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9.63KB ,
资源ID:1658906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5890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翻译学导论JeremyMunday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翻译学导论JeremyMundayWord下载.docx

1、 翻译产品 (已有译作, 探讨特定时期、 某种语言 /文本类型的翻译 ),翻译功能 (哪些书籍何时何地被翻译,何种影响 ),翻译过程 (挖掘译者大脑中发生的事情 )11.翻译理论、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还是会互相影响的。12.20 世纪 70 年代,对比分析衰落,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科学在德国保持强劲势头,等值观念风光不再,文本类型 和文本目的的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 Halliday 的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看成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交际行 为,盛行于澳大利亚和英国。 20世纪 70年代末和 80年代见证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多元系统学者赫尔曼斯文学的操纵:文学翻译研究导致了“操纵派”的诞

2、生。这种动态的、以文化研究为导向的方法在其后的十年 大行其道,而语言学方法则较为沉寂。第二章 20 世纪前的翻译理论从西塞罗至 20 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 “字对字” )还是意译( “意对意” )这一对矛盾进 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名的探 讨。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早期的翻译理论家 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己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者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的著述。德莱顿在 17 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 更精确地研究翻译的开始,

3、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 重则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直译与意译之分开始于公元前 1 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 4 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为数世纪以来乃至今日所有重要 翻译的基石。2.西塞罗对直译是不屑一顾的,圣哲罗姆援引西塞罗的翻译方法为自己在七十子希腊文本之旧约全书的 拉丁译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申辩。3.人们一般认为,圣哲罗姆最清晰地论述了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不过,在中国及阿拉伯等有着古老而丰富翻译传统的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争论。4.马丁.路得用中东部德语翻译的新约 (1522)和旧约 (1534),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对加强该方言的语言形 式,使其成为标准德语大有裨益。多亏了马

4、丁的德语翻译,自那以后,普通德国人的语言开始变得清晰而富有强 烈的表现力。5.忠实,在贺拉斯看来,最初的含义就是“字对字”的翻译,直到 17 世纪末以后,这个词才真正用以指对原作者 意义的忠实。6.17世纪的英国在翻译理论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德纳姆、考利 (Cowley)和德莱顿(Dryden)的论述深思熟虑、理据充分。 考利在品达歌集 的前言里批驳 “逐字忠实地转移成法语或意大利语散文” ,提议用“拟作” (imitation) 来描述他的极端自由的翻译方法。7.约翰.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逐字译 (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拟作(imitation),他批评本

5、.琼生是逐字 译”的译家,像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但他在翻译维吉尔的伊尼德时却改变自己 主张,翻译手法介于直译和意译之间。8.艾蒂安.多雷在 1540 年的手稿论如何出色地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提出了翻译的五条原则9.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是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研究翻译的文章,与德莱顿以原作者为中心不同的是,泰特勒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将“好的翻译”做了界定 (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感同身受 )。10.17世纪的翻译关注焦点是 “拟作”, 18世纪焦点是译者为同时代读者重现原文精神的职责, 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谈论的则是“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德国神

6、学家兼翻译家 F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译者(商业文本译者、艺术文本译者) ,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协 调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施莱尔马赫倾向于第一条道路,即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近,使用相对于顺化(naturalizing)的“异化” (alienating)。11.异化与顺化的对立在韦努蒂那里就成了“归化 domestication ”与“异化 foreignization ”的对立。12.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的形式问题,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弗兰西 斯.纽曼与马修 .阿诺德有关荷马作品翻译的争论。

7、纽曼主张强调作品的异质性,阿诺德发表文章论荷马作品的翻 译,倡导一种透明的翻译方法,阿诺德认为学者是唯一有资格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人。这种精英主义直到今 日在英国仍然十分普遍。第三章 对等和对等效应本章讨论了 20世纪 50年代和 60 年代由语言学引起的翻译中的重要问题。主要术语是意义和对等,这些术 语雅各布森 1959 年已有讨论,再由奈达发扬光大,其论著系统地分析了意义并提出翻译应注重对等效应。尽管后 来人们对此目标的可行性有所怀疑,奈达的伟大成就在于将翻译理论从停滞不前的“直译与意译”争论中摆脱出 来,并将之带入一个新时代。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把接受者放在程序的中心位置,对随后

