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4.12KB ,
资源ID:164473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473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缘看世界之欧洲日耳曼战国篇 总第四十八回 十字军东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缘看世界之欧洲日耳曼战国篇 总第四十八回 十字军东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对比当年亚历山大、汉尼拔的兵力规模、配置,应该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兵力,并非没有可能取得远征胜利。不过因为军队本身是由互不归属的封建领地所率领,在指挥和协同作战方面,很难有当年亚历山大和汉尼拔那般高效。事实上军事研究者一般认为,相比古典时期,中世纪欧洲在军事技能层面是处在倒退状态。比较利好的一点是,欧洲人所面对的穆斯林世界,正处在一片混乱状态,并不能发挥合力阻击这些远渡而来的圣战者。就这件事来说,塞尔柱人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这些曾经被哈里发寄予厚望的游牧者,即没有让阿拉伯人重新掌握权力,也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强大帝国。公元1092年,塞尔柱人最强大的君主(马立克?沙一世)死去之后,帝国就陷入了各自

2、分政的分裂状态(一如当年的阿提拉、查理曼)之所以要把这个时间点提出来,是因为第一支十字军启程的时间是公元1096年。从这个时间关系大家也可以看出,基督徒来说所选择的这个“天时”还是不错的。这些来自法兰西各地的十字军,大体分为了两路:北路沿多瑙河而下,横穿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保加利亚,抵达君士坦丁堡;南路则从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波河平原,然后再兵分两路。一路沿亚得里亚海东岸而下,经由达尔马提亚进入希腊北部。一路则在意大利南部渡海与前者在希腊会合,并最终抵达君士坦丁堡。上述路线向我们表明,分裂且充满矛盾的基督教世界,终于在“圣战”的大旗下,第一次采取了一致行动。即使还处在观望状态的地区,也

3、提供通行的便利。当然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诉求,这其中拜占庭人的打算,就是让天主教徒们帮助自己夺回小亚细亚。当然,为此君士坦丁堡要负责为远道而来的十字军提供补给。在亚历山大时代,达达尼尔海峡是通往小亚细亚的主要海上通道,与之相邻的小亚细亚低地区被称之为“密细亚”(特洛伊古城所在板块);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相邻的区域则被称之为“比提尼亚”。黑海周边地区及东欧的开发,促使东迁的罗马选定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之侧的拜占庭城作为新都(东罗马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拜占庭帝国),也由此提升了比提尼亚的战略地位。不过在中世纪,比提尼亚被称之为“尼西亚”(核心城市为尼西亚城,今土耳其伊兹尼克)。拜占庭帝国之所以急于希望西欧

4、的天主教徒前来支援,是因为塞尔柱人的罗姆苏丹国将都城选定在了尼西亚。很显然,这表明塞尔柱人野心绝不仅仅在小亚细亚。“法国人”所率领的十字军在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之后,很快便帮助拜占庭人夺回了尼西亚,并沿萨卡里亚河向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挺进。塞尔柱人败退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他们低估了十字军的军事实力,尤其在刚刚屠杀过那支由农民所组成的所谓“十字军”后;二是整个“塞尔柱帝国”正处在分裂后的动荡期,与十字军直接对抗的“罗姆苏丹国”,还要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与其它塞尔柱王国争斗。即使没有十字军的增援,占据海上优势的拜占庭帝国也还是很有机会,在持久战中逐步夺回尼西亚、爱奥尼亚等沿海低地的。然而彻底夺回小亚细

5、亚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突厥人赶出安纳托利亚高原。想要做到这点,难度就比较高了。毕竟游牧出身的突厥人,比欧洲人要更加适应高原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此时的他们也并非孤独的存在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就气候环境所产生的困扰来说,进入高原腹地的十字军应该是深有体会。这些从法国而来的职业军人,因为酷热缺水而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帮助他们夺回整个小亚细亚。从战略上看,拜占庭军队和十字军只有一路向东拿到亚美尼亚的控制权,方有可能拿回小亚细亚。不过这些远道而来天主教徒,却不是来给东正教徒做雇佣军的,夺回圣城耶路撒冷,才是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后,“新亚美尼亚”而不是“亚美尼亚”成为了十字军的下一个目

