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2.34KB ,
资源ID:164433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433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1、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章节章节内容讲课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生态学绪论2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第三章种群基本特征6第四章种群生活史第五章种内和种间关系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7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第八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第九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态学的定义1. 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2. 生态学的定义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习题要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分支学科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第四节 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现代生态学

2、的发展趋势、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学习生态学的意义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定义及学习生态学的意义。难点是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研究途径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本章教学要求:使学生(1)了解学习生态学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理解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和最新发展趋势;(3)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即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1. 生物钟的概念及其类型2.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3. 环境因子的概念4.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学

3、中环境、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区别第二节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分析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3.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3. 水分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4.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表现形式;举例说明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

4、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限制因子的作用以及生物对各种因子的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使学生(1)了解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范围、4种主要生态因子的特点以及生物的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2)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进化);(3)掌握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及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第三章 种群基本特征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及主要原因1.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2. 种群的分布(空间格局)3. 种群密度或数量的变动4. 年龄结构5.

5、性比例 6. 存活曲线7. 生命表掌握不同大小尺度上种群的几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原因;年龄锥体及其基本类型、研究意义,存活曲线的类型、生命表的类型和意义第三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1. 非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2. 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内禀增长率的概念及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的意义、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第四节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1. 种群增长2. 季节消长3. 不规则波动4. 周期性波动5. 种群暴发 6. 种群平衡7.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8. 生态入侵9. 生物稀有和灭绝的原因(因素)和常见类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种群扩散的原因和生态学意义、生态入侵的概念和防治措施;举

6、例说明生物稀有和灭绝的原因(因素)和常见类型。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本章作为种群生态学的开篇,包括很多基本概念和重要术语,如种群概念、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基本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存活曲线、生命表、生态入侵等。使学生(1)了解种群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许多与环境变化相联系的生物变化都发生在这一层次,种群的增长模型的类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理解种群的动态及主要原因及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3)掌握种群的分布(空间格局)、年龄结构、内禀增长率及生态入侵的概念及意义。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第一节 生活史概述1. 个体大小2. 生长和发育3. 繁殖方式

7、4. 扩散生活史的概念、动物扩散的原因第二节 繁殖成效1. 繁殖价值2. 亲本投资3. 繁殖成本繁殖价值、亲本投资和繁殖成本的概念和应用第三节 繁殖策略1.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2.、R、C和S选择r-对策和K-对策的特征及在进化过程中的优缺点、 r-对策和K-对策的举例种群生活史的概念及其影响机制、生物种群的繁殖格局及繁殖策略等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本章的难点。生活史有关繁殖部分是生态学研究中特别活跃的领域。由于学生对进化知识了解少,因此通过联系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及生活史知识对于了解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重点。使学生(1)了解种群生活史的几个方面及各自规律、了解种群生

8、活史和进化的关系;(2)理解繁殖成效在生物适应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能够联系植物和动物繁殖和生长的关系;(3)掌握生活史和繁殖策略的基本概念,及r-对策和K-对策的特征及在进化过程中的优缺点,并能联系R、C和S选择认识自然界种群生活上的复杂性和生态意义。第五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第一节 种内关系1. 密度效应2. 动植物的性别关系3. 动物的社会行为4. 植物的他感作用种内和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及意义、动物领域性中的规律及基本概念如密度效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性选择、领域性、社会等级、他感作用。第二节 种间关系1. 什么是竞争2. 种间竞争的概念及实例3. 种间竞争模型4.

9、生态位5. 捕食作用6. 草食作用7. 寄生8. 互利共生资源竞争的二种作用方式、种间竞争的高斯实验及假说、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生态位的概念及根据生态位理论阐述竞争排斥原理;捕食(包括草食)等种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种群调节中的生态学意义,如“为何黄石公园引狼入园?为什么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光”等;阐述协同进化和互利共生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和意义。本章是种群生态学中的最后一章,也是联系群落生态学的一章,包含大量的概念,联系生态学研究案例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本章的重点是阐述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理论,特别是竞争和捕食作用;此外,生态位的理论和在种内和种

10、间关系的生态应用也是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生态理论及应用理论对生物的相互作用在生态保护及生态工程中的应用是本章的难点。结合分组主题讨论和观看生态学录像,使学生(1)了解以竞争资源和空间为主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及种间关系的其它作用形式(捕食、草食、寄生和互利);种内关系的主要规律 (密度效应、性别关系、动物的社会行为、他感作用);(2)理解他感作用和种间关系和生态学意义;高斯实验和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及典型实例;(3)掌握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及生态位的概念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1. 生物群落的定义2.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3.