8、的理论家,尤 其是德国的理论家,影响至巨。1.理论学家在 20 世纪 50 和 60 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新一轮辩论的中心是某些重要的语言学 问题,最瞩目的当属有关意义和雅各布森在 1959 年已撰文论述的“对等 (equivalence)”。2.雅各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进一步探讨语际翻译中的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 和对等问题(equivalence) ,认为代码单位之间通常不存在完全的对等。3.自从 40 年代开始, 奈达一直致力 圣经的翻译工作, 理论主要体现在 翻译科学探索 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4.奈达认为意义可以分为语言意义 lingu

9、istic meaning ,指称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情感 emotive 或内涵connotative 意义。决定指称意义和情感意义的技巧,包括层级结构法 hierarchical structuring( 上下义 )、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区分词组特性 )和语义结构分析 (semantic structure analysis) 。5.奈达的三阶段翻译体系 A原语-分析-X-转移到丫重构-B接受语,在奈达看来,核心句乃是“用来构成语言复杂表层结构的基本结构成分” ,核心句是讯息被转移至接受语时的层次, 而且尚未经过三个转换阶段 -

10、字面转移 literaltransfer 、最低度转移 minimal transfer 和书面转移 literary transfer- 变成表层结构。6.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动态对等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不应 表露出收到原语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亦应减至最低程度。7.奈达强调, 如果要去的对等效应, 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 这是处理内容和形式冲突的总体原则。8.奈达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翻译应摆脱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指明了道路。9.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认为要取得对等效应简直就是“妄想” 。10.纽马克提出用语义

11、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注重原文语境,侧重原文 )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类 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侧重目的语 )。11.两种翻译形式一旦存在冲突(如果语义翻译导致目的文本不规范或者无法确保目的语中的对等效应) ,那么, 就得选择交际翻译。12.奈达倡导的翻译科学在德国的影响尤为深远,科勒的翻译科学介绍详尽地讨论了对等 equivalence 和对应 correspondence 。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领域,用来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和异同,对等则指切合个别原语文本和目的语 文本配对和语境的对等项目。掌握对应,体现外语能力,而掌握对等并

12、且能够使用对等则体现翻译能力。第四章 翻译转换模式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大量的研究,力图对原语与目的语转换中发生的语言变化( “转换”)进行详细分类。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经典分类揭示了许多翻译技巧,时至今日仍有影响。卡特福德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将系统的 语言学比较方法用于翻译,同样,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都是静态的语言学模式。分类边界的模糊以及转换的机 械计算等问仍继续困扰着后来的研究生,比如范 .勒文 -兹瓦特,她的模式试图将原语 -目的语之间的评估系统化,并将转化与更高层级的话语联系起来。另一种方法来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列维、波波维奇和米 科对文体的翻译给予了更多

13、的关注。1.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不少语言学方法已被应用于分析翻译。2.维奈和达贝尔内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中的分类,这一经典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特福德的语言学方法, 包括对翻译转换这一术语的介绍;范 .勒文 -兹瓦特的非常详尽的模式,用于分析“微观层次”上一些细微的翻译转换的核心概念,以及评估这些转化对更为普遍的“宏观层次”的影响。3.维奈和达贝尔内所提出的两种普遍翻译策略是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oblique) ,这使话题又回到了“直译和意译”的区分。这两种策略包括七个程式,其中直接翻译占了三个: 1.借词 borrowing ,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目的是填补目的语的语意空缺,

14、 或增加译文的地方色彩; 2.仿造词语 calque ,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 (compliments of the Season-Compliments de la Saison) ; 3.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 常用。4作家们通常认直译才是好的翻译,但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译者可以认定直译 “不可接受”,如果它a给出的意思不同;b.没有意义;c.结构上不成立;d.在目的语元语言经验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 e.其对应的事物属于语言的不同层面5.间接翻译包括四个程式: 4.词性转换 transposition ,一种词性移译为另一种

15、词性而意思不发生改变 (最常见:动词名词,副词 动词); 5.调节 modulation ,指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 “当采用直译甚至转换的方法,可以译出 语法正确的话语,但它在目的语中却被看作不恰当、不地道或糟糕时,可以用调节” ,在内容上,调节分为:以抽象译具体、 原因-结构、部分-整体、部分-另一部分、 术语的反义翻译、 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 主动为被动 /反之亦然、 空间译时间、对间歇和界限的重新处理 (包括空间和时间 )、意向的改变 (包括固定隐语和新造隐语 ); 6.等值equivalence ,不同语言以不同文体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尤其适用于翻译习语和谚语 (译其意,

