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57.90KB ,
资源ID:164808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80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1、(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48(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48(六)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49(七)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49(八)保护知识产权,切实维护科技成果权益 50(九)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我省创新能力 50“十二五”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原经济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为贯彻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豫政200978号)、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豫发200828号),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贯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

3、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多项突破,跨上了新台阶,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1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为加强科技创新,我省首次把自主创新体系放在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战略的高度进行部署,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省政府“五大工程”之一予以推进。“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

4、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重大措施,省政府成立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科技成果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5年的55.6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74.76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0.53%提高到0.90

5、%;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5.52亿元,增幅达到156%;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由2005年的35.9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2.18亿元。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科研机构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50个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转制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省属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完成了分类改革。分别与科技部和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建立了省部会商和省院合作机制,更好的集成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解决我省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效促进了上下互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

6、域和形式不断拓宽。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立1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建设科普示范点,以及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2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十一五”以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大批显著的科技成就。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连年创历史新高。“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7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

7、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75项;评审出省级科技进步奖1733项。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达到25149件、16539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180%、34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出同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4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2.6。实施五大科技工程,运用“网络化配置资源”的新方法,有效集成了各类科技资源,大幅度提高了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促使骨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带动更多企业走创

8、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0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5.6倍,使我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74个,是“十五”末的4.32倍。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目前总数达到75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3.13倍。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成立了风力发电装备、盾构、生物疫苗、花卉、小麦、耐火材料、中药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机

9、制,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培育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数量居中西部前列,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140家;高新技术企业517家;郑州市、洛阳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以来共立项实施67项,投入科技资金12000万元,拉动引导企业和社会总投资近60亿元,有力促进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创造了小麦、夏玉米百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70.5公斤,万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6公斤的黄淮海平原单产记录,为我省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千亿斤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产业

10、化研究与开发”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培育推广我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两个小麦品种在北方50年难遇的大旱中表现良好,“百农矮抗58”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浚单20”有望成为继郑单958之后又一个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小麦、肉制品、面制品和冷冻食品加工技术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94个,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78个。实施

11、节能减排科技工程。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低热值褐煤提质”、“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60家。建成7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中原学者”、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我省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十一五”期间培育中原学者16个,其中首批2名中原学者经过培育新当选为“两院”院士。支持创新团队107个,支持573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开展创新活动。在全省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42个“院士工作站”,目前在豫“两院”院士17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60万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12、通过实施共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733项,拥有技术贸易机构2863家,签订技术合同15002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1.7亿元。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122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2家;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2家、省级技术转移中心4家;建设科技孵化器22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家。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48亿元,工业总产值2883亿元,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利税总额370

13、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90%、298%、294%、21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是国务院时隔18年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4家,居中部六省首位;进区企业达6184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98家;培育形成了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按照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高压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4个

14、,省财政科技投入4.19亿元,引导承担企业研发投入24.84亿元,新增产值406.61亿元,利润64.34亿元,税收23.29亿元。许继集团、平高集团承担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长输送距离和最大输送能量的特高压输电关键装备,并在世界首条100万伏晋东南荆门交流和首条80万伏向家坝-上海直流等输电工程中成功应用,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科技资金,企业投入2.2亿元,目前两家企业已获订货总金额近66.3亿元,2011年可望超过百亿元。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实施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重大科技专项,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开发出2兆瓦风电整机和1.53兆

15、瓦电机、风叶、轴承等主要部件,有望形成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群,为培育壮大我省新型电力电气装备产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郑煤机实施的“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的7米液压支架,并攻克了核心技术电液控制系统,完成了胡锦涛总书记交给科技界的任务,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胡锦涛总书记亲笔批示“谨表祝贺”;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实施的“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标北京、郑州、重庆等地铁工程,合同金额15亿元;石油二机实施的“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井装备研制”重大科技专项,产品出口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为打造我省数

16、字化装备产业提供了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中硅高科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洛阳尚德实施的“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和新能光伏实施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重大科技专项,累计创产值96.97亿元,利税16.92亿元,并带动我省形成了百亿产能的硅光伏产业。华兰生物通过实施“甲型H1N1流感疫苗”、“流脑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等重大科技专项,主导产品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量占全国的40%以上,为我国甲流感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洛阳普莱柯承担的“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填补了禽用疫苗生物制品领域的国际空白。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建设取得

17、显著成就,顺利通过验收。为打造我省生物及新药产业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洛玻集团承担的“超薄电子玻璃浮法生产设备和工艺”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0.5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升了我省特种功能材料及制品产业的技术水平。中信重机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金龙铜管的“精密铜管四辊旋轧和四联拉新装备”、豫光金铅的“熔池直接炼铅新工艺”节能效果十分显著。中平能化的“瓦斯轴承发电矿井热害治理”,降低井下综采面温度达80C,大大改善了矿工的劳动条件。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我省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不适应支撑全省经

18、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不少地方和有关工作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社会也尚未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0年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95%,远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省仅有院士17人。

19、能够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四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有些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为确保我国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

20、发展,国家作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实现两大跨越,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科技创新事关民生,事关未来,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科技创新决定科学发展,决定持续提升,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支撑、内涵、精髓。要将中原经济区最终

21、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这个动力支撑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二、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深入

22、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要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我省自主创新体系。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

23、型河南,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性任务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省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

24、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选择对我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且有优势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二)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初步建设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不竭动力。到201

25、5年,全省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取得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发展目标:1突出战略重点,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突出重点,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整合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解决全省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引领先导产业的形成发展。2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26、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丰富发展创新载体,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创新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围绕新能源、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围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工业主导产业,运用高新技

27、术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实现大中型企业关键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围绕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继续加快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新品种选育,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和换代升级,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提供支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提升农业

28、综合效益,基本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5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省建设,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6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学发展和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力争实现我省院士培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建设一只综合素质硬、专业贡献大、团队

29、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15年,逐步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7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步伐,建设一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35家省级高新区,力争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实现新突破。通过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聚集,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引导和促进我省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提高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8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根据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统筹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需求,组织实施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超前开展研究,不断提升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带动我省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专栏1:“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达到1.6%; 2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5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达到25人年。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