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一、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2、二、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三、 自己评改,提高能力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
3、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四、 赏识成功,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
4、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看民族精神教育“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我刚才一直在思考这两个短语的构成,“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是需要“教”与“学”两个环节才能生成的;而“民族精神”
5、却只有“教”和“育”一条通道。言下之意也就是,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成绩不好,我们还可以有不会学的理由;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爱己、爱人、爱家、爱国,那我们就丝毫找不出搪塞的理由了。所以在今天的这样一个活动氛围中,我愈发感受到历史行进到今天落在我们年轻一代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使命的沉重与艰巨。语文学科是一门外延十分宽广的学科。除了对学生要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个性情感的培养和指导,我们的“民族主义精神”的茁壮也就在此。教孩子三年,就要为他们想三十年。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是其它学科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自身无法推卸的。语文是一门人文化、社会性、道德感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时
6、代的发展,它的内容可以相同,但它的主题却是常换常新的。当我在“万人坑”前告诫学生要牢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暴虐时,学生却语出惊人地说:“老师,难道您不觉得他们作为军人来说,都不折不扣的是一名出色的士兵吗?他们所做的只是出色的完成任务而已,就像我们完成您布置的作业一样。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就他们本身而言,是不该承担这样大的责任的。”当我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而骄傲时,学生怀着质疑的态度说:“老师,其实传统、历史、文明过重也是一种负担。要不,为什么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不去制造枪炮,只是去放爆竹;发明了指南针,没有服务于远征的航船,而是去看风水”当我在教育学生要用生命去保卫国家财产时,
7、他们拿着手中的报纸大声地向我读到:“大庆市某银行遭蒙面歹徒袭击,由于力量的悬殊,一女工拿出1.3万储蓄款打发了歹徒,保护了在场的几名职工的生命安全。事后,银行以该女工损害国家利益为由,将其除名。女工不服,诉至法院,其理由是:物质财富是国家利益,公民也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因为生命的价值大于物质。于是,终于有了那么一天,在学科罗连柯的夜莺时,当我满怀着热忱和激情鼓励孩子们务必要成为那只永远站在最高的枝桠上,不停地歌唱的夜莺时,他们用诚挚的眼光望着我问:“老师,您确定要让我们成为那样坚定又执著的人吗?您确定我们在走完这样的人生道路后不会后悔吗?的确,如今摆在我面前的最棘手的问
8、题,不是如何去指导他们学习文学的知识,语法的常识,而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兼有一种健康且辨证的眼光去解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不断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现实与不足,且透过这一切稳稳地把握住自己内心最至高无上的是非判断。这的确不易,因为教师也是人,我必得在说服他们之前先说服自己,而学生与我之间在接受社会现实的层面上是同步的。这与年龄无关,与经验无关,与师道尊严也无关。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同步性。面对这么多的疑虑与不确定,我的确迟疑了,但我还是明确了,因为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道理是无庸质疑的,我得替他们把关。教育工作给了我向孩子们说话的机会,我说了,他们可以不听,因为整个社会的力量太强大,当一己的私
9、力与之相抗衡时,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我的努力仍将继续,在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想过先追求物质,再建筑精神家园的生活,这种想法使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少了最起码的是非标准和自知。我可以看见他们那颗稚嫩的心灵正在变得贫瘠而慢慢萎缩。作为他们的老师,在独善其身和精卫填海之间,我选择后者。我不知道我的观点能得到多少学生的认同,也许不多;我也不知道,这种坚持,能不能真的在某一个学生的一生中起到一个小小的好的作用,但我始终在尝试,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需要。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论文:利用活动课落实语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育观。语文科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根
10、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要培养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功夫,更要在课外训练中多投入。同时,适当开展合理有趣的课外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课外活动是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我在教语文时,既追求课堂上的抓纲务本,也注重了课外活动的训练。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确定了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了多种训练方法,分层次训练。本学期,我刚接任初一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开展了以下课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果。对于来自不同学校的初一新生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他们的新学校,新老师,更希望能尽快认识他们的新同学。因此,刚进校的那一两周,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各自作自我介绍。具体做法是:我
11、先给他们作一自我介绍,然后学生按学号顺序依次进行,每次一人,无一例外。因为这是他们来新学校的第一次亮相,都想很好地展示自己,给同学,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很多同学对此非常热心,认真功夫不亚于一次试。后来,我还开展了讲一则故事,讲一则笑话,介绍你的家庭等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讲话总觉得难以启齿,尽管提前准备得很充分,但临阵也会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学们的心理障碍也就逐渐消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了。由此可见,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二 朗读训练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课文大都是些较短小的朗读材料。我在这一
