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7.85KB ,
资源ID:165033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5033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anaerobic digestion; sludge thickening and digestion process; reactor1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据预测1,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将达到440亿m3/d;2020年将达到536亿m3/d。目前我国污水处理量和处理率虽然不高,但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干污泥大约30万吨,而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我国现有污水处理厂,有很大一部分污泥处理设施没有有效运行,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致使城市污水处理的最终问题落到了污泥处理处置上。因此,如何有效处理污水厂污泥是国际范围内污水处理领域中所面临的

2、最为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内循环反应器的理论与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将浓缩和消化集成在一个反应器的不同反应室,并使其相互促进,提高了反应器效率。2 试验流程与方法 试验流程 本试验在重庆城南污水处理厂进行。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反应器有效容积为220L,其中起消化作用的主要是第二反应室,容积约80L。反应器高度为米,其中污泥压缩区为米,反应室区高度为米,沉淀区为米。反应器构造参数见表1,构造如图2所示。试验污泥来自二沉池底部,经自吸式排污泵抽至高位配泥箱,配泥箱中安装有恒流装置,起调节和恒定流量的作用,进泥采用半连续方式。污泥经配泥箱进入ICSTD反应器进行浓缩并消化处理

3、,消化污泥由反应器底部排出,沼气由气液分离器顶部经洗气瓶和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后排至室外,上清液由反应器出水区排出,由水箱计量上清液体积,采用沼气内循环进行连续搅拌。表1 反应器的构造参数Table1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of ICSTD项目功能分区有效容积过水面积功能总体220污泥浓缩与消化第一反应室60污泥浓缩与消化第二反应室80污泥浓缩与消化污泥压缩区25污泥浓缩沉淀区40上清液澄清出水区15上清液排出固气液分离器8 气液分离 试验过程与方法 试验包括启动期与负荷运行期,其运行温度在2035之间。启动时取重庆市唐家桥污水厂消化池污泥作为接种污泥,污泥接种量为50

4、L,与二沉池底部污泥混合后装满反应器,关闭沼气收集计量装置,开动循环气泵,密闭运行2天,反应器在35天左右达到设计负荷并稳定运行,完成启动。运行期主要是考察反应器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浓缩消化效果,并寻求反应器的最大设计负荷。3 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结果反应器在设计负荷下运行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分析 有机负荷对VS去除率的影响反应器有机负荷对VS去除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表2 试验结果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进泥量(L/d)3244587085HRT(d)5SRT(d)41有机负荷有机物去除率80进泥浓度排泥含水率90从图3可以看出,反应器有机物去除率与有机负

5、荷呈一定规律性。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增大,有机物去除率逐渐减小,但当反应器的有机负荷达到/时,反应器里的有机物去除率急剧下降,当负荷达到/时,去除率降至。可见要取得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反应器有机负荷拟控制在/以内。 水力停留时间对VS的去除率影响 水力停留时间与VS去除率的关系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的加大,有机物分解率加大,但可以看出在水力停留时间为天时,有机物分解率达到,而水力停留时间达到天时,有机物去除率为,比天时大7左右,但反应器的容积将加大一倍。由此可见,水力停留时间为天时,有机物去除率达到,此工况点为反应器的较佳工况。 TS与VS随时间的变化 ICSTD反

6、应器作为污泥浓缩消化一体的反应器,其底流排泥含水率反映了剩余污泥在其中的浓缩效果。而厌氧消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降解有机物,使处理基质达到稳定状态,其中总固体TS与TS中有机物组分VS是厌氧消化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VS/TS可以看出剩余污泥在反应器里的消化程度。图5为试验过程中VS/TS的变化图(涵盖了所有负荷段)。由图5可以看出,进泥的VS/TS比较稳定,保持在左右,经过ICSTD反应器后VS/TS降至左右,其有机物降解率达到,表明ICSTD反应器具有较好且稳定的消化效果。 含水率的变化 通过对反应器排泥含水率的测定可以看出ICSTD反应器的浓缩效果。图5为试验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图(涵盖了所有

7、负荷段)。由图6可以看出,反应器进泥浓度在左右,而稳定运行后排泥含水率在90左右,浓缩效果良好。主要原因是反应器内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中,有机物不断减少,而污泥不断无机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加速污泥的下沉,使之与污泥浓缩相互促进,可见ICSTD反应器较好地达到了浓缩消化相互促进的效果。日产气量的变化图7为试验过程的产气量变化曲线。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试验的稳定和负荷的增加,反应器产气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时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反应器进泥量波动出现冲击负荷,导致产气量下降,但经过两天左右,产气量又会上升。本研究中反应器里产甲烷活性较高平均产气率为 m3 /m3泥。反应器影响因素分析 pH值 pH值是厌

8、氧消化处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本试验pH值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进泥和上清液的pH值变化较大,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pH值的范围都在之间。从第一反应室中部和第二反应室中部的pH值来看,反应器内部的pH值变化不大,曲线比较平缓,其值范围在7之间,大部分值在之间波动,该值处于产甲烷菌生长的最佳pH范围,说明该反应器内污泥厌氧消化状况良好。 有机酸VFA的影响 有机酸是厌氧消化过程中另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有资料表明,运行良好的厌氧消化反应器,其VFA浓度应小于500mgHAc/L,最好是低于300 mgHAc/L。乙酸浓度在200 mgHAc/L400 mgHAc/L通常认为是正常的良好

9、消化。本试验中对反应器的进泥、第一反应室中部、第二反应室中部、上清液的VFA值进行测定。如图9所示。从图9可以看出,反应器内的有机酸浓度变化较大,反应器内的有机酸浓度明显比进泥的有机酸浓度大,从第一反应室中部和第二反应室中部的曲线走向来看趋于一致,只是第一反应室中部的有机酸浓度变化趋势大于第二反应室中部,主要是前者取样口位于第一反应室中部,在进泥口上方,受进泥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反应器的有机酸浓度基本在300 mgHAc/L以内,反应器内从未出现过酸化现象,并运行良好。4 结论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提出了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的新工艺,实现了污泥在浓缩过程中消化,在消化过程中浓缩,且浓缩功能与消化

10、功能相互促进,是污泥浓缩与污泥厌氧消化领域的一个突破。ICSTD反应器的消化效果良好,温度在2035之间。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中有机物含量由进泥的6369降低到排泥的2033,有机物分解程度达到了。较佳运行参数为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天,有机分解率79,达到并超过了高负荷消化池的有机分解率。ICSTD反应器具有较好的浓缩效果,进泥含水率左右,在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污泥浓缩停留时间为,排泥含水率在90左右,浓缩效果优于普通的浓缩池。STDR各反应室的pH值均在之间,VFA一般在300mg/L左右,产气率为 m3 /m3泥,反应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良好的厌氧消化和浓缩的条件。参考文献:1 李季, 吴为中. 国内外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理及处置分析. 徐强主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及装置.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111 金儒霖, 刘永龄. 污泥处置.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K-H. Linder. Anforderungen an die Klarschlammentsorgung in Europa. Korres-pondenz Abwasser,1993,40(1),8084Grady Jr & Herry着,李献文、杨西昆等译.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