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5.29KB ,
资源ID:164958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958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第八章 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第八章 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文档格式.docx

1、 根据肥胖儿及其家长的特点,幼儿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肥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并向他们推荐科学的养育方法。 1采取沟通对象逐层推进的方式 幼儿教师的沟通对象家长具有络结构特点,即以孩子为中心,然后根据家庭关系的远近,首先涉及爸爸妈妈这一层次,然后涉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层次,最外围涉及保姆和亲戚朋友这一层次。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沟通的突破口,而且因为各个层次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所以每一层次的沟通信息都会相互分享。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多层次的。教师可以采取沟通对象逐层推进的方式:如果感觉老人的沟通工作难做,就与年轻的父母沟通;如果与父母沟通不畅,

2、就直接教育孩子,发挥“以小带大”的作用,通过孩子的言行影响家长的观念与行为,并在幼儿园对孩子实行科学保教,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阐述观念以案例为主,不要让家长感觉危言耸听 对于年轻的、有文化的父母,教师把宣教资料发给他们即可,以便他们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不方便阅读的老人来说,教师需要寻找案例资料,用实例、故事、他人的教训帮助老人更新观念,以免让他们觉得教师在危言耸听。 3从膳食平衡的角度指导家长学会科学养育孩子 面对某些家长对肥胖的危害不以为然的情况,教师从膳食平衡的角度来提醒他们科学养育孩子,可能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肥胖儿童在饮食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晚餐吃得丰盛、进餐速度快、饮料喝得

3、多、零食和荤菜吃得多、蔬菜和豆制品吃得少,等等。教师可以针对孩子平时在园挑食、偏食的情况提醒家长指导孩子细嚼慢咽、膳食平衡。 为了敦促家长为肥胖儿童选择健康食材,教师可以制作一张“信灯食品卡,帮助家长时时自查,为孩子多选择绿灯食品,少让孩子吃黄灯食品,尽量不让他们吃红灯食品。 绿灯食品:牛奶、豆腐、豆浆、瘦肉、肝、鱼、虾、鸡蛋、白菜、芹菜、油菜、菠菜、菜花、萝卜、豆角、黄瓜、冬瓜、番茄、豆芽、蘑菇、蒜苗、韭菜、生菜、茄子、苹果、梨等。 黄灯食品:米饭、馒头、大饼、面条、玉米、馅类食品、香蕉、葡萄、橘子等。红灯食品:糖、巧克力、甜饮料、甜点心、白薯、肥肉、黄油、快餐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

4、4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做适当运动和家务活动 肥胖的孩子不但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存在看电视多、运动少、被动等待多、自己动手少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幼儿园要特别指导肥胖儿童的户外体育运动,并提醒家长回家后敦促孩子练习一些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骑车、跳绳、拍球、游泳等。每次运动2030分钟,鼓励孩子坚持每天锻炼。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比如,短途尽量以步代车;上下楼梯让孩子自己爬;在家里减少包办代替,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如收拾玩具、端水、端饭、浇花、拎物、扫地、擦地、擦桌子等。二、与龋齿儿的家长沟通 幼儿园的保健大夫查出彬彬有一颗龋齿,蔡老师把龋齿矫治单交给彬彬的妈妈,妈妈签了字,同

5、意配合大夫矫治孩子的龋齿。但是第二天早晨,彬彬的妈妈把签字单要走了,又不同意给孩子治牙了。她说昨天与其他家长聊了聊后认为:如果孩子不觉得牙疼,现在就没必要矫治,孩子6岁以后就该换牙了。蔡老师跟彬彬的妈妈谈了矫治龋齿的必要性,没想到彬彬妈妈反问了一句:“蔡老师,是不是彬彬不治牙就影响班级的龋齿矫治率,你会被扣奖金?蔡老师赶紧解释:“不是扣不扣奖金的问题,我们主要是担心孩子的牙齿健康。”彬彬的妈妈说:“那就好,我可以跟你们园长解释,这不是你们老师的原因,是我们家长自己不愿意治疗,与班上老师没有关系。”蔡老师没再说话,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再跟家长交流。(一)了解龋齿儿的基本特点 洁白整齐的牙齿是人的第

