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6.17KB ,
资源ID:164352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352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Word文件下载.docx

1、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产 生了新的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学的观念来总结人与产生文明 和支撑文明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诞生了新的生态文明史观。 环境的内涵已从过去的物理环境发展到今天的自然与社会 的综合环境。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 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生态学思维也进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反思早 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应用清洁生 产方法和生态产业模式去发展生产、保护环境;人们开始抛 弃那种高投入、高消费、高环境影响的生态不道德的生活方 式,提倡低投入、适度消费、低环境影响的绿色生活。生态学进入伦理学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伦理学。

2、人 们有了新的伦理道德准则,有了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道德 规范,认识到人只是地球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食物网中的一 个网点。随着生态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二字 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态是一种竞争、 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追求时间、 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整合功能;生 态是一种保育生存环境、发展生产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是技 术、体制、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态是一种追 求人类社会不断进化与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研究生态文明,首先要研究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 系。因为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是某一

3、 地域文化对环境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 的地理、时间、空间的三维进程。探讨文明与支撑文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某一 地区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 然一I土会一文化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自然一社会一文化生态 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自然一社会一文化生态 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 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 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 进步和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 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反 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

4、的环境,并且缺乏进步 和更新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当变化了的环境 遭到彻底破坏,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 便衰亡了。许多历史学家把文明消亡的原因归结为战争和统治者 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实际上, 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进步的一种状 态。古代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 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只要支撑文 明的自然资源还存在,文明就只是统治者或统治民族的更 替、朝代的变迁而已。而真正使一个古代文明彻底消亡的原 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 其他方面的因素可以加速自然资源的耗尽。

5、因此,建设支撑 文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人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 有社会生态属性。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 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 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 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文化来适应自 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与促进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环 境。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朝着 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 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

6、造新的文 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也是人类建设生态文 明的先进文化。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既要建设物质生态文明,也 要建设精神生态文明,更要建设政治生态文明。同时,要注 重中华生态文化传统的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 核IX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人口、 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发展生态产业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 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认真管理人类生态系统,保 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项

7、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全,并保障人类生 态系统的健康。人类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包括人类生态系统 活力的保持,使人类生态系统具有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 环以及系统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时的恢复能力;人类生态系统 的产品提供、调节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等诸多服务功能的维 持以及人类健康的保证。物质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清洁生产为 核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倡 导扣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绿色GDP理念,实现循环、 共生、稳生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必须坚持把 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把生态意识 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 倡

8、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生态社会 和生态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任务。在精 神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 导和启发作用。要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的不良习惯,培 养节能环保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 起。只有人民具备了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只有全民和全社 会的共同参与/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才会实现。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要保证社会 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健全、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中人群的健 康,保证人人享有生态福利和生态公正,就必须建设政治生 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科学的生态政治空 气,制走出适合自己国

9、情的保护环境政策、法律、法规。而 环境政策是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立 法和环境管理,也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状况。这其中,要特 别注意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干部的决走因素,一定要强调干 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要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 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 利的权利,并把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人权概念之中。必须看到,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生态政策如 果失误,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因此,制走正确的生态 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环境立 法和执法的距离相距甚远,不能把问题都归咎于法制不健 全,应该在健全

10、法制的同时,花大力气缩J立法和执法的距 离。生态政策的制定还要注意国家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的应急能力,建立有效的应急系统。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 统。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中 国的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 O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孑L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 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 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人应该顺应自 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虽然强调明于天 人之分,但也承认天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总的来说,天 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

11、富。我国56个民族,都有热爰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 生态文化传统。我们需要对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政策引 导,通过乡规民约和生态教育对它们加以保护和传承,因为 这些文化传统正是我国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根。(作者单 位: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略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 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 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面对全球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健康的挑 战,生态文明的振兴和生态知识的普及已刻不容缓。本文试 图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如何在调节人文生态和 自然生态关系中系统推进

12、认知、体制、物态和心态范畴的生 态文明建设。生态学与认知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文明是人类在认识、感悟和品味自 然,保护、改造和管理环境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和系统方 法在社会上的普及、宣传效果、观念意识的升华和风尚习俗 的进步,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工学和生态美学。生态是辩证的: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 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生态学是个体和整体、有和无、形 和神、生和灭、分和整之间关系的学问。生态学的核心是处 理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建立在天人合 一理念基础上的生态整合观,是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 人体内部