11、 生物群落的性质生物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性质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生物群落优势种、关键种、罕见种和指示种的概念、群落数量特征的基本指标、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如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标);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梯度及影响因素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1. 群落的结构要素2. 群落的外貌与季相3. 群落的垂直结构4. 群落的水平结构5.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6. 群落的时间结构生活型和生长型、层片和同资源种团的概念、生物群落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的概念及边缘效应的原因和生态意义第四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

12、的因素1. 生物因素2. 非生物因素3.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4. 岛屿与群落结构5.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和草食)及非生物因素(空间异质性或环境复杂性、生产力和干扰)、断层的抽彩式竞争发生的条件、中度干扰假说及在动植物群落中的举例,岛屿效应的概念及与群落结构的关系、岛屿效应理论在生态自然保护的应用本章重点介绍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包含了很多当代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章的重点除了介绍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定义外,还将涉及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本章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学说及相关重要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实践(如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等诸多领域)

13、中的应用。结合分组主题讨论和观看生态学录像,使学生(1)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性质、生活型和生长型及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2)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层片和同资源种团的概念、生物群落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价、断层的抽彩式竞争发生的条件及岛屿效应的概念及与群落结构的关系;(3)掌握重要生态假说的应用,如中度干扰假说、岛屿效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第一节 群落变化类型1. 演替2. 波动生物群落演替和波动的概念、群落波动的原因第二节 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基本类型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举例第三节 演替顶级

14、学说识别顶极群落的方法、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的异同第四节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1. 去除植被的影响2. 植被的恢复过程3. 生物调节的回复4. 群落的发展与稳定森林皆伐(去除植被)对生态学过程的影响第五节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1.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 人类的活动。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第六节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1. 经典的演替观2. 个体论演替观两种演替观的异同本章的重点是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基本理论、演替的基本类型(主要是原生演替和此生演替);而演替过程及其及机制的主要学说是本章的难点。群

15、落变化在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章通过介绍群落动态变化,使学生(1)了解群落变化的类型、群落演替的类型、识别顶极群落的方法及两种不同的演替观;(2)理解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及群落演替与生态功能过程的关系;(3)掌握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并运用群落演替与功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管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群落。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1. 生态系统概念2. 生态系统的组成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4大组分第二节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1. 食物链和食物网2. 食物链的类型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

16、和类型,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第三节 生态效率1. 能量参数2. 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3. 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 习题要点:营养级内和之间的生态效率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含义及对生态平衡的意义由于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并且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是其功能发挥的基础,所以本章重点介绍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难点之一是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的理解及所涉及的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概念的区分,另外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对学生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挑战。生态系统是经典生态学的最高单位,也是未来生态系统管理的直接对象,本章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使学生(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

17、结构及一般性理论,为后续2章的学习奠定基础;(2)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别是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等基本概念,理解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重要性;(3)掌握生态系统组分和结构的区别,能够联系实际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分解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能流流动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能流的概念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过程,本章重点介绍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及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本章的难点在于能流模型中抽象的概念和大量的参数、符号。本章在有限时间内通过介绍生态系统中能流流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

18、(1)了解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生态系统能流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简单的能流分析途径;(2)理解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的能量流动;(3)掌握影响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一般特点第二节 水循环第三节 气态型循环1. 碳循环2. 氮循环全球变化下的碳氮循环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1. 磷循环2. 硫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一般特征、物质循环的过程、主要元素如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本过程,本章重点讲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水、碳氮磷硫的循环过程,难点是人类活动对上述物质循环的干扰和影响后果。本章通过介

19、绍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在自学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使学生(1)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2)理解主要元素物质循环的过程,特别是人类干扰的深远影响;(3)掌握主要元素物质循环和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五、考核方式及要求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占总考核成绩的70,在试卷中通过增加判断题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过加强联系当代生态学问题的论述题的比重,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生态学知识和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平时考核的导向作用和效果,如通过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和发言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每个

20、讨论小组由组长代表发言,组长定期更换),通过生态学综述论文的引导思考人类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变化及管理对策。回答问题及讨论后的发言共占总成绩的10、书面综述论文作业和出勤率各占总成绩的10。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生态学,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标准书号:ISBN 978-7-04-022996-7教学参考书:1.基础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标准书号:ISBN704011027X2.生态学,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科学出版社,2007,标准书号:ISBN978-7-03-019936-23.生态系统生态学,蔡晓明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标准书号:ISBN97870300855594.陆地生态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 ,李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标准书号:ISBN97870401759985.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olles M.C,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9(第5版), 标准书号:ISBN 9780073383224。大纲修订人:胡锋,刘满强修订日期:2013年6月25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