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
2、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1、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汉、晋、唐、宋、元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
3、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商、周: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郡县制;秦、汉:郡县制、州郡县制;隋、唐:郡县制为主,道、方镇为辅;宋代: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二级,少数也有路、府、州、县四级;明、清:省、道(府、州)、县制;民国:省、道、县三级制;省、县二级制、省、专区、县三
4、级制二、民族、人口、民族56个民族。、人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在汉朝设置政区的范围内有近6000万人口,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的三分之一。12世纪初的北宋末年,其境内的人口已经超过1亿,加上辽、西夏境内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就更多,而当时世界人口约有32亿,也占三分之一以上。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约12亿,而中国人口已突破43亿,所占比例也没有减少。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密西疏三、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米的12座山峰,我国即有7
5、座。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山峰超过7000米。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亚洲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
6、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都在这一区域。四、气候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表现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差较大。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一、温度的变迁。五六千年来,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二、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转干。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2、保护、延续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稳定性。3、造成了中
7、国文化的多样性影响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1、中原地区农耕;2、西北地区游牧;3、二者不断融合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不成熟 1、早熟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期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就出现了。商品货币经济、土地买卖、退佃、迁移的自由、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也是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凡此种种现象,在西欧国家都是发生在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时,但在中国却“古已有之”。2、不成熟但是,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
8、,相反地却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1、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庞大的特权官僚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经济剥削是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3、保守、怀古的思维模式。4、政治布局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协调,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
9、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然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这样,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传统文化便显得暮气沉沉,缺乏积极进取的冲动。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较,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
10、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的影响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等。2、专制主义严密。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一、宗法制度的产生1、封闭型大河大陆生态保护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存
11、在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2、血缘关系是阶级专制的基础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二、宗法制度的确立1、嫡长子继承制。2、封邦建国制3、宗庙祭祀制度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一、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
12、一直统治下去。二、封建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古代,构成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力量异常强大与稳固。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父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四、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
13、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故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这一论说是符合实际的。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14、间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与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地主和小农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相一致,历代统治者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工商业的出现不但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标志,而且它的发展又能冲破小农经济单一的简单再生产模式。毫无疑问,它是历史前进的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打击工商业就是打击这股历史发展的推动力。由于封建小农的自然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
15、。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秦汉以后盛行的宰相制度,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听命于皇帝。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
16、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
17、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 中国人起源1、时间:170万年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2、人种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二、原始物质文化1、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火的使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
18、帝”。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2、新石器时代距今7 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
19、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等。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2、生殖祖先崇拜3、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4、原始艺术距今4 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
20、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陶绘是原始艺术的又一样式,考古发掘表明,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几何纹样,动、植物图形都是先民创制陶绘艺术的基本素材。原始雕刻艺术亦有众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刻有勾嘴、修尾的水禽,线条流畅,姿态生动。四、原始社会组织 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父系氏族社会则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生。传
21、说中的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的“夏文化”的进程。夏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五、上古文化分布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神话传说中那位桀骜不驯的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 2、东夷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
22、北类型分布区。与黄帝恶战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属于这个集团。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4、几大集团的融合在中国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前夕,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首先是炎帝、黄帝诸部联军在涿鹿大败蚩尤,从而完成了炎黄诸部与蚩尤部落的融合。继之而来,炎黄二帝发生冲突,阪泉一战,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溃败,向东南方转移,黄帝因此成为华夏集团的代表。 经过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而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
23、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发展和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 “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脐带”,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一、殷商神本文化1、文字、典籍的出现,标志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在第十代君王盘庚率领下,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此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 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
24、”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这些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这些文献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思想。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2、商代文化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它统率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事务。为了听命于上帝,按鬼神
25、意旨办事,殷人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祭司。商人还频频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上帝或鬼神的敬意,祭祀用牲畜有达四五百头者。殷商人也有祖先崇拜,但祖宗神的地位居于第二位,而其之所以被祭祀,也在于他们生前担任最高祭司的职务,死后“宾于帝所”,侍于帝左右,成为上帝与人世的交通桥梁。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办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周人确立
26、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除了建立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伊洛盆地的洛邑,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这个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
27、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1、士的崛起2、文化重组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环境宽松4、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干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所谓“百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28、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1、儒家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道家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谐调从人际谐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3、法家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4、墨家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