6、二张脸,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但是,当儿童乳牙患了龋齿时,很多家长认为乳牙迟早要换掉,不必去矫治。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乳牙患龋,会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进而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还会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养成偏侧咀嚼的习惯,使颌骨发育不对称,影响面部美观。如果不加以治疗,还可能发展为牙髓炎、根尖炎,影响恒牙胚的发育。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要换牙,就忽视了孩子幼儿期的口腔健康。目前,我国婴幼儿的龋齿患病率还在逐年升高,这与孩子的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固然有直接关系,但也是与家长对乳牙龋齿矫治的认识不到位分不开的。 根据龋齿儿及其家长的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

7、点是帮助他们认识到龋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并向他们推荐科学的卫生保健方法。 1请牙医进班召开家长座谈会 因为龋齿的预防、检查与治疗涉及专业的医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请牙医进班与幼儿家长详细交流他们所担心的诸多相关问题。牙医的专业威信会促进家长走出认识的误区,提高他们对乳牙龋齿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把牙医进班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家长座谈,大约90分钟;第二部分是与幼儿交流,牙医可以拿着牙齿模具,带着牙菌斑试剂以及相关牙齿的图片、视频资料,给幼儿讲解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小朋友的认识水平。 2提醒家长控制孩子吃糖是关键 龋病的预防离不开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众所周知

8、,糖是孩子乳牙龋坏的罪魁祸首,因此,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食糖用量,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吃糖更容易发生龋齿。孩子吃糖也多与家长的教育方法单调有关。当孩子磨人、闹人、蛮不讲理的时候,家长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劝服孩子,就会跟孩子交换条件:“别闹了,你听我的话,我给你吃糖。调查发现,老人和保姆照顾孩子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因为他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让孩子听话,只好采取这种“甜蜜的诱惑。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跟家长交流,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3向家长传授鼓励孩子刷牙的方法 餐后漱口刷牙是预防幼儿患龋齿的法宝,可是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能认真刷牙,回家后就不这么做了。对于这类孩子,教师可以向家长传授鼓励孩子刷

9、牙的方法。比如,教给家长一首刷牙的儿歌:“小牙刷,捏得牢,早晚刷牙很重要。刷里边,刷外边,上下左右全刷到,牙膏乐得吐泡泡。每天晚上,家长和孩子一起边唱儿歌边刷牙。刷完牙后,家长还可以奖励给孩子一张小贴画,强化他的好行为,鼓励他养成自觉刷牙的习惯。 4家长需要指导孩子正确刷牙 从牙齿保健的角度来说,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也非常重要。在幼儿园,虽然教师讲过刷牙的正确方法,但是因为班级孩子多,即使有的孩子没有正确刷牙,教师可能也无法顾及。所以家长手把手地指导并监督孩子刷牙非常关键。首先,引导孩子掌握挤牙膏的量,如黄豆粒般大小即可。其次,教给孩子正确刷牙的方法“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牙要顺牙缝

10、刷,咬颌面前后来回刷,每个部位刷1 O次,每次刷牙两三分(钟)”。注意不要让孩子像拉锯一样来回横刷,这样不但刷不干净牙,还有损牙齿。此外,在刷牙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孩子不要把牙膏吞进腹中。最后,刷完牙后把牙膏漱干净。与好动儿的家长沟通超超上课容易走神,不遵守纪律。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他会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有时摸摸旁边的小朋友,有时抠抠自己的衣服,小动作很多。为了提高超超的注意力,也避免影响到别的小朋友,老师把超超的座位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这样稍微好一点,但他还是管不住自己。教师把情况反映给超超妈妈后,超超妈妈担心孩子是多动症。(一)了解好动幼儿的基本特点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动作的多

11、少取决于活动的需要,不需要的动作太多就属于多动。比如,听讲的时候不停地抠手,坐着的时候不停地晃腿,画画的时候不停地动脚,站立的时候不停地扭动身体,集体活动的时候不听指挥到处乱跑,上课的时候爱插话、说话而不是举手发言这些伴随的、不必要的动作存在于孩子不自觉的行为习惯之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或者品德修养等方面均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的好动行为,有的家长像超超妈妈那样认为是多动症。面对这类家长,教师要告诉他们:有的孩子好动属于不良行为习惯,有些则属于多动症(ADHD)。后者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帮助与治疗。是否患有多动症,诊断依据主要是家长和教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理测验结果。多动