12、册的教学中,重点抓了朗读训练,除了课堂训练外,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加以强化。例如,我在教背影春。等课文后,紧接着在课外搞了朗,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还要读出感情。在教了皇帝的新装后,我又在课外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训练,要求参加者都必须进入角色,充分利用角色语言再现人物形象。同时,每次比赛我制定了评分细则,选了评分员。每次比赛我都要给以点评。同学们都很投入,主动找时间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因此,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读书习惯,还使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同时,通过带表情的朗读,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三 写课外笔记,强化课外阅读新生一入学,我就要求
13、他们每人准备“三本”,即一个日记本,一个小作文本,一个摘抄本。然后规定每周写一则观察日记,每周写一篇由老师命题的小作文,每日摘抄一句格言或警句,或者好的文章。结合课文内容,我规定学生在哪一段时间里读些什么书,写些什么作文或日记。例如:学到课本中的写景散文,就布置学生课外读一些写景散文,摘抄好的写景散文,写些写景散文。这样既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一体,相辅相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有物可读,有文可抄,我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订一分语文方面的报纸或杂志。并尽量做到不重复。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日进一趟阅览室或图书室。课外笔记的写作,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促进了课外阅读的自
14、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积累知识的习惯,而且对提高学生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艺术素,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真正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谈谈“快速背诵”法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单从心理
15、学角度讲,没有记忆就没有背诵,背诵是记忆的结果和表现。俄国伟大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记忆称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想三个环节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而文章的背诵,基本上属于逻辑记忆。1978年以来,我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记忆的规律,设计并实验了“快速背诵”法。所谓“快速背诵”法,就是把讲解的课文能当堂背诵下来。实验班53人,四册语文的主要篇目,都能流利背诵。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相对减轻了负担,较好地培养了能力,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我的“快速背诵”法概括起来有八个字,那就是“读读、讲讲、说说、背背”。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16、读读就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预习性阅读,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一般达到如下要求:1 学会生字词,基本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划分出落段层次。为了为背诵打基础,还向学生讲明两点:一是该文中的背诵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识记效果就越好。二是提示背诵篇章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越有兴趣,识记越迅速。讲讲就是教师抓住文章中能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抓住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学生的疑难,跟学生共同研究,使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搞清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创造意义识记的条件。对于背诵,学
17、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1 清“纲”。根据科学实验,材料多寡对识记影响是很大的,数量少的材料宜于整体识记,数量多的材料则分段识记效果较好。因此,讲读课文,采取“个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2 理“目”。在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
18、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3 举纲张目。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1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多是记叙文和诗歌,让学生通过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想象,把“抽象材料”变成“直观形象的材料”。2 有些常识性课文,在讲读前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识记材料变成学生自己直接活动的对象。3 采取多种方法识记课文。可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读;也可
19、让学生听读,如一人读,大家听或听配乐朗诵;还可讲读,如古诗,边读边讲。4 注意情感体验。情感越深,记忆痕迹越深。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人物所喜,忧人物所忧。就是师生共同研究完一段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几遍。这样及时再现课文内容,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并为原文背诵进一步创造识记条件,实际上这也是“准背诵阶段”。具体安排有如下步骤:1简要地述说。按原文顺序,讲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加深“框架”印象。2 详细地述说。即连枝带叶一起说,结合原文重点语句,讲清主要内容,要求说得正确、流利,不出错讹。3 按原句述说。只讲出每句话的意
20、思,不要求精确讲出原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说说”是对主要内容的述说,不是学生背诵之后的复述。背背就是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对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综合,抓住其要点及联系之后在“说说”的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几遍,依靠机械识记,迅速把课文背诵出来。具体安排有如下几个步骤:1 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2 试背。背诵
21、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背诵。3 熟背。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的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4 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S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
22、”。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生:共有8句话。再想一想,每
23、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你有不同看法吗?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