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2.88KB ,
资源ID:165001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5001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3王安石变法1069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4)影响和评价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3)影响积极影响

2、: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推行侵略扩

3、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戊戌变法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裁汰旧军,编练新军。(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考情精

4、析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2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

5、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3从时段看,中国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3年全国卷、2016年全国卷和2017年全国卷、全国卷涉及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现代中国改革及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其他9题均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既有王莽改制、两税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泽管理制度改革、法律改革、庙号改革,唐朝的币制改革、谱牒改革,清朝的盟旗制度和养廉银制度等相对冷门、专业性较强的历朝历代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调整。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

6、,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向探究考向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例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7、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

8、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知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知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

9、折衷,成文十二卷”可知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知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考向二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例2(2017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

10、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根据“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可知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根据“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根据“洋人目之为猪圈”并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可知受西方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根据“清政府令各衙门即

12、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知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知,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考向三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例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

13、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

14、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角度分析。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15、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认知一、改革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

16、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

17、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

18、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局”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

19、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要辩证、全面地去评价。(3)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2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

20、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提能训练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

21、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

22、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根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得出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弱民”措施加以说明即可。【答案】(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2)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等。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

23、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

24、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文化、新旧都城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于政治改革上的考虑,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从经济上来看,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从管理上考虑,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文化上看,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25、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可得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

26、到目的。从政治改革上考虑: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占据了上风,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从经济上考虑: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从管理上考虑: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文化上考虑: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2)历史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

27、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

28、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得出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第(2)问,根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可得出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可得出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可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可得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任答3点即可)(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