12、的普通孩子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 (1)注意力方面。多动的普通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并讨厌别人的干扰;而患有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并难以有始有终,无目的的动作很多。 (2)自控力方面。多动的普通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成人的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则无视环境、无视要求,坐不住,也静不下来。(3)冲动性方面。普通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是有原因、有目的的;而患有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让人难以理解。(4)生理方面。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其脑部机能有障碍,所以不易矫治痊愈;而好动的普通孩子没有生理方面的障碍,多属不良的行为习惯,加强教育和

13、改善环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二)为家长出谋划策 根据好动儿及其家长的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好动与孩子年龄特点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根据多动的情况区别对待 不要轻易地把孩子的多动行为判断为多动症,但也不要忽略孩子的多动现象。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才有一些小动作,家长不要严加责怪,而是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给孩子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孩子改变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多动属于不良习惯,家长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提醒和指导孩子;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可以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一旦确认就要配合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专业的治疗。 2逐步延长注意力持续时间多

14、动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这里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指有意注意时间,即孩子不管喜不喜欢注意对象,为了完成任务、遵守要求而控制自己注意的时间,这种时间的长短受身体机能的限制,不能无限延长。一般情况下,57岁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为1 5分钟,71 O岁为20分钟,10一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达30分钟。可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并不是45分钟。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所调动的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时间要远远超过有意注意时间。因此,家长可以以半分钟或一分钟为进度延长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当孩子达到一个目标以后需要保持一段时间,再提出新的目标,而不要以为进度越快、时间越长对

15、孩子就越有好处。3让孩子适度做一些体育运动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本来就好动、多动,矫正的办法就是限制孩子的活动,让他练习静坐。实际上,好动、多动不等于体育运动,适度的体育活动恰恰是矫正孩子多动的科学方法。比如,游泳就治好了泳坛名将、奥运冠军菲尔普斯的多动症。体育活动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在运动中协调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锻炼了孩子的视觉、听觉和动觉的统合能力,能有效预防和矫正孩子的多动行为。所以,家长可以带孩子定时定量地做一些体育运动,如拍球、踢球、抛接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游泳等。如果拍球的时候让孩子不出声地数数,更能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 4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过大会让孩子多动,如遭到

16、歧视或嘲笑、成人要求过严或期望过高、家长态度粗暴以及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紧张等都会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因此,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并尽量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源。 5适度关注孩子 家长过度关注或者过度忽视孩子也易导致孩子好动。过度关注会造成孩子喜欢在家长或者其他人面前过度表现自己,过度忽视造成孩子想方设法、夸大动作来吸引家长或其他人的注意。所以,家长要对孩子关注适度,为孩子创造理性的成长环境。 6妥善调理孩子的饮食多动的普通孩子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应少食含淀粉、蔗糖较多的食物,如土豆、南瓜、苹果、香蕉等;多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花生等。此外,含有色素、添加剂、防腐剂、辛辣调

17、味品的食品和油炸食品,也都有可能诱发孩子的多动行为,或者加重孩子的多动症状,所以家长需要限制孩子过多食用这些食物。四、与寄宿儿的家长沟通 作为寄宿班老师,张老师感觉每周一的工作都特别繁忙与劳累。除了按照常规周一上午要做大量与家长沟通的工作以外,还要应对孩子在周一的各种情绪表现。有的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闷闷不乐地与家长再见后,早餐吃得也不香;有的孩子特别兴奋,说话声音很大,跟小朋友炫耀爸爸妈妈周末带自己去玩的地方;有的孩子从家里回到幼儿园,像换了一个人,生活常规忘得一干二净,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一段时间,张老师还发现孩子们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他们开始攀比周末家长给自己买的玩具、食品和衣服。张老