6、的地。 第一百六十二节 埃德萨伯国“亚历山大对东地中海的征服”示意图由于十字军东征事件,有相当部分是发生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所以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土耳其境内的区划,以利于后面的解读工作。今天土耳其内部共分为八个行政大区,分别为:以马尔马拉海为核心,包括东色雷斯(欧洲部分)、密细亚、尼西亚在内的“马尔马拉海地区”;包含爱奥尼亚、卡里亚、吕底亚在内的“爱琴海地区”;由吕基亚、潘菲利亚、奇里乞亚、安条克组成的“地中海地区”;包括尼西亚以东黑海沿海地区的“黑海地区”(当年的本都王国);覆盖安纳托利亚高原核心部分的“中部安纳托利亚地区”;位于亚美尼亚高原的“东部安纳托利亚地区”。以及东南托罗斯山脉以南,

7、至叙利亚边界的“东南安纳托利亚地区”(上述古地缘标签,可参考图册中亚历山大对东地中海的征服一图)。在中世纪,今所谓土耳其“东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核心城市,是一座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城市乌尔法城(今名尚勒乌尔法)。这座古城还有一个东正教徒命名的希腊语名字埃德萨。为此,我们也可以把东南托罗斯山脉以南,至土叙边境的这片丘陵平原称之为“埃德萨地区”(不包括安条克)。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缩水成“土耳其”后,安条克和埃德萨成为了突厥人在新月沃地的两个保留地。其中以安条克可以帮助土耳其发挥对“西亚裂谷带”的影响;埃德萨则是渗透美索不达米亚的前哨。并不准备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纠缠太久的十字军,接下来兵分

8、二路:一路穿越托罗斯山脉中的奇里乞亚山口,进入奇里乞亚平原。在从亚美尼亚人那里得到补给之后,翻过叙利亚山口进入安条克;另一路则绕过奇里乞亚平原,沿当年的“波斯御道”从今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马拉什),穿出托罗斯山脉。前一条行军路线,实际就是当年亚历山大东征所用的线路。在东出奇里乞亚时,亚历山大与当时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曾经围绕着分割奇里乞亚、安条克的“阿曼山脉”进行决战(公元前333年,伊苏斯战役)。此战之后,波斯人退入美索不达米亚,完全放弃了地中海周边地区。获胜之后的亚历山大当时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经安条克南下,征服西亚裂谷带;二是经埃德萨地区直取美索不达米亚。亚历山大的选择是先南下征服包

9、括安条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在内的整条“西亚裂谷带”以及埃及。等整个东地中海在手之后,再北上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当十字军代表欧洲人站在阿曼山脉之东时,也同样面临两个方向性的选择:安条克还是埃德萨。很显然,无论是从向欧洲方向获得后援,还是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的目标来看,天主教徒们都应该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继续前行。事实上,十字军主力也的确这样做了。不过这支由法兰西-诺曼军事贵族所组成的远征军,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的统帅。在大多数十字军开始从安条克启程向耶路撒冷挺进时,也有部分十字军往埃德萨方向推进。促使部分十字军东进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亚美尼亚人的请求。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亚美尼亚人在奇里乞亚试图重建“新亚

10、美尼亚王国”,但奇里乞亚并非是亚美尼亚人在高原以外,唯一人口占优的区域。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托罗斯山脉南麓的埃德萨地区也自然渗透了很多亚美尼亚人。由于位置的关系,埃德萨城曾经是拜占庭帝国在东部的最前沿城市,也是其与穆斯林国家博弈的焦点。在十字军到来之前,埃德萨地区已经为塞尔柱人所控制(公元1087年)。此后,塞尔柱人将埃德萨的管理权交给了臣服的亚美尼亚人。然而基于宗教原因,亚美尼亚人并不希望成为穆斯林的子民(尤其异教徒的身份意味着更多的税赋),十字军的到来,帮助他们燃起了独立的希望。从结果来看,亚美尼亚人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一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十字军的确帮助他们夺回了埃德萨城,并在后来的征战

