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这可以说是传教
2、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
3、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
4、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和医院一样,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传教士与最早的东学西渐 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
5、对于西学东渐的奉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述评介中国文化学的思想;以报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册。1694年,白晋带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给路易十四。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括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会会士高毋羡Juan Cobo-1529。“明心宝鉴”是童蒙读
6、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童的格言。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的。但到了耶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适应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玛窦之前,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译着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
7、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有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名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 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符。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良,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一九
8、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的方法,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8、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 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标准、不统一。我国最早创建标
9、准的手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中国。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9、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麻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中基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 1921年,美国传教士爱伯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后,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建立了麻风病院,给那些被家人、邻居抛弃的可怜人带来希望。 10、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 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
10、出者为汤假设望和南怀仁。汤假设望在明末参与修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清初汤假设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天监,汤假设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新法算书。 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天仪、日晷、星球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仪6种: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予以解释,名为灵台仪象志。他又把汤假设望所遗百年恒表相继推至数千年,名为康熙永年历。 1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 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
11、中国之始。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汤假设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大测,介绍弧三角学。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土,利类思等著有西方要纪
12、,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近。 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据。1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假设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13、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 明末学者方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假设字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 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
14、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反鸦片运动 大家也许都知道林则徐的戒烟运动,但是他那一把火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阐述明白。 鸦片开始时并不像今天这样臭名昭著,当年它是作为镇痛剂被发明出来的。中国人甚至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许多人包括传教士在内对它的危害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然而,面对烟毒在中国流布越来越严重,“煎膏日夜烟熏天”,“杀人不下亿万千”的情势,传教士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作调查、统计,发表论述鸦片危害、敦劝戒烟的文章,出版专门性宣传书籍。 在华新教传教士的全国大会,也把禁烟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教中人士还组织起戒烟团体,如北京的“戒烟大会”、广
15、州的“劝戒鸦片公会”等,都有些影响力。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新教全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戒烟的议案中,有一条即建议在全国设立禁烟总会,各地设分会,对禁烟组织的发展颇有促进作用。他们还利用教会医疗机构对烟毒患者施行戒治,不少教会医院、诊所特设此一门诊业务,甚至有专设医院。像英国新教人士德贞JDudgeon在北京从事这项医务,成效就颇突出。有些传教士还努力促使本国禁运鸦片,以断绝祸源。 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人士组织“反鸦片贸易协会”,德贞、李提摩太等人积极声援支持、此时已回到英国的理雅各,更直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大会上,他慷慨陈词,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交易,它使成千上万中国人受害,也不利于英、中之间正常贸易的发展,呼吁鸦片贸易者“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传教士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促使英国政府通过决议使鸦片贸易非法化。 传教士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形间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奉献。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当然,之所以他们有这么大的能量,并不是因为他们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有耶稣的生命,有十字架的榜样,他们是天上来的种子,他们带着耶稣基督的荣光。 温馨提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