诗词歌赋,经典古文,都只是字词本身的理解,至于对它们所蕴含的精髓,很少挖掘。 四、学校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两者不能在时空上出现断裂。虽然小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国学知识,但由于家长的某些行为、举措,会使他们对

11、所学知识产生置疑。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适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国学学习情况,并让家长发挥自己的职责,列举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在杜绝不良影响的同时,让孩子学习课外的国学知识。除此以外,家长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种种表现,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对国学理解过于简单,且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应当指出,国学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儒家的简单经文,它还包括了墨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而且国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通过开放吸收与努力借鉴其他民族多种文化来“强身健体”。但现在小学中的国学教育就是把国学简单地等同于儒学,凡是儒家经典,都要求背诵、理解,而其他诸子百家的经文

12、,却遭到了冷落。普遍的现象还有国学教育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创新,没有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要真正意义上来传承教授国学文化的思想精髓,就应该在多元化的国学教育模式下,运用发展的眼光,紧跟时代步伐,将墨家、道家、佛家、法家等思想结合儒家经典,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传授给孩子。文章引用自: 二、浅谈国学热的兴起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所淘汰,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国学支撑着我们的文化命脉。当今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国学素质教育”的活动,开启了国学文化承继的航程。 国学,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先在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

13、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纵观近几年的教育,国学教育已成为其中一部分。学者王杰在2007年06月18日北京日报撰文探讨当前国学兴起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

14、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等等,造成了国学的兴起。 “国学热的兴起是一种必然,这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中国消费力经济研究院院长应光荣答记者问中说。 本文就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探讨国学热兴起的缘由:1、家庭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家庭收入日益增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家庭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许多家长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他们感到不满足,感到困惑和迷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泛滥。而传统文化

15、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家长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试图通过孩子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学习,来呼唤未来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育子女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由于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在目前的子女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时尚或者可称之为普遍的

16、做法。例如,溺爱放纵孩子,因为是独生子女,重视智育教育,却忽视精神和人格的培养;不惜代价地让孩子去学一些文体技能,如钢琴等,而不愿让孩子去学一些有用的手艺;要孩子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并为此不让孩子干任何别的事情;发现问题,不是打骂就是不知所措;如此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白生活的意义,对个人的成长十分不利,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前途。而究其原因,则全是目前社会上金钱第一,过分注重功利的风气惹的祸。 明智的家长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他们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当今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远远大于过去,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17、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孩子虽然接受能力较强,但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较弱。明智的家长意识到:孩子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似乎缺失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准则,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的精神文明不能缺失。因此,他们希望孩子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 2、学校一方面,学校纯粹的技术教育虽能够培养出适应世界一体化的、适应世界工厂的设计师、创作者,他们的才智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他们是工业社会的加工者,但是,繁盛的武士文明背后也潜藏着暗流-过多地追求纯粹理性化的训练必然导致人文素质的缺失,单纯追求更高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蔑视个体的存在价值。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

18、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传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长,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这句话既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又暗示出人文教育培养丝毫不应落后于单纯的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进行片面的单纯技术教育的弊端,为了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为了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学校纷纷加重人文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校都开始注重校本文化的发展,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与无力点,它让教师积极参与,考虑学生的认知背

19、景与需要以及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最终凸显学校自身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因此,国学也被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注入其内。学校希望通过加强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在凸显学校自身特色的同时,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注入传统文化,规范和引导小学生的道德和行为。3、社会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华夏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有如浩瀚夜空,群星闪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二千年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自战国时期起便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华传统文化的

20、根已深扎国人心灵中。仁、义、礼、智、信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厚的要素,支撑着中华文明的代代延续。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人们追求科技的欲望越来越强,中华文化受到人们忽视,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它研究所产生的价值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致使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地位产生偏差。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使国家整体竞争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差距加大,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开始凸显。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与之相符,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阐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

21、历史依据。因此,研究推广国学教育无疑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文化发展总是以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为前提,通常是由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出来重新解读和阐发既往的思想史,使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下时代有机融合,创造性地获得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以新的形式实现在新时代的“复兴”。国学热的兴起也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