13、关系的系统观。生态科学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19世纪的博物学、进化论以及20世纪的人类生态学与生物控制论奠定了生态科学发展的 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科学,包括自然生态 学和人类生态学,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还有不同类型的生态 系统,如草原、湿地、森林、农田、海洋、流域生态系统的 生态学等。后者包括心理生态学、伦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等人和环境之间关系 的学问。总的说来,自然生态研究的学科比较齐全,而人类 生态硏究则比较薄弱。生态学还是一门工程学,是一种设计

14、工艺,一种生存艺 术,研究怎样把自然生态的原理应用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 当中。生态工程学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_门着眼于生态系统 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是模拟自然生态的 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 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 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 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 程技术。不同于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工程技术和单一部门内 污染物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程强调资源的综合利 用、技术的系统组合、学科的边缘交叉和产业的横向结合,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产

15、物。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对 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功利性的挑战和超越。生态美学硏究生 物、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相互关系的审美状态与自然潜在的审 美性,其美的内涵包括整体和谐美、协同进化美、循环反馈 美、自生自然美。竞生、共生、再生、自生,对称、均衡、 对比、秩序、节銮韵律,多样统一,是生态审美的共同规律。 用生态美学去格物、处世、待人,你会发现,大自然既是美 的,也是理性的。自然以她特有的色彩、线条、形状、位置 和声音,以她特有的有序、和谐与统一,在人们心中唤起美 的形象、美的愉悦、美的追求和美的感悟,使人怡神、悦目、 清心、节欲,陶冶情操。生态美学在揭示自然美的实质和规 律

16、的同时,还向人们介绍如何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类身心健康 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环境的布局,人居环境 的美化,园林庭院的绿化与美化,人的衣着、月艮饰,环境中 色彩的搭配、形与神的融合等。生态管理与体制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制文明建设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转 变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先经济 后生态”的发展阶段论思路,推进从基于资源承载力无限、 环境容纳能力无限的链式生产到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生 产一消费一还原一条龙、信息反馈灵敏的循环经济转型,完 善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 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从体制条块分割的纵向管理走向 合纵联横的生态系统管理

17、,保障生态资产(水、土、气、生、 矿)、生态服务、生态网络和生态安全的科学管理。生态管理是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对人的资源、环境开发、 利用、破坏和保育活动的系统管制、诱导、协调和监理,营 建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生 关系,孕育生态系统的整合、适应、循环、进化能力,维系 天人生态关系的持续发展。体制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 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 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 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九个统筹提供科学方法。循环经济与 物态文明物态文明是人类改

18、造自然、适应环境的物质生产、生活 方式及消费行为,以及有关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物质产品 的发展态势,包括生产文明和消费文明。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环境友好、生态持续的”其认识 论基础是顺天承运,生态学基础是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但 这种持续是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基础上的持 续;以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耗、化工产品生产以及自然生态 系统退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推行的是一类掠夺式、耗竭型、 高经济效益、高环境影响的生产方式,其认识论基础是还原 论,追求的是局部的、眼前的经济效益,生产力虽高,可持 续能力却很低。产业生态文明必须在吸取传统农业生态文明再生和自 生机制以及工业文明高效活力的基础上推进资

19、源耗竭、环境 破坏型工业文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转型, 发展以竞生、共生、再生和自生机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推 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循环 共生型、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部门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 经济向知识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从减员增效走向增 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消费文明旨在弘扬一种勤俭节约、低环境影响、有益健 康的适度消费模式,倡导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 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从以数量多多的占有型消费到以功效 优化为特征的适宜型消费、从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到以 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过渡,涉及每个人的居息、代谢、行 游、交

20、往活动,以及水、气 土、生物、废弃物等环境影响 方式。经过近两百年工业化的正反教训,文明的生态消费方式 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资源压力大的欧洲和 日韩等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中蔚然成风。主要表现在生活 方式的转型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体制法规的健全和生态管理 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全社会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 的提高。和谐社会与心态文明和谐社会的生态内涵有四层:一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 谐,包括水、土、气、生、矿等自然生态因子、生态过程和 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人与其社会生产、流通、 消费、还原和调控等物质生产环境的经济生态和谐;三是人 与人之间竞争、合作、集群、分异关系的社会生

21、态和谐;四 是人类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管理 层面的系统生态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要处理人和天、地、事、物之间 的关系。天是指气侯、可更新能源等外部环境,地是指土地、 土壤和景观,事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流通、月艮务及决策 管理活动的运筹,物指水、土、气 生、矿等物质的开发、 利用和循环。要协调、整合好自然和社会、有形和无形、物 态和生态间的系统关系。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 的精神境界,包括五类:一是温饱境界,这是人的动物本性 和生存本能;二是功利境界,是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经济 动力;三是道德境界,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 伦理关系,惩