16、而不是其形象 )。此处的等值为狭义的用法, 不可与同名常用理论混为一谈; 7.改编 adaptation ,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的能指 (板球环法自行车赛 )6.上述其中主要的翻译种类可以在三个层次上 (词汇、句法结构、信息 )运作,他们反映了该书的主要结构。7.维奈和达贝尔内列出了译者从原语文本译为目的语文本可遵循的五个步骤:确定翻译单位;细读原语文本,评 估各个翻译单位的描述性内容、情感内容和知识内容;重构该咨询的元语言环境;评估文体效果;译出并修改目 的语文本。8.关于翻译,卡特福德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语言间

17、基于系统的宏观观念 )和文本等值 textualequivalence(特定的一对原文-译文)作了重要的区分,后由科勒作了进一步发展 (参见第三章)。9.科特福德有两种“转换”:层次转换level shift(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用词汇表达 )和范畴转换 shift of category,分为四种:a.结构转换 structural shifts,语法结构转换(I like jazzme gusta el jazz); b.词类转 换 class shifts,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a medical student un edudiante en medecin

18、e) ; c.单位转换(unit shifts)或级阶转换 (rank shifts) ,这里的级阶指分为层次的语言单位, 如句子、 从句、词和词素; d .内部体系转换 (intra-system shifts),这一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属于相同的语系,但是“翻译牵涉到目的语系统中不对应术语的选 择” (advicedes conseils 复数 )10.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福德的论断: 翻译等值依存于交际特点如功能、 关联、 情景和文化, 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的 形式标准。11.其他有关翻译转换的著作产生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些著作介绍了文学翻译,即文本的“表达功

19、能”或文体。列维的翻译作为一个决定过程 (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将译者语言选择中“逐渐的语义转换”与博弈论 (game theory) 联系起来,因此,列维将真实的翻译工作看得“非常实际” 。极小极大策略 (minimax strategy)。在翻译的性质: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米克集中讨论了 “表达转换” ,坚信,保留原语文本的表达特色或文体是译者的主要目标,也许是唯一的目标。12.范.勒文-兹瓦特提出比较模式 the comparative model,包括原语文本和目的文本的详尽比较和对所有微观层次转换的分类,方法如下:首先将选择好

20、的段落分为可理解的语篇单位,并称之为译素 transemes,其次界定核心译素 architranseme ,即“原语译素中不变的核心意义” ,可用作语际比较或“中间对照物 tertium comparationis ”,最 后比较每一不同的译素和核心译素,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倘若两个译素和核心译素具有同义关系,转换则绝 不会发生,没有同义关系则表明翻译中有转换,转换有三类,调节 modulation( 一个译素和核心译素吻合,其他在语义上有差异 )、更改 modification( 两种译素表现出语义 /文体/句法 /语用上的分离 )和更换 mutation( 目的语文本增 添、删减某些意

21、义上的根本改变 )。13.范.勒文-兹瓦特提出描述模式 descriptive model ,竭力将“话语层面” (小说世界的语言表达 )、“故事层面” (文本的叙事,包括叙述视角 )与三种语言的“元功能” (人际、概念、语篇 )融合在一起。范 .勒文-兹瓦特的模式比以语言为主的分析模式更进了一步,而以语言比较为主则是维奈和达贝尔内以及卡特福德的著作的主要特点。第五章 功能翻译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德国兴起的功能派和交际派翻译理论, 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态的语言现象, 开始 将其看作跨文化交际行为。赖斯的开创之功,在于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文体和翻译策略联系了起来。她的方 法

22、后来与维米尔影响巨大的目的论相结合,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目的论是霍尔兹 -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的一部分。霍尔兹 -曼塔利把专业的商业翻译放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使用了商业 和管理方面的术语。翻译被看作是一个交际性的交易行为,牵扯到发起人、委托人、制造者、译文以及原文的使 用者和接受者。在这一模式中,原文遭“罢黜 dethroning ”了,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达到 翻译委托书中规定的译文所处情境的功能目标。诺德的模式是为训练译员而设计的,保留了功能语境,但其中的 原文文本分析模式却更加详细。1.卡特琳娜 .赖斯在上世界 70 年代的研究仍然是

