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释】:风柔:指春风和煦。日薄:指日光淡薄。乍著:刚刚穿上。沉水:即沉香。香料名。【赏析】:此词当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写女主人在一个早春白日对故国乡关无限怀念的深情。李清照的怀乡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有很高的价值。应得到我们今人的特别珍重。菩萨蛮 无名氏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词写早春。风柔日薄,熙和天气。人们从严冬中走过,脱去厚重的冬衣,春衫乍试,怎不感到轻松、解脱,产生喜悦的心情?词人用赋的手法,直写出此时心情之好。 下两句忽作转折。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
2、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一定是乡心又被春天拨动,故园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记忆中泛起。值此小楼又东风之时,更觉风景不殊而有山河之异!下片于是发出故乡何处之悲呼。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范仲淹苏幕遮下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只有在醉里梦中,才能片刻摆脱沉重的乡愁。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注释】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旧因以“檀郎”或“檀奴”作为对美男子或所爱慕的男子之
3、称。挼:揉搓。“挪”的异体字。【评解】这首菩萨蛮,生动地描绘了折花美女天真娇痴的神态,讴歌男女间的爱情。写得流丽自然,面又细腻入微。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背窗:身后的窗子。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
4、)。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不假雕饰,意境幽远。菊 花 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
5、,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
6、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元稹的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这首菊花诗写了诗人观赏自家种植的菊花和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作者没有正面描绘菊花的姿态和精神,而是用流畅明白的语言,对
7、菊花独自开放于百花凋谢之后的可贵进行了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该诗的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第一句用一个比喻,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了。诗人当然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又为情感上的传折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然后笔锋一顿,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岗,极大的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了“隔年下种,先时伏着”的效果。【韵译】 缤纷的菊花涌进我的家, 依稀听见陶
8、令笑语喧哗。 一圈竹篱圈起满院秋色, 不觉晚霞飞扬夕阳西下。 并非我偏爱篱边的菊花, 寒风起处万花早已萧杀。题菊花 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举进士不第,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领导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建大齐国,登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战败,不屈自杀。后灭于泰山狼虎谷。诗三首。注释:题解: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犹言:他年我若当上皇帝,定将改天换地。青帝:春
9、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赏析: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
10、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
11、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这里还有一个
12、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江南曲四首(其三) 储光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江南曲为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
13、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乐府旧题,创作了不少明丽、清新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这里的“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江面上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唤,那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的寻求伴侣的青年男女之间,表现出各
14、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许坦露自己的心事,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恰当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所以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动,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便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所以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测不定、留有余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状