11、中,逐步向底格里斯河方向扩张。然而埃德萨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却没有能够借势实现独立,或者说与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共建“新亚美尼亚”。因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从西欧而来的天主教徒们,决定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字军在埃德萨地区建立的国家被称之为“埃德萨伯国”。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狂热的天主教徒们一共建立了四个国家,分别是:埃德萨伯国、安提柯公国、的黎波里伯国,以及耶路撒冷王国。其中埃德萨伯国(公元1098年)是最早建立的国家,也是最先被塞尔柱人所攻陷的(公元1146年),其存续时间仅仅只有不到50年。导致这一悲剧性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埃德萨地区处在抵抗塞尔柱人的最前沿。突厥人可以从

12、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乃至叙利亚四个方向对埃德萨伯国形成包围之势;二是埃德萨伯国是十字军四国中,唯一不临海的国家。这意味着它很难从欧洲方向直接获得后援。从地缘位置、人口结构来看,这个十字军国家能否生存下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亚美尼亚人的态度。为此,埃德萨伯国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结盟。尽管亚美尼亚人内心深处,肯定对天主教徒们反客为主式的占据埃德萨地区不满,但在东正教(拜占庭)和穆斯林(塞尔柱)的双重压力下,这些欧洲而来的十字军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对象。因此在埃德萨伯国的存续其间,无论是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还是埃德萨的亚美尼亚人,都尽了很大努力。“奇里乞亚亚

13、美尼亚”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的地缘作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今天的以色列。如果说犹太人凭借他们坚定的复国信念,使之客观上成为了西方打入穆斯林世界的一个楔子,并为自己赢得了外交空间,那么亚美尼亚人当日的做为,也为自己在基督教世界内获得了生存空间。由于并非出自旧罗马的基督教体系,亚美尼亚人及其历史悠久的“亚美尼亚教会”,本来一直是被视为异类般的存在。在成为十字军东征必不可少的支撑点后,亚美尼亚人在基督教世界的政治、宗教地位都得以提升。以至于在1个世纪之后(公元1198年),天主教世界(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代表)以及东正教会,正式将奇里乞亚的“新亚美尼亚”,由公国升级为“王国”。顺便说下当下在亚美尼亚高原

14、及包含埃德萨、伊拉拉克西北部(摩苏尔)在内的托罗斯山脉南麓,占据人口优势的已经不是亚美尼亚人,而是地缘政治角色同样尴尬的斯林民族库尔德人。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不是后来穆斯林消化了小亚细亚半岛,那么现在的所谓“库尔德斯坦”,地缘标签应该还是“亚美尼亚”。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埃德萨城的特殊宗教地位。但凡对一神教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尊的人文始祖(先知)是“亚伯拉罕”(穆斯林称之为“易卜拉辛”。埃德萨城(乌尔法)被认为是亚伯拉罕的出生地,也因此被称之为“先知之城”。从这点来说,当年建立埃德萨伯国的十字军,其在“圣战”层面的贡献,并不亚于对耶路撒冷的征服。

15、第一百六十三节 十字军骑士国的形成十字军骑士国示意图(公元1140年)在部分十字军向埃德萨推进时,十字军主力还是选择了与亚历山大相同的线路。他们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著名的“安条克城”(安提俄克、安提柯)。纯粹从战略位置来看,处在地中海新月沃地的窗口位置的安条克,甚至比耶路撒冷还要重要。从地质角度来说,地海东岸的“西亚裂谷带”,本质是“东非大裂谷”向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延伸。由于面朝地中海,又有山地为之截留来自大西洋的水气,西亚裂谷带的降水条件比之阿拉伯半岛要好上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西亚裂谷带,能够与两河地区共同组成“新月沃地”的根本原因。成就西亚裂谷带的,是一系列由红海延伸至“东南罗斯托克山脉”的山地(