18、师感觉,虽然寄宿班家长来幼儿园很少,但是与他们的沟通不能少,否则会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特征。(一)了解寄宿儿童的基本特点 寄宿儿童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平时与老师和小朋友生活在一起,这种生活环境对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寄宿儿童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这对他们的家庭概念、亲子感情和情绪发展是不利的。而且由于寄宿儿童的生活环境单调,每天过着统一的集体生活,所以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自由生活状态远不如日托班儿童。调查还发现,由于寄宿班是三四个教师照顾30多个孩子,导致孩子与教师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互动频率不高,所以寄宿儿童在词语理解与丰富程度、口头

19、表达能力和思维推理方面不如日托班幼儿。另外,寄宿使幼儿园在孩子的卫生、健康和安全等方面也承担较大的责任与风险。 总体来说,寄宿对幼儿的发展是弊大于利。那么为什么寄宿制幼儿园在我国还是深受家长的欢迎呢?问卷调查发现,家长之所以选择让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但事实上,这些家长在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普遍存在着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和包办代替的现象,这与他们所崇尚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是背道而驰的。家长的这些做法削弱了幼儿园的正面教育效果,出现了所谓的“5+2=0的现象,即孩子一周5天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培养的良好生活习惯,经过周末

20、2天家长在家的溺爱和放任,又回复到周一的状态。(二)与家长的沟通策略 根据寄宿儿及其家长的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寄宿对孩子的双重影响,并帮助他们发挥寄宿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 1指导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既然寄宿儿童的家长认可寄宿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应该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为此,教师可以首先在家长会上向全体家长细致阐述寄宿生活的一日流程,并告诉家长在每个生活环节孩子应该学习和锻炼的自我服务内容,要求家长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也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以发挥家园合作共育的积极效果。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幼儿园不一致,或者家庭内部对孩子的要求

21、互相矛盾,孩子就可能学会因人而异、“见风使舵的行为方式,这样不但抵消了孩子在幼儿园培养的独立自理意识,而且会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2指导家长加强亲子沟通与亲子感情 我们相信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个家长都会爱孩子。比如,有的家长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或者放纵孩子当做对孩子的爱,有的家长为了保持家里整洁而限制孩子的行为。对于上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家长更要学会爱他们。调查显示,长期寄宿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与家长沟通的习惯,对家长也不够理解,亲情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孩子甚至以为家长不喜欢自己才让自己寄宿,因而对家长心存一份误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家长多方面关爱寄宿的孩子,不要仅仅限

22、于生活上的照顾和物质上的给予,还要加强亲子沟通,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与家庭归属感。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每周五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在教室多逗留一会儿,让孩子讲一讲班级环境的变化、介绍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回家以后,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在幼儿园的趣事和烦心事,了解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应记住孩子的好朋友、同桌以及邻床小朋友的名字,聊聊他们的事情;还可以询问和回顾孩子一周以来学习的故事、儿歌、歌曲或者舞蹈。此外,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一周以来家人的生活,带孩子出去玩或者走亲戚,以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 3提醒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 寄宿儿童的家长平时来园次数少,那么家长开放日就是孩子特别盼望的日子。家长的

23、到来让他们很开心,让他们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喜爱与重视。寄宿班应该与日托班一样每月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最好安排在周五下去,以减少家长请假的次数。如果一些特定的活动,如六一活动、父亲节活动、母亲节活动或者中秋节活动等无法安排在周五,教师要提前向家长发正式通知,方便家长提前安排工作,确保参加活动。对于某些不重视或者经常忘记参加开放日活动的家长,教师要单独通知,以满足孩子对家长的情感需求。 4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晚间活动 寄宿的孩子特别喜欢班里来客人、来家长,这是他们渴望交往、渴望亲情、渴望生活丰富多彩的心理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邀请他们如有时间可以来园参加孩子的晚间活动。在家长来之前

