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2.35KB ,
资源ID:164309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309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7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及统计方法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7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及统计方法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1、非燃碳=排除在燃料燃烧排放以外的原料和非能源用途中的碳; COF撚料(碳氧化因子)=碳被氧化的比例;44/12= co,和C的分子量比率。2.所需数据的来源渠道测算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一次能源燃料的产量,调入、调出量, 库存变化量、国际燃料舱的燃料数据,以及用于原材料的非能源 利用数据均来源于重庆市2010年能源平衡表以及重庆市2010年 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情况表的汇总数据。3.测算排放因子的确定我市能源统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统计的基础较薄弱,目 前部分数据仍难以获取,因此所涉及的排放因子采用了IPCC通常情况下该值为1表示完全氧化。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清单指南以及1994年中国

2、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提供的参考值。4.测算过程中需要说明的问(1 )我国现行统计制度分类与IPCC计算方法的统计口径 有一定出入。计算发热值时,为了方便填报,我国基层能源统计数据并没有严格区分能源消费品种的总发热值(GCV )和净发热(2 )目前国际上能源品种分类主要基于测算二氧化碳排放 的需要,按煤质划分煤炭类别,并将煤的指标解释定义为洗选后投入市场的煤制品。我国直到2011年定报制度中才将煤炭和石油的分类按国际能源署遵循的国际惯例进行了修改,但对煤炭的 定义仍有不同,依旧定义为洗选前的原煤。(二)工业生产部门根据IPCC清单指南,工业生产过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反 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应纳入工业生

3、产部门中测算。由于我市化工行业中电石、乙二酸等产品的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数据获取有一 定的难度,按照碳排放强度,文中仅测算水泥和钢铁两大行业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1.水泥行业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市工业部门的主要排放源。硅酸盐水泥生料是用适当比例的石灰石、黏土、少量铁矿石乙在能源统计中,固体、液体和气体燃烧的生产量和消耗虽有特定的物理的位.如吨或立方米.将这些数据转换为 能虽单位,如兆焦耳,需要引入发热值,部分统汁局采用总发热值(GCV). IPCC指南中则采用净发热值(NCV).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的潜在热能。煤和石汕燃烧后.NCV比 GCV约少5%.对于天然

4、气和女数气体形式,NCV比GCV少约10%。及其它配料配制而成。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水泥生料经过高温锻 烧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熟料,而二氧化碳则在熟 料高温熔烧中排放(详见图1图1水泥熟料生产流程图CaCO. 11;( CaOC02 T高温熾烧过程经过比较研究,本支主要采用IPCC清单倉南推荐的水 泥熟料生产法来进行测算。(1 )计算公式排放量=水泥熟料产量X EFcHh kcr 其中:EFc“g表示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含量xMg, /MgMM 除碳酸钙()以外水泥生料中还含有少量碳酸镁 (恋cq ),同样,碳酸镁加热后也将分解为二氧化碳()和 氧化镁(盹。),加入到这

5、部分二氧化碳可得到计算公式如下:=水泥熟料产量x (熟料中50含量X44/56.1+熟料Mg。含量X44/40.3 )(2 )活动水平数据的来源渠道在测算过程中,作为活动水平的数据主要是水泥熟料的产量,可从官方统计机构或者中国水泥协会编写的水泥统计年鉴中获取。(3 )排放因子的确定计算排放因子的关键是熟料中氧化钙(60卿氧化镁(盹。) 的含量。本文中采用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中对全国分 省抽样调查的数据,其中代表了直辖前重庆地区平均水平的四川 省水泥熟料的氧化钙、氧化镁含量分别为64.3%和1.99%o(4)不确定性评估由于水泥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较为复杂,作为活动水平的 水泥熟料产量受

6、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窑灰漏算的影响,不确 定性量值约为6.5%8%。而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为水泥熟料 中氧化钙、氧化镁含量的化学分析误差和抽样误差。经过综合 对比测算,得出水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结果的不 确定性为7.6%10.3%。2.钢铁行业钢铁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高温碳酸盐类溶剂分解而排放二氧化碳;二是在炼钢过程中的氧化降碳过程排放二氧化碳。因此,计算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有以下两个部分:(1 )溶剂消耗排放二氧化碳的计算a)石灰石:0.785为二氧化碳与氧化钙的分子量之比,1.09为二氧化碳与氧化镁的分子量之比。以下类同。b)菱镁矿:c)白云石:2)炼

7、钢的降碳过程与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生铁和钢都是铁元素与碳元素的合金。一般铁含碳大于2% , 钢含碳小于2% ,炼钢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氧化降碳的过程。铁,生铁的种类;铁z_铸造生铁;O产量;C含碳率(3 )活动水平数据来源渠道在测算过程中所需要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石灰石、白云石、菱镁矿石的年消耗量以及各种类型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可从全市钢铁行业的统计资料中获取。(4)排放因子的确定石灰石和白云石的排放因子主要根据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中“钢铁企业调查”的汇总结果推算得出。(三)林业部门根据IPCC指南和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研究方法,在测 算我市林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过程中,主要研究森林和其