16、红海本身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位于裂谷带最北部的山地带叫做“阿拉维山脉”,其与延伸自“东南罗斯托克山脉”的阿曼山脉之间的低地区,就是“安条克”板块。在水资源尤为珍贵的西亚地区,能够从两个方向山地收集降水的“安条克平原”,环境上自是有它的优势。另一个加分项是,阿曼山脉与阿拉维山脉之间并非无缝对接,这一缺口不仅让安条克平原能够拥有宜人的“地中海气候”,更使之成为了阿拉伯半岛与地中海的天然交流窗口(这也是当年心向欧洲的塞琉古王朝,把都城定位在安条克的原因)。十字军中主要的“四个国家”及土耳其大区示意图 在基督教历史上,安条克也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拥有“圣城”的地位。我们知道,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其

17、与犹太教之间最本质的差异在于:犹太人认为只有自己的族人才是“上帝选民”,而不愿意和外邦人分享他们的权力;而基督教徒则认为,应该把这“优秀”的教义传播出去,成为一个不分民族的普世宗教。在耶稣基督受难之后,他的信徒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迁徙、传教,其中与耶路撒冷相距不远,居民又因枢纽位置而民族成份复杂的安条克地区,是最早接受这一理念的区域。因此将安条克称之为基督教的形成之地,也并不为过。从地缘位置上看,安条克比现在的大马士革,更有资成为“叙利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中心。不过今天的叙利亚却并不包括安条克。在奥斯曼土耳其崩溃之后,更名为“安塔基亚”的安条克成为了突厥人留在新月沃地的楔子。很显然,这种情况并不能

18、让“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满意,尤其叙利亚独立后的合法政府,一直由视安条克阿拉维山脉一带为世居之地的“阿拉维派”穆斯林所掌握。为此,叙利亚方面曾长期不承认土耳其对安条克的占领(目前承认了)。今天安条克也是欧洲雇佣军、圣战者加入叙利亚/伊拉克内战的主要登陆点。不过对比900年前的十字军,这些欧洲人几乎没有可能在地缘政治层面发挥什么作用。基于安条克的临海位置以及“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的存在,势头正盛的十字军拿下安条克并不让人意外(围城战共持续了40多天)。紧接着,安条克也像埃萨德一样建立了十字军骑士国安条克公国(公元1098年)。基于安条克的各方面优势,取得一个比伯国高、王国低的政治地位还是很合适的。

19、如果十字军所倚仗的仅仅是那些骑士的战斗力,那么接下来他们可以沿从安条克入海的“阿西河”,经阿拉维山脉东麓一路向南,攻入西亚裂谷带的下一个地理单元贝卡谷地。今天这条谷地为世人所知,大概是因为1982年6月9日,以色列对黎巴嫩藏身于此的导弹阵地,发动的那场毁灭性空袭。不过空中打击是一回事,陆地推进又是一回事。从地形上看,贝卡谷地是由黎巴嫩山脉前黎巴嫩山脉包夹而成的谷地。这两段山脉也是整个“西亚裂谷带”的地势最明显的山地。由此也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谷地内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地肥沃;二是仰仗两侧山地所形成的防御优势,贝卡谷地也形成的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今天黎巴嫩成为一个基督教、逊尼派、什叶派混杂之地,

20、也正是拜这两条山脉所赐。即使拥有最强陆战实力的马其顿军团,当年也没有选择经由贝卡谷地南下的线路,而是从黎巴嫩山脉西麓的沿海地区南下,攻取的黎波里、塞达、提尔等沿海城市。基于这片沿海之地原来是腓尼基人所占据,我们也可称之为“腓尼基平原”。当十字军沿阿西河而下,即将进入贝卡谷地时,最终也还是没有贸然进入,而是穿越阿拉维山脉与黎巴嫩山脉之间的山口,向西切入腓尼基平原。只不过由于腓尼基地区并不是十字军的最渴望的目标,这些远道而来的天主教徒并没有在腓尼基纠缠太久,而是快速向耶路撒冷推进。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分裂,使得耶路撒冷这个什叶派、逊尼派相争的焦点,重又成为了埃及法蒂玛王朝的领地。这种频繁的易手,显然并