22、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当然应该从中国的传统而来,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中国特色”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十七大”中,着重关注“以人为本”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要思想相符。在学界和民间的积极配合下,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念深入人心。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礼仪教养的全面人才,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为了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自2004年以来,各地纷纷把国学引入小学教育的课堂,使国学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三、多元化的国学教育模式国学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时尚的教育

23、话题,然而目前国学教育的模式过于单一。如何将国学的博大精髓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体内?是否应该进行多元化的国学教育?如何进行多元化的国学教育?这些都应引起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的关注和思考。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决定了其他领域发展的多元化,用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若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基础的不同,有步骤地尝试多种教育模式,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单一的“临摹几笔书法、背诵几篇经典诗文”现象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度在中国最基础的小学教育中退缩到“形式主义”的尴尬境地。所以

24、,国学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应该以多元化的国学教育模式为核心。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最根本保证,采用怎样的教育手段,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都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当代小学生为什么会对国学教育感到枯燥乏味?我组成员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学教育只是抓住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点-背诵经典文章。仅仅依靠背诵经文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也容易将国学曲解.那么国学教育应当如何弥补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陷呢?我组成员认为,在辨证观点指导下的多元化国学教育模式是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不少学者认为,推广“国学”并不是让孩子学得满口之乎者也、诗

25、云子曰,而是要把传统经典文化转化为综合素质,转化为一种道德伦理,一种个人素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深鞠躬等外在形式上。 一、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防止复古倾向。在推广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国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并且是通过开放吸收与努力借见其他民族多种文化来“强身健体”的,这样才能够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推广国学教育的同时,坚决防止走复古的极端,坚决杜绝不注重内容而只注重形式。推广国学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从古人那里学习精神层面的东西,如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我们在推行中小学国学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教育青少年确立对人、对事、对

26、物的正确态度。对人,要处理好父子、同事、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心体贴他人。要有互助团结的理念,宽厚待人,知恩报恩的心性。对事,要教导青少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注重礼仪,讲求信用,承担责任,有错必改,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明辨是非,勤学善思的生活态度。对物,要教导青少年节用爱物,懂得珍惜,尊重生命,感恩自然。 二、一分为二地看“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国学诵读,切不可忘记“经典”。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在源头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改变整个河流的走向,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其中肯定有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让孩子背诵经典内容时,一定

27、要慎之又慎,一样不能“照单全收”,最好能选择那些经过专家严格审定过的教材,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那样的辨别能力。为孩子选择诵读的启蒙学典籍时,当用时代的视界古典作品予以恰当地删选。在当今小学教育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经典往往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等作品,然而其中总包含着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在将其传递给小学生时,教育部门必须进行删减,取其精华,修其身,养其性,而非繁文缛节的复古。马克思说:“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只有革旧鼎新,才能永恒发展。扬弃,汲取国学之精髓,让我们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收获“ 丰富”。 三、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传授“国学”。 古人说

28、:“学不言而自得”,讲的就是我国古代蒙学、经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感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感悟”亦是不可忽视的策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才能进入文章的内部,感受、品味,才能获得顿悟与积淀,获得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国学的经典文籍,无不文质兼美、含义隽永、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虽然文言典籍中有许多的生僻怪冷的词语,但只要坚持“口耳相授”,学生有范可依,也许背诵、理解会不尽人意,但总的学习效果仍是理想的。不要对小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要允许遗忘。遗忘是正常的规律,忘了可以再教,反复之间,负担没了。教者心态平和,教态可掬;孩子也乐得轻松,终会牢记。

29、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感悟,可以唤醒文学,陶冶心灵。当他人之文与我为化时,孩子们得到的是心智的进步,思想的升华,而那物态的文章亦会因此生命焕发。 四、合理安排国学教育时间,坚持不懈进行国学教育。 因为小学生时期的诵读教育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人格形成。学贵有恒,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的早晨、夜晚,各取20分钟,安排孩子诵读经典,将若干闲杂抛掷一边。争取做到第一天读100字左右,读20遍;国学教育的时间就会很有弹性。 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孩子为学的恒心;坚持不懈,更利于孩子其他技能的获取。当然,对其精神意志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锻炼。孩子会在坚持中养成读书的良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