8、 他木质生物储量的变化引起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以及森林资源消 耗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测算在测算二氧化碳吸收的过程中,将森林和及其他木质生物分 成两个部分:(1 )林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生长生物量碳吸收计算公式为:式中,SparseTreeBSC,林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生长生物量碳吸 收(吨碳);和咙九叱一林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蓄积量(立方米); SparSeTreeGR,_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年均净生长率(); 林木平均木材密度(每立方米木材的生物量干重);巧一林木树干到全林生物质扩展系数;CQ_林木平均碳密度(生物质中的碳含量);i林种。(2 )经济林、竹

9、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情况BSCxBIOMCD,式中,BSC,_经济林、竹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吨碳);“一经济林、竹林面积的年变化(公顷);刃0陆_经济林、竹林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I经济林、竹林碳密度。2.所需活动水平数据及来源渠道测算中需要的活动水平数据主要有活立木蓄积量、林分、疏 林、散生木和四旁树蓄积量,竹林和经济林的年变化量。其中活 立木蓄积量、林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蓄积量根据2007年 重庆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数据推算而得,竹林和经济 林的年变化量来自重庆市2010年统计年报数据。3.排放因子的确定本次测算采用了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 获得的重庆市相关

10、林业资源数据。4.森林消耗引起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我国森林资源消耗指的是因采伐利用及森林灾害、盗伐偷运 等消耗引起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与生物量碳吸收类似,通过活立 木年均净消耗量、林木平均木材密度、生物质扩展系数、碳密度 等即可计算消耗引起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式中活立木消耗引起的生物质碳排放(吨碳);皿咄一活立木蓄积量(立方米);活立木年均净消耗率(卜这里假定消耗的各种生物质碳均在消耗年被全部氧化吸入 大气。考虑到本次测算中忽略了树种、器官、树龄等的差异,因 此采用IPCC提供的含碳率(即0.50 二、重庆市碳排放测算结果及统计指标体系研究(-)IPCC方法测算结果根据IPCC的测算方法,对重

11、庆市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 吸收进行了初步测算,结果显示,2010年重庆市二氧化碳总排 放量为1.55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1.37亿吨,占88.3% ,是 最主要的排放源。工业生产过程排放1822.67万吨,占11.7% , 林业部门吸收二氧化碳366.59万吨,扣除这部分碳吸收汇之后, 2010年全市二氧化碳净排放为1.51亿吨(折合碳约0.41亿吨), 人均碳排放约1.43吨碳/年,比世界人均碳排放水平高0.22吨碳 /年。(详见表1 )表1 2010年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基本情况单位:千吨排放源/吸收汇类型子类型二氧化碳总排放屋(千吨/年)155171.22净排放量(千吨/年)1515

12、05.39能源活动化石燃料燃烧136944.55工业生产过程小计18226.67水泥17408.21钢铁818.46林业-3665.84林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生长生物屋 碳吸收-4553.92经济林碳吸收-475.63竹林碳吸收-444.27森林消耗引起的碳排放1807.99(二)基于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方法探索统计指标体系结合目前重庆的实际情况,我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指标可分为两大类别进行设置:为了获取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活动水平数据,按排放源可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林业活动等三个部门,每个部 门对应相应的指标和数据来源单位,具体见表2。表2测算碳排放所需活动水平数据的统计指标及来

13、源排放源指标名称数据来源各能源品种的表观消费虽(包括各燃料的产虽、调入、调出屋以及库存变化量)能源统计部门各能源品种的非能源使用虽国际燃料舱的燃料数据水运及民航部门工业生产活动水泥熟料的产虽专业统计部门钢铁行业中石灰石、白云石、菱镁矿石的年消耗量,各种 类型生铁产屋和钢产屋各种活立木蓄积量林业部门竹林面积年变化量经济林面积年变化量2.排放因子的选取由于各相应类别排放因子的收集难度较大,本文中主要使用 了IPCC清单指南中的缺省值、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 究中的参考数据以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在今后的实践 推广中,如果要更准确的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还需要对这类指 标组织专门的统计调查

14、获取。三、建立并完善碳排放监测指标体系的思考前文中对我市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研 究,但如何监测和评价碳排放水平,构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监测 指标体系,依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经过对各预选指标的反复筛选,本文采用了系统层次架构, 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来构建(详见表3 ),基于 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因素从低碳产 出、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五个方面来综合 评价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表3 基于碳排放的低碳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属性低 碳 经 济 发 展 水 平低碳消 费指标