21、不利于稳定耶路撒冷的民心。公元1099年7月,依靠狂热信仰支撑的十字军,终于从什叶派穆斯林手中夺下了这座圣城。只是在这些基督徒眼中,可没有什叶派、逊尼派之分。由于在持续8天的攻城战中损失惨重(据信损失了将近3万人),城破之后这座圣城内的穆斯林几乎被屠杀殆尽。此后占据耶路撒冷的骑士们,急不可待的建立了第三个十字军骑士国耶路撒冷王国(公元1099年)。需要注意的是,在十字军建立上述骑士国时,他们在也仅仅是攻占了几个城市作为支点,还有大量据点为穆斯林所控制。包括黎巴嫩地区,整体都还是在穆斯林手中。为此,十字军又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才算基本控制了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这其中,阿拉维山脉今天黎巴嫩

22、首都贝鲁特(不包括贝鲁特)之间,以的黎波里为核心的沿海地区,被建制成了最后一个十字军骑士国的黎波里伯国(公元1102年);贝鲁特耶路撒冷一线,而归属耶路撒冷王国。双方之所以没有按照今天以色列、黎巴嫩的边界划分领地,很大程度是因为巴勒斯坦地区缺乏天然良港(需要腓尼基地区的港口从欧洲获取后援)然而还是那句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宗教的狂热可能帮助你取得暂时的胜利,能不能长期占领一地,终究还是要看战略层面的支撑了。客观上看,十字军骑士国能够立国,在于他们能够从欧洲得到多少支援。这一点在耶路撒冷围城战中就得到了体现,热那亚人从海上运送过来的木材,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光拥有海岸线,并不代

23、表你一定就能从欧洲获得资源。特别是攻陷耶路撒冷后,大多数天主教徒,或带着夺回圣城的荣耀,或带着战利品(抑或两者都有)回到了欧洲。然而东方的富庶、圣地的宗教光环,同时又刺激着一批又一批希望改变命运的西欧人前来冒险,使得大多数十字军骑士国能够支撑到13世纪中后期(除了基本只能依靠亚美尼亚人的“埃德萨伯国”以外)。另一个对十字军有利的地缘政治背景,是十字军建国之地是什叶派的法蒂亚王朝,与塞尔柱人控制的阿拔斯王朝的相接之地。即使不考虑塞尔柱人内部的分裂状态,十字军骑士国也很难会碰到被整个穆斯林世界所围猎的情况。事实上在十字军骑士国存续期间,与某个穆斯林君主结盟,以应对另一个穆斯林国家并不鲜见。同样的事

24、情也出现在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伊比利亚半岛。只能说,政治永远是务实的。然而政治上的合纵连横,终究不能改变地缘上的短板。从地缘政治层面上来看,十字军骑士国包括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毕竟是处在穆斯林世界的包围当中。即使仅仅是新月沃地和埃及的穆斯林能够形成合力,也足以把这些十字军赶到海里去。那么穆斯林世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力量,来打破这一局面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第一百六十四节 叙利亚“赞吉王朝”的崛起从地缘位置上看,拜占庭帝国的直接对手,是安纳托利亚高原的统治者。具体到政治层面,就是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苏丹国”;占据西亚裂谷带的十字军骑士国,则面临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两个方向的压力。理论上什叶派的

25、法蒂王朝、被塞尔柱人控制的逊尼派“阿拔斯王朝”,都有可能承担终结者使命的。最终成为十字军恶梦的,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逊尼派穆斯林。用教派来划分穆斯林阵营,并不是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战争性质”,而是当时穆斯林世界内部的矛盾主线,就是这两大教派之争。在宗教层面之下,才是借题发挥的各方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中,除了宗教以外,民族成分也是阵营划分的重要依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与“血统”的区别。一个人是否归属一个“民族集团”,要看他与这个集团有没有可见的亲缘关系、心理归属;如果只是个体有某一民族的血统,但其本身因为主、客观原因,与之并没有发生互动联系,那么他的身份标签后面,就一定要加信“裔”

