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琴有效振动超出其它,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古琴艺术 经典造型古琴,属弹拨乐器。琴面是弧形,代表
2、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篇二:古琴与中国文化 学优文库您的写作助手正文古琴与中
3、国文化已有.人查看过本文标签:古琴与中国文化发布时间:2016-06-28100%好评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它有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文详细介绍了古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
4、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
5、人等。打谱作为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新精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继承古琴艺术中所包含的儒家传统精神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境界,将为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人们调整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认知体验“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带来许多新的启示。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变化,给古琴及以它为表征的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理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古琴被视为“旧文化”的代表而备受冷落。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制度的移入改变了古琴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及自娱自悟的功能,促使它朝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迅速转变
6、,从而形成了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发展新趋向,由此改变了古琴自古以来依琴人口传心授方式在读谱与打谱间代代相袭的传统,及由琴社、流派等所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态空间。古琴原有的集诗书礼乐为一体、琴道即人道的境界被狭窄化了,它只能局限在舞台技艺的范畴之中。古琴作为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来是一种知识分子生活的艺术,而职业化、专业化的结果却使古琴原来的自然生态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人文精神中某些深厚内涵的缺失。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相关层面的高度关注。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可以
7、说,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但是古琴曲高和寡的现状不容乐观。懂古琴的人本来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致使大众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古琴艺术急需我们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唤起公众对古琴艺术的关注,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其选为首站捐助对象。一、广陵绝响我国之固有文化,其章、文物、制度,因世事之更迭、社会之变迁,传承于今而不绝者,已属难得,而其中堪称“经典”能体现一民族之文化精神、具有超历史之长久价值者,更乃稀有。以典章而论,钱琴先生为今人开列了解传统文化所必读
8、之“文字经典”也仅论语、老庄、坛经等七部;以器物而论,固然全国各地历史文化博物馆之存在,文物之收藏不可谓不多,然若缺失本来之文化精神,则文物者实死物也。在我国之文物名器中,历史数千载而不绝、在文人中因其文化精神而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者,惟中国文化之七弦琴了。在七弦琴前冠以“中国文化“之定语,实非赘词,不惟七弦琴乃中国所独有,更因七弦琴传承之文化精神实乃中华文化之心髓,而中国琴人们至今仍抚琴不辍,未尝将其作博物馆之文物看。故七弦琴堪称中国文化之“活经典”。近年来,随着影视剧笑傲江湖、秦颂、英雄等的放映播出,使许多人依稀仿佛听到了古琴之音(实际上已非古琴之本音)、了解到了一点古琴的讯息。但对于社会大众
9、而言,古琴仍是神秘的、琴音仍是遥远的。一千七百年前嵇康临终抚广陵散一曲,慷慨就义,后谓之“广陵绝响”,对古琴而言,似乎是不幸的须非,在中华文化中传承了几千年的古琴,在公元二千年的今天似乎真的要成为绝响了。其“绝”不仅在一般大众“琴筝不分”、往往将古筝当作古琴,乃至在民族音乐界也往往以古筝、琵琶等代表中华古乐而不知“琴为何物”了,更在于在今天连弹古琴的人自己也多有不知琴道大义、只当作一件古代民族乐器在弹而断失了古琴的文化传承、忘失了古琴中所蕴有的中国文化精神。二、琴器之古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文献即有古琴的记载。礼记中有“昔者舜中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
10、桐梓漆,爰伐琴瑟”。据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谢孝苹先生考证,古琴创制于虞舜时代的乐正夔,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技弦乐器,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技弦乐器。据吕氏春秋、西汉桓谭新论、东汉蔡邕琴操等文献记述,更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黄帝造琴等传说,桓谭新论“琴道”篇谓:“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蔡邕琴操谓:“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这当然不是信史,但从中能看出古人赋予七弦琴的“文化意象”:古琴“非同凡器”,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它是上古时代的圣王明君所创制的;
11、古琴也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古琴的形制中也蕴涵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弦琴的“尊而重之”,实非一般“民族乐器”而已,古琴中可蕴涵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藉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藉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舍得道家与世无争、返朴归真的意趣。三、太古遗音古琴之所以被中国文化中的“文人”、“道人”所喜爱,除了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琴器音声之“古”可能是更为直接的。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古人听琴有“恍若隔也”的记载,视琴音为“遗世之响”。笔者初聆琴音
12、,顿为之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又恍若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深山幽谷。当时非常感动,古人认为古琴的声音是“太古之声”、“太古遗音”,诚不我欺啊!四、清微澹远宁代贤相范仲淹痴迷古琴,虽然政多繁忙,也常抽空去听琴,自己忙里偷闲,常抚履霜操一曲。当时有位鼓琴名家崔遵度,范仲淹登门造访,请教琴道大义,究竟“琴何为是”,琴是什么呢?崔遵度的回答,成为决定中国琴风的千古名言:“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清雅和润、静远淡逸,成为中国古琴的基本风格。至明末清初,江苏常熟有虞山派出,抉汉唐以来中华琴学之精微,倡“清微澹远”之者,崇雅黜俗,凡琴上取燥急之声、有重浊之情者,不合淡远之旨、无有清微之意,便不合雅正之道
13、,便非古琴之“正音”了。就此而言,筝笛琵琶之高亢、嘹亮、急促、华丽与清虚旷远、淡中有真味的琴音,是迥不相侔的。抚琴,最忌者即是在琴上出现重浊燥急之声,若在琴上而有“筝声琶音”,便是抚琴的最大瑕疵,不如弹筝去吧。这就是传统时代琴人抚琴的基本观念,有的琴人甚至一听别人在琴上取华乐媚俗之声,便挥头而去、再不往还了。这是雅俗之分,这是高下之判,这也是中国古琴和中国琴人的品格所在。两三百年间,虞山派领袖琴坛,成为中国古琴的正宗。只是到这几十年,先是文艺为什么服务社会现实云云,后是“多元化”的莫衷一是,才使琴界失了正统,忘了雅俗,似乎只要弹出个人风格便好,而几千年来的古琴精华“清微澹远”也只降为一种艺术风
