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2 ,大小:272.12KB ,
资源ID:165299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5299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内容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内容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种类: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个案法(case method)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收集资料深入详尽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其它调查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第四节: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背景(理论基础)理性主义(rationalism)笛卡儿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经验主义洛克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2、。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神经生理;感官生理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behaviorism)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韦特海默;

3、柯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弗洛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时间:Neisser,1967年认知心理学起源: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发展等。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机制本章主要内容神经系统

4、的基本结构大脑皮层及其功能脑机能学说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一)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神经元分类(功能)感觉(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中间神经元: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二)神经冲动的传导v静息电位v全或无原则v突触神经元间的传导(三)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边缘系统大脑第二节 1人脑的原始部分脑干(brainstem)脑最古老的部分,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网状结构。它负责人的基本

5、生命活动,比如:呼吸、排泄、吞咽面部肌肉活动、调节睡眠、意识状态等。丘脑(thalamus):脑干上方,大脑半球的下部两个鸡蛋形的神经核团。感觉的重要中继站。下丘脑(hypo-thalamus):丘脑下更小的一块神经组织。对于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情绪起重要作用。小脑(cerebellum)主要作用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核协调动作,人体运动和平衡的重要脑组织。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大脑内侧深处的边缘结构,他们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下丘脑、中脑的内侧被盖等。哺乳动物以下没有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

6、动有关,比如:喂食、攻击、避险和交配等。边缘系统还与记忆、情绪有密切的关系。2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的结构大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大脑有三条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大脑分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外层为灰质,内层为白质。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分区初级感觉区视觉区:枕叶;听觉区:颞横回;机体感觉区:中央沟,触觉、痛觉、运动觉、内脏觉。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躯干、四肢、面部。言语区言语主要定位左半球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顶枕交界,言语视觉中枢联合区大脑单侧优势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对称性:右大且重于左,左灰质多于右;左右颞叶不对称;左右丘脑不对称;神经递质分布左右不对称。大脑的协调活动

7、通过胼胝体。割裂脑研究Roger W SperryMichael Gazzaniga大脑两半球优势不同第三节 脑功能的学说定位说(localization theory)源自颅相说,将颅骨与人的行为建立联系。认为心理的特定功能是定位于特定的脑区。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整体说(wholistic theory)早期的弗罗伦斯:鸡和鸽子实验发现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大小有关。拉什利:白鼠研究发现,功能的障碍与部位无关,与损伤的面积有关。机能系统说(functsystem theory)鲁利亚(Alexander Luria,1902-1977),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8、保持大脑觉醒。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第三机能系统:调节系统。模块说(module theory)瑞士军刀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行为。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一、1 意识的内涵a)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i.从心理状态看:ii.从心理内容看:iii.从行为水平上:iv.从哲学层面上:b)不同角度的理解i.是一种觉知。ii.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iii.是一种心理状态。2 无意识的内涵c)概念i.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d)种类

9、i.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ii.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3 无意识的内涵e)概念f)种类二、意识的类别有意识(对周围事物的意识、自我意识)和无意识(梦、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下意识动作与行为)心理动力学观点Freud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压抑、检察官三、意识的功能局限性表现: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缘由: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能动性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第二节睡眠一、睡眠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

10、,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约20分钟。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约40分钟。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小结: 睡眠阶段清醒和警觉时: beta wave(14Hz)阶段1: theta wave(3-7Hz)阶段2: 纺锤波、K合成体阶段3和4: delt

11、a wave(1Hz)REM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有梦伴随;但身体不动(肌肉放松)。二、睡眠的功能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三、梦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霍布森: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一、注意和意识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

12、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二、注意的功能选择的选择性,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三、注意的分类不随意注意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

13、依从性。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注意的性质a) 选择性注意(即注意的转移)i.概念: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b)持续性注意(即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ii.注意的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iii.注意动摇的原因:1.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下降;2.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c)分配性注意(即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

14、,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ii.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iii.意义: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其基本条件是几种活动的自动化程度。第四节 注意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二、注意的理论(一) 过滤器理论人物:布罗德本特(英)观点:iv.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v.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二)

15、衰减理论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vi.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vii.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三)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四)认知资源理论viii.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ix.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

16、认知资源就越多。x.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五)双加工理论谢夫林xi.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xii.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xiii.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第四章感觉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感觉概念内涵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7、。二、感觉的编码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感官的换能作用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绝对感受性( 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韦伯定律(Webers law) KI / 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

18、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有关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关系的理论:费希纳的对数定律PK logI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PK In 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第二节 视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眼球之结构功能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

19、,皆为屈光介质。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二、视觉中的时空因素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visual contrast):由光刺激在空间上

20、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马赫带(mach band):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视敏度(visual acuity):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结构和功能

21、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二、听觉基本现象1、音调和频率: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2、音响和频率: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三、听觉理论频率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

22、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

23、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可以对5000HZ以下解释。地点说 共鸣 行波频率说 频率 神经齐射第四节 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肤觉概述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压觉由非均匀分

24、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温度觉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生理零度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二、嗅觉和味觉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嗅觉的适应性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三、内部感觉动觉身体运动的信息,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平衡觉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其感受器是前庭器官。内脏感觉内脏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感受器位于各脏器的壁上。第五章知觉第一节 知觉概述一、知觉概念内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

25、事物整体的认识。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二、知觉中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例: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知觉定式: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知觉定势。二、知觉中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优于个别三、知觉的理解性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四、知觉的恒常性概念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种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五、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例,新换一副眼镜时,开始会觉得不习惯,半天或一天后,这种不适感就消失了。斯特拉顿的实验第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