26、,以示这仅仅是个单纯表达血统的标签。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马克思的身份归属了。很多文章把马克思归类为“犹太人”,按照上述标准这个归类很显然是错误的。精准的说法应该是“犹太裔”。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流动性也带来了更多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比如区分一个拥有中国血统的人,是应被标注为带有民族认同的“华人”,还是仅仅表达种族意味的“华裔”,可以避免表错情。最起码像“骆家辉”这样的华裔美国人,无论在美国政坛取得多大的成功,其实都与大洋彼岸没什么关系。穆斯林世界战略反击十字军的标志,是埃德萨城的陷落(公元1144年)。从军事角度来说,在这次反击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不是塞尔柱人的部落骑兵,而是早已在阿拉伯帝国成型的突厥

27、裔“古拉姆”军人。塞尔柱人的入侵,并没有打破阿拔斯王朝原有的“古拉姆”军事体系。事实上,这些自幼接受军事训练和宗教洗礼的奴隶军人,已经成为了整个穆斯林世界不容忽视的力量。鉴于被统治地区复杂的民族结构,穆斯林君主们相信这些奴隶军人的忠诚度会更高。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尾大不掉的风险并不会因为身份而降低风险。当初替萨曼王朝远征阿富汗的古拉姆军人,不就很快建立了独立的“伽色尼王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往往在一次成功的远征后,出现尾大不掉风险的机率最高。在顺利征服一个独立板块之后,手握重兵的将领很有可能会经不住诱惑,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王朝。比如三国时期替晋国灭蜀的钟会,就曾经在四川盆地做过一次不成功

28、的尝试。替塞尔柱人和阿拔斯王朝西征的古拉姆军人也是如此。攻灭地缘位置尴尬的埃萨德伯国之后,古拉姆军人出身的远征军统帅“赞吉”,也顺势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赞吉王朝”,并向西继续扩张。由于其本身就领有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地区,这个新王朝的版图,很像公元9世纪开始强势扩张时的“亚述帝国”。从地缘政治属性来看,12世纪中叶立国的赞吉王朝,也可以被定性为一个“叙利亚王朝”。大马士革摩苏尔埃德萨,是这个三角形轮廓国家在南、北、东三个方向的地标城市。位于两河流域与西亚裂谷带之间的叙利亚城市“阿勒坡”,则是这个王朝的地缘政治中心。当然,赞吉王朝在名义上还是算在阿拔斯、塞尔柱之下的三级王朝。就位置来说,赞吉王朝已经

29、全面控制了西亚裂谷带的东部。也可以说耶路撒冷、的黎波里、安条克三个骑士国在东线所面临的穆斯林,被统一为了一个整体。这也使得整个逊尼派世界,都在期待着这些古拉姆军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消灭其它几个十字军骑士国。反之,对于背靠海岸线十字军骑士来说,赞吉王朝的崛起则一个危险的信号。不过好消息是,在赞吉王朝攻灭埃德萨伯国的消息传到西欧后,一支新的“十字军”就被组织了起来,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也由此拉开了序幕。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比较,第二批十字军的组成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加入了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二是政治规格高(由法兰西国王和神罗皇帝统领)。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德国人并不认为跑到亚洲去圣战是明智之举。事实上,如果神圣罗马帝国想要向异教徒“传教”的话,家门口就有“波罗的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心愿(相邻的西斯拉夫人已经归信了天主教)。要知道,后来成为德意志帝国起源之地的“普鲁士”,此时还被不信仰基督的“古普鲁士人”(波罗的民族)控制着呢。让一个大陆属性的国家,舍近求远跑到亚洲去“圣战”,怎么看也不是一件可以持久的事。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德国人最初的担忧,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