14、格了。殊不知“清微澹远”实是中国古琴的精华所在,上可溯至易之坤卦,与汉唐以来深入中国文人七大夫思想深处的道家隐逸思想相应,近可看出明清以后的中国文人崇尚性灵自由、厌弃世事纷争的情结。白日辛苦,静夜抚琴,一炉檀香,于袅袅青烟中体味那清虚旷远之境,人生得以暂歇,心灵得以超越,在喧攘燥动的时代,这真是太难得了,这也是古琴之能“养心”的所在。以琴韵之淡体味生命之淡,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去生活、去劳作,便是一种“琴道”的修行了。五、旷代之宝万物无常,经朝代之更替,千百年后,天下名琴仍存于世者非常稀有,据考证,现传世唐琴仅十余张,宋琴也已极为难得。因此,唐宋之琴往往被琴人视为至宝。传世之琴,不惟音声品质超凡,
15、其形制、沐漆、断纹、题款等,皆是令人品鉴、玩味不己的地方。而作为旷代之宝的名琴,其传承更迭,更留下了许多意蕴无穷的历史故事。诚如苏东坡所说:“千古寥落独琴在,犹如老仙不死阅兴亡”。历代帝王多有琴痴,宋徽宗赵佶在宫中没“万琴堂”,收藏天下名琴,清代乾隆皇帝也是个琴迷,收藏了许多上品良琴,有御题琴谱册,其中有鉴琴文字及名琴图象。现仍存于世的著名唐琴“春雪”,即曾经两代帝王珍藏。“春雪”由唐代斫琴家雷威所造。雷氏斫琴在斫琴史上公认己至登峰选极之境。雷威在雷氏家庭中成就最大,“春雪”即是雷威斫琴中的上品。宋徽宗极为宝之,藏于宣和殿中,列为“古琴堂”藏琴第一。金灭宋后,“春雪”为金皇室所藏,金章宗极爱之
16、,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殁后,由于极爱“春雪”,以此琴陪葬。元初,此琴复出于世,遂又成为元朝宫中之物,后被元帝赐给丞相耶律楚材。取律楚材于琴学及佛学皆有造诣,其禅万松行秀老人也能琴,耶律以此至宝献予思师。后几百年,“春雪”又曾在民间及宫中流传,晚清时流入裕亲王府,后为琴家佛诗梦所得。佛诗梦又将“春雪”传给弟子汪孟舍,辗转至今,为北京鉴琴专家郑珉中先生收藏。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春雪”一张,乃著名画家张大千之琴。真假春雪、孰是孰非,至今仍是琴坛趣事。由“春雪”之传承,可见一床名琴作为旷代之宝的无比价值。更仍存于世的唐琴,惟“九霄环佩”、“枯木龙吟”、“大圣遗音”、“飞泉”、“独幽”、“清莫”、“秋
17、籁”等十余张了,它们有的在博物馆中,也有许多仍在琴家手上,仍在琴人的妙指下发出它的妙音。因此,传世古琴不只是作为“文物”、“古董”存在,它仍“生活”在琴人之中而品琴鉴琴,欣赏几千年之古物的漆色、断纹,欣赏其优美的形制及在各个传承者手上的历代题铭,尤其是静夜中聆听那千百年而不绝、清虚旷远的太古遗音,已不仅仅是一般的文物鉴赏和艺术鉴赏活动,当是“静与古会”,是千百年后的今人与千百年前的古人的一种超越时代的心灵交流。前年西安琴家李明忠赴京、修复音乐研究所珍藏的几十张古琴,当从几个箱底启出 那旧损斑斓的古琴时,发出的感叹是物是人非,这么多张古琴,某朝某代、某时某地必在琴人雅集上曾经相聚。而今,它们重逢
18、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喟的事。真乃“千古寥落独琴在”,中国古琴的绵延不绝、为历代琴人的珍宝之,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中国文化之生命力所在。琴人对古琴的热爱也正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最近更新: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乐器培训:【篇三: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拥 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 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 “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 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
19、征着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 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 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 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 “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臵 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 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 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 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 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 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 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
20、族精神、 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 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 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 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 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 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 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 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 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 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 文化的象征。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 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
21、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 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 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 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 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 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 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 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 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 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 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
22、国的师涓,晋 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 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 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 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 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 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 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 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 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 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 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 的诗篇。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 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