22、恶行善、扶弱育生,是人的社会性;四是信仰 境界,有明确的超越物质需求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五是天地境界,有能超越自我、超越环境,融时间与空间、 有限与无限于一体的生态整合观。五类境界相辅相成,才是 个物态、事态、心态和谐的文明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 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 革,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 我们坚信,有着生态文明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既能创造经 济连续增长的奇迹,也一走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 持续、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论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如何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

23、理论基础,近年来学术界从 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不 可否认的是,这些探索的共同缺陷是只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价 值维度的考秦,不注重对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的探讨”其结 果是生态文明往往被归结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无法有效地规 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的探讨,较早开始于20世 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z其主要特点是拘泥于哲学T介值观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并由此 形成生态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中 心论强调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 观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由此侧重于从生态本体论、 生态方法论和生态价值论三个

24、方面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和内涵展开论述。从生态本体论的视角看,就是要求实现扬 弃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机械自然观,确立有机论的哲 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从生态方法论的视角看”就是要求放弃 自笛卡儿、牛顿以来的还原论思维方法,确立以生态科学为 基础的整体性生态思维方法;从生态价值论的视角看,就是 要求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价值论,确立自然价值论 和自然权利论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中心论相反,现代人类中心论强调,生态运动只有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 益为中心才会有内在的动力,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本 身并不存在问题,仅仅需要用以理性偏好为基础的弱 式人类中心主义代替以感性偏好为基础的强式人类中心主

25、义,生态危机就会得到缓解和最终解决。生态中心 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 上存在着区别”但是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却是共同的。从 其思维方式上看,它们都仅仅拘泥于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探 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从其价值取向上看,它们 的本质看,它反映的实际上是在存在着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生产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 条件下,由于全球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的 不公平分配和占有,从而形成的人和人之间利益的矛盾、冲 突和危机。生态危机表现的不过是以人和自然关系为中介的 人和人关系的危机。而无论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历史看, 还是从当代国际政治

26、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看,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代生态危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和义务,这就意味着虽然哲学价值观的变革对于缓解当 代生态危机具有一走的作用,但是仅仅拘泥于从哲学价值观 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都具有浓厚的方中心论的色彩。因为从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生态危机,而且在客观上模糊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本质以及西 文明理论。要使生态文明真正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制定切 实可行的关于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的环境政策,实现环境资 源公正合理地使用,就必须扬弃西方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 论,把调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明的 理论基础。方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

27、务,只能形成方中心论的生态二把调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 明的理论基础,既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扬弃, 同时也是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必然结果。西方 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只关注到了调适 人和自然关系的价值维度,忽视了社会同自然一物理环境 之间的联系(福斯特语)”看不到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历 史根源,其结果是必然找不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之路”最 后甚至陷入到生态法西斯主义的误区之中。马克思的历 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时必须 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把解决和调适好人和人之间 的利益关系作为解决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实现

28、 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制度维度之所以应该成为生态文明的基础,原因在于, 首先,哲学价值观的变革只能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方 式下,强化或者缓解生态危机,它既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在于合理调适不同国家、地区和群体对于全球自然资源的公 正分配和使用,使全球自然资源的使用真正满足人类的基本 生活需要,而不是用于追求特殊利益以及追求和生存无关的 物质享乐,实现环境正义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 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应该成为规范人们分配和使用自然资源, 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义务的理论基础。而这一切只能通过 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才能实现。其次,

29、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 类对工业文明消极后果进行反思、超越的结果”是人类力图 摆脱发展性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理性自 觉。因此,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既应该基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全 球层面指导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基于地区层面指导不同 民族国家的发展。最后,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是要实现社会 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着重处理好如下三重 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人 和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 间的关系。工业文明的缺陷在于只注重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 利用,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较少考虑经济增

30、长耗费的 自然资源代价,并把经济增长同人的发展等同起来,最终导 致了_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矛盾。从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最终 归宿和着重要解决的三重关系看,其核心就在于要处理好人 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不仅直接决走了社会如何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而且 也决走了社会生产的目的以及人们将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 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不合理的物质利益关系, 会导致社会生产目的偏离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以人为 本的基本原则。因此,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是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论述主要还 是停留在借鉴或认同西方生态中心论或人类中心主义的价 值立场和理论结论上,对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的研究重视还 不够,因此,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探讨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