24、,教师要与家长交流活动方案,还要教育孩子欢迎家长的到来以及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后不能跟着家长回家。每次活动以一个小时为宜,鼓励家长抽出时间轮流参与孩子的晚间活动。五、与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的家长沟通 月月是一个新来的小朋友,惠有轻度自闭症。班主任范老师说:“月月有病,小朋友要关心和照顾她。”可是孩子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班里的毛毛小朋友最喜欢模仿奥特曼的造型和动作了,他一做奥特曼的姿势,月月就“啊一啊一啊”地叫,毛毛觉得月月真滑稽,于是偶然的好奇变成了故意的取笑。此外,月月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很笨拙。于是有的小朋友就跟家长说:“月月是个傻子。”月月的妈妈听见了,很难过。有些家长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25、不理解,要求自己的孩子转班,理由是让孩子跟比自己能力强的孩子在一起才能学得更多。范老师感觉虽然班里只有一个特殊儿童,但是与家长的沟通困难多了。(一)随班就读是很多家长不太了解的新型教育形式 在家长的印象中,普通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就应该到特殊学校就读,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两类儿童在一起学习与生活的全纳教育。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向家长宣传全纳教育的意义。但是,知识和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的质疑和拒绝在所难免,所以幼儿教师不要气馁,要持之以恒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沟通的要点是帮助家长了解到,全纳教育有一系列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模式,不但有益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发展

26、,也有益于培养普通儿童观察他人、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就接纳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减少歧视,树立平等、公平等文明意识。随班就读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随班就读儿童甚至是普通班级所不具备的教育资源。 教师在与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的家长沟通时,沟通的重点是鼓励他们的教育信心,并帮助他们为孩子提供和创设全纳教育的环境。 1向普通家长发放一系列学习资料 很多普通孩子的家长不接受随班就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个群体,1较少有机会换位思考。而且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说,我国对有特殊需求人群的宣传教育以往不够重视,所以普通家长难以发现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另一个群体。教师需要整理相关资料,把有特殊需求

27、的儿童的特点及其教育以及世界范围内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等内容编辑为系列材料,张贴在教室外面或者发放给家长,以激发人们内心潜藏已久的爱的力量。 在街头的展板、横幅前稍微顿足,对电视、广播、报刊上的信息稍加留意,你就会看到现代文明城市关于爱心的公益宣传。幼儿园也可以专门制作一套供家长阅读的展板,在每年的1 2月3日即“国际残疾人日”展现给家长浏览,帮助家长了解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区别、生活状态、治疗条件以及所需要的社会关爱等。教师还可以特别制作涉及本园随班就读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相关知识,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唐氏综合症、感统失调症、自闭症或者发育迟缓等。 2鼓励部分家长配合做宣

28、传 教师可以先与那些特别有爱心的家长沟通,与他们在全纳教育观念方面达成共识,然后给他们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鼓励他们做其他家长的思想工作,发挥家长影响家长的特殊作用。这些家长在配合教师做宣传的时候,需要一些准确的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实例,所以教师要注意联系本班随班就读儿童的具体情况与家长沟通,丰富家长义务宣传的专业知识。 3经常展现普通儿童的进步 如果普通孩子的家长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共处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的理念,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家长展现普通儿童的成长故事。比如范老师发现小朋友取笑月月的行为之后,就引导小朋友共同营造班级互爱的氛围:“咱们这个班的小朋

29、友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特别是月月有病正在治疗,咱们都不要取笑、欺负她。老师给做得到的小朋友一张爱心小贴画,谁愿意得到爱心贴画?谁愿意当爱心小天使?全班小朋友都高高地举起了手。后来,毛毛一发现月月在身边,他就不学奥特曼了;不管是在室内还是户外活动期间,看到月月在做危险的动作,小朋友也会及时报告老师;其他小朋友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月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小朋友变得会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了。教师可以把孩子的这些进步讲述给家长听,或者写成教育笔记贴在教室外面,或者把孩子们的表现编成儿童剧,让孩子们演给家长看。把情感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将会被教师的良苦用心和幼儿的精神成长所感动,这也体现出全纳教育理念下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教育宗旨。 4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家长搭建交流平台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出现往往会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打击,使他们承受普通家庭难以体验到的压力、痛苦、无奈与无助,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尊重、包容、鼓励与帮助。因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属于少数群体,这些家长沟通的范围是狭窄的,他们不太确定普通人群是否接受他们,所以他们通常不够自信。因此,教师首先要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家长的这些心理需求,为他们搭建交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