23、以对等 equivalence 这个概念为基础的,关注的并非单词和句子层 面的交际和对等,而是文本层面的交际和对等。她借用布勒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与其相对应的 语言维度、文本类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2.赖斯将每一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归纳如下:单纯事实的交流,信息、知识、观点等,此类文本为信息型文本in formative text ;创造性行文,作者使用了语言的美学特点, 此类文本被称为表情性文本 expressive text ;引起行为反应,呼吁或说服文本读者 / 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赖斯称之为操作型文本 operative text 。3.赖斯还罗列了一些言内和言

24、外的指导标准 instruktionen ,来评估译文的充分性:言内标准 intralinguistic criteria 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言外标准 extralinguistic criteria 情景、主题、时间、地点、接受者、发出者以 及情感暗示。4.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5.语际翻译被描述为 “从原语文本出发的一种翻译行为” 、一个交际的过程, 牵涉到一系列的角色和参与者: 发起 者、中介、原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目的语文本接受者。6.翻译行为十分注重为接受者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

25、这就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文体应该取决于形式 和文体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功能上合适” functionally suitable ,而不单是复制源文本的各种特征,而什么是“功 能上合适” ,应该由译者定夺。7.Skopos在20世纪70年代由维米尔引入翻译理论,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 目的论理论中的基本 规则” (rules): 1.译文translatum由其目的决定; 2.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信息,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 3.译文传达的信息,不可以清晰地译回原文 (不可回译性显示,

26、译文在目的 语文化中的功能并非一定要等于原文化的功能 );4. 译文必须内部连贯; 5.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 6.上述五条规则按等级排列,目的规则统摄其他规则。8.规则 4 和 5 涉及通用目的“规则” ,即如何评判翻译行为和信息传递成功与否:与文内连贯相关的连贯规则cohere nee rule(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合处境和知识水平 ),跟原文的文本间连贯则与忠实规则fidelity rule(译文和原文有连贯性,或者三方面的忠实:译者接受的原文的信息、译者对这一信息的阐释、为译文 接受者编码的信息 )相连。9.对原文地位的贬低 (维米尔 Vermeer 称为罢黜 dethr

27、oning) 在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中都是常识。10.目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 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 而译成不同的译文。11.译文的性质“主要由其目的或委托书决定” ,而“充分性”超越等值,成为评判翻译行为的标准。在赖斯和维 米尔的书中,充分性描述的是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翻译目的而形成的原文和译文的关系。12.诺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翻译产品 (及过程 ),即文献型翻译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和工具型翻译 instrumentarytranslation 。前者充当原文化作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交流的文献,有文学翻译、逐字翻译、直译

28、和异域情调翻译 (原语特有词汇得到保留 );对于后者,译文接受者阅读译文时,感觉该译文似乎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原文一样。 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可能是相同的,比如电脑手册或者软件使用指南。13.诺德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 一书的主要目标, 在于为翻译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于所有文本类型的翻译情境的原 文分析模式。该模式以功能概念为基础,使得学生可以理解原文特色的功能,并选择适合于预期翻译目的的翻译 策略。第六章 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方法本章所描述的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方法,乃是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把选词的细微层次与篇 章的交际传意功能语言学模式,把选词的细微层次与篇章的交际传意功能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

29、意义联系在一起。 豪斯的语域分析模式乃是为比较原文和译文在情势变数、语类、功能和语言而设,且要辨认出所采用“隐性翻译”或“显性翻译”的两个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谬误” 。这种分析方法颇为混淆,而且偏重“科学”术语;不过,它 却可让译者有系统地发现翻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 贝克以及哈蒂姆和梅森的著作均为翻译和翻译分析带来一系列源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概念。贝克的分析对集中于篇章的主位结构和词语衔接结构方面尤为有效。哈 蒂姆和梅森,同样在韩礼德的模式中钻研,但他们超越豪斯的语域分析,并开始顾及翻译时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谈 判和传意方式。1.90 年代,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在翻译研究方面异军突起。2.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乃建基于他所命名的系统功能语法 systemic funetional grammar,将之应用到语言作为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上。3.语类genre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