15、 (A1)能源消费总星(吨标准煤)All定量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A12定虽零碳能源比重( ) A13回收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 A1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 A15主要工业产品单耗A16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 A17低破技 术指标 (A2)低碳创新科技成果数(个)A21新能源产业产值比重( ) A22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使用率( ) A23节能环保材料在新建筑上的使用比重( ) A24低破资 源指标 (A3)森林覆盖率( ) A31城市绿地面积(平方米)A32低破政 策法规 指标 (A4)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A41定性政府对节能减排及低碳技术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 比

16、重() A42环保节能标准执行率(%) A43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程度() A44高碳产品市场限入实施政策A45碳税政策A46碳交易市场金融体制建立A47低破产 出垢标 (A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虽(吨/万元)A51单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虽(能源碳强度)A52人均排放量(吨从)A53(二)评价方法研究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建立模糊综 合评价的多级模型,从而使模糊综合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碳排放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如表3o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關非放的能源美国运筹字家A.L.Saaty于20世纪7()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

17、Analytical Hierar-chy Pnxess ,简称AHP方法), 是一种主性与定重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重化的过程。应用 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责f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 出不同方宰的权重,为最佳方宰的选择提供依据。2构造判断两两比较矩阵。根据现有数据资料、结合专家法 (Delphi)和实践经验,加以平衡后得出。对文中所列的指标重要性进行调查,对同一层次评价项,进行 两两相比,得到以下判断矩阵A= % ,目标层ZA4 如a3 知a2a22。23 a2n么31a32a33 U3n色2an3

18、 ann叫的评价规则是A.L.Saaty提出的九级标度法 把各因素之间 的重要性比较等级分为九等,取值参照表4。表4 Saaty九级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标度含 义1因素i与因秦j相比同样重要3因素i比因秦j稍微重要5因素i比因秦j比较重要7因素止匕因素j十分重要9因素i比因素j绝对重要2、 4、 6、 8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因素i与因素j比较的标度值等于因素j与因素i比较的标度值的倒数3计算权重I ” An 呦 丿-7歌耳切,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4致性检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上的多样性,可能会产生片面判断,为了考察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

19、 I = Amx - n计算一致性指标C.I.” ,通过一致性比例C.R.来判断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表5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丄n12 3 4 5 6 7 8 9R.I.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C.R.=C.I.RI,(其中R.I.可以通过查询表5获得)。当C.R. 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经过测算,可得到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构建模型的模糊一致 矩阵如表6所示。表6 准则层的模糊一致矩阵A1A2A3A4A5Wi1/20.24391Z21/30.12921/4012520.18490.3295从

20、表6中可以看出,低碳消费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政策法规指标、低碳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244、0.129、0.113、0.185、0.330。经过计算,=5.3781,C.I=0.0945,查表后得 R.I=1.12, C.R =0.08440.1 ,满足一致性要1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求。以此方法类推,可以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详见表7。表7 基于碳排放的低碳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属性权重排序低碳消费指 标(A1 )W1-0.2439能源消费总虽(吨标准煤)AllW 11=0.0604W 12=0.0640零碳能源比重

21、( ) A13W 13=0.028713W 14=0.018618W 15=0.013822W 16=0.030512W 17=0.028714低碳技术指 标(A2 )W2 二0.1292W21=0.014621W22=0.024515W23=0.041210节能环保材料在新建筑上的使用比重(% ) A24W24=0.0490低碳资源指 标(A3 )W3=0.1125W31=0.0562W32=O.O5628低碳政策法 规指标(A4 ) W4 二0.1849W41=0.05946政府对节能减排及低碳技术资金投入占 财政支出比重() A42W42=O.O36311环保节能标准执行率() A43W

22、43=O.O22516W44=0.011823W45=0.016220W46=0.020917W47=0.017819低碳产出指标(A5 )W5二0.3295W51=0360单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虽(能源碳强度)A52W52=O079W53=O.O857(三)对低碳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对低碳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作如下评价:1.低碳产出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低碳产出指标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代表了地区低碳排放的总体 水平,其指标的权重设置也最高,达33.0% ,其中单位GDP 氧化碳排放量指标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 指标,在指标权重排名中居首位。2.发展

23、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 的碳排放“脱钩”,即实现经济与碳排放的错位增长。由于煤炭、 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的最大来源,而工业能源消费 比例最大,因此,有效控制工业能源消费量、减少高碳能源的使 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低碳经济意义重大,而低碳消费指标 代表了能源消费模式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程度,权重份额仅 次于低碳产出指标,为24.4%o3.建立和完善相关低碳政策制度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保 障手段。低碳政策法规指标代表了政府部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 力程度,在权重的分配中,占18.5%o建立低碳政策制度不仅要 在国家层面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碳排放监测、统计和 监管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通过一系列财政、税收、交易 等政策手段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4.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直接推动力,低碳技术指标在权 重分配中占12.9%o目前低碳能源技术主要是低碳或零碳能源技 术、温室气体捕捉、埋存技术等领域,很难直接纳入考核评价体 系,因此可以从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以及当地低碳科技成果数 等指标来进行间接衡量。5.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环 境条件。低碳资源指标,主要通过碳汇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