23、 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 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 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 出许多弹琴的规范。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 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 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 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 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 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 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 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 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 十多种
24、,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 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 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 提出的理论。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 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 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 组织,如北京的“ 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 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琴派是具有共同 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古琴不是一般的民乐,不是普通的古代乐器。它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从孔子至刘安、刘 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维、白居 易、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众 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传承它的都是当
25、时的楚翘,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 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它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种音乐,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 寄载、托付文人精神、气质的“道”。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一种奇特现象。中国古琴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融, 心声契合之载体。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着 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 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 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 一体。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 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 的先秦以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 讨之中。这其中虽含不同程度唯心主义的成 分,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从中还
26、 是可以领略“得天地之美”、“取天地万物以 奉养人类这种特殊的哲学理念,这种超越现 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遵循的 根本原则之一。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心态对中 国的诗论、画论、医论、琴论都产生过深刻 的影响。作为历来为先哲文人们用来修身养 性的琴,由于受这种哲学理念的渗透影响、 疏导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发展的萌生阶段起, 就不只是以一种单纯的娱乐需要呈现于世, 而是浓厚地体现着这种传统哲学中“天人关 系”等朴素的哲学理念。与 “天人关系” 相呼应,太古遗音说:“昔者,伏羲氏之 削之为琴”。蔡邕说:“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 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故伏
27、羲 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 谓正音”。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 天地以致和”。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说: “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 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 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 以发,故为之参禅复徽。攫援标拂,尽其和 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 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情景 合一”、“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综合为一” 的规律和特点。正如宋代朱长文的在其琴 史莹律中所说
28、: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 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这个“常数”,似乎应该就 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 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 的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 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 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为一 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 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琴乐是人精 神世界的抽象思维,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 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雷电、阴睛变化对人 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 也绝不会产生喜、怒、哀、
29、乐、忧、思、悲、 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不断变化波动。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情 景合一”分别是一种哲学境界,渗透到琴学 中,这些境界又呈现了带有十分抽象色彩的 种种艺术境界。弹琴正如太极和作画。武术一开始是刚, 到了一定境界境界则是柔,其最高境界是 “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说明 代以前的还是以少林外家拳为主,有“花拳 绣腿”之嫌的话;明代以后的,就更多讲究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内劲了。如今练 太极拳的人很多,但大多人只是将其当成一 种“广播体操”;学会了套路,对健康有好 处,但绝非武道。功夫要靠着正确的方法和 时间的积累,才能由小而大,由慢而快,由 柔而刚。练习太极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臂, 力由脊发,极柔软达到极刚硬,是很不容易 做到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