15、态。“艺术的天才就是分寸感”,这话倒是颇有深意的。最后,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如果不是从考证的观点出发去判断正误,而是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那虽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亦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宜于一气读下。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16、译文:眼见得我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晓人情的春色却莽莽撞撞地来到了江亭。即刻让花儿开放太过轻率,又教莺鸟歌唱过分地叮咛。疑难点注释: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漫兴”,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不醒:沉醉迷惘。无赖:不懂人情。即:即刻,马上。造次:卤莽,轻率。便:又。赏析点拨: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盖起了草堂,这里景色秀丽,他在这里的生活也比较安定,但是饱尝乱离之苦的他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所以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那么怎样写出这种“客愁”呢?诗人把自己的心绪同春色的撩人结合起来写,在情与景的对立之
17、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春蚕明刘基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注:“蜚”通“飞”。作者简介:刘基(1311年7月1
18、日1375年4月16日)。汉族,字伯温,谥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题目:蚕之形象本为人所称颂,本诗立意与之相反,把春蚕和蜘蛛分别塑造成了什么形象?春蚕是一个没有目标,盲目献身愚者的形象。而蜘蛛则一个不畏人言,敢于诛除险恶的勇者形象。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
19、作者自己的影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
20、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
21、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末联“烦君最相
22、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
23、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骤然加之的杀戮刘球刘球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两篇措词并不激烈的疏文,竟然招致来残酷的杀身之祸。刘球是江西安福人(与稍后于他的万历朝的傅应祯、刘台同乡),字廷振,永乐十九年中的进士。功名到手之后,他没有马上做官,而是回乡读书十年。这其中的原因,正史上没有记载,我也不好随便猜测。在这十年里,跟着他学习的士子很多。他循循善诱,大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后来,他入朝任礼部主事;稍后又迁翰林侍讲。供职翰林的人,大都文学较优。刘球的诗文,我从列朝诗传上看过他两首诗。一首是古意,一首是山居。下面,引用一下。古意慧星并圆月,辉映瑶台树。丽日隐重云,光天遂成暮。室暖兰无香,
24、庭秋桂方蠹。长门及翠羽,寂寞无人赋。落花虚度春,细草偏承露。玉箸空自啼,金莲复谁步。凄然感我怀,零泪知何故。山居水抱孤村远,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文章吗,则见过他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奉训大夫泰和曾公鹤龄行状。现在看,刘球的诗在三杨倡导形成的“台阁体”风行八十多年后,能写得这样清新自然、独抒心怀,也算是手不低了。文章也十分简洁,与他的疏文风格相似。刘球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他在北京做官后,他的从弟刘玭在莆田县当县令,给他送来一匹夏布。刘球毫不客气地退了回去;并且还修书一封,把刘玭训斥了一通。现在看,刘球是太过认真,认真得十分可爱了。自己的兄弟,又不有求于你,给你点礼物,为什么就不
25、能要呢。若换上现在的人们,早就高兴地收下并打电话感谢了。这样的事情,也只能发生在明代。在翰林任着清要之职,业务时间会会同官的朋友,同年的友好,喝喝酒,也许不免要喝喝花酒那是明代的风俗,大家都这样的;写写诗文;刘球的日子过得还是满好的。但是,他身处的时局,却是越来越坏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她是英宗的祖母,仁宗的皇后。宣宗死之前,对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当皇帝的能力有点怀疑,便留下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这七个字,作用很大;对英宗,对一心想夺取司礼监大权的王振,具有很大的震慑作用。有一次,张氏差一点把王振杀了,说他:“你侍候皇帝起居,多不法事,罪不可赦,今天应该赐你死!”太后一言既出,左右女
26、官便拔剑出鞘,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吓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偏偏英宗替他求饶。杨荣、杨士奇、杨溥等大臣也附和英宗,跪在地上。这样,太后只好对王振说:“你以后再想干预朝政,我决不饶你!”王振听了,连忙磕头谢恩。太后一去世,王振的胆子就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竟然把太祖朱元璋立在宫门的上面镌有“内官不得干预朝政”的铁牌扔到一边去了。他在皇城之内,建起一座很大的宅第。在智化寺竖起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眼看着王振越来越厉害的专权,并不见有言官们说一句话。按说,刘球也是可以不说话的,翰林官本身并没有“言责”。但是,刘球就是刘球,他要说话了。这个时候,是正统八年。其实,早在两年前,正统六年的时
27、候,刘球就上过一疏了。内容主要是反对调动甘肃的军队去与麓川思任发作战。他认为北方的蒙古势力才是最大的威胁。而对麓川用兵,却是王振一手促成的。这回,他的上疏内容并没有直接针对王振本人。不外乎,劝皇上在十个事情上注意一下:勤圣学、亲政务、用正士、选礼臣、核吏治、慎刑罚、罢土木、定法守、息兵争、储武备。这次上疏,是刘球响应英宗皇上诏令的表现;其积极性,是十分可嘉的。正统八年五月的一天,老天打了一个响雷,把奉天殿兽吻震坏了。这,把英宗吓坏了,以为自己管理朝政可能有不好的地方。那就下诏,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吧。英宗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学他老祖宗的样子。明代的皇帝,虽然好的不多,但对“上天”、对“神灵”却都笃信
28、异常。每年的正月,都要“大祀天地于南郊”。遇有地震啦、洪水啦、火灾啦、日月食啦等等灾异与天文现象,就要下诏罪己、检讨自己的错误。虽然,他们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应故事、做做样子,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处涉及有神论无神论,还是打住不说的好。刘球的疏文,英宗看到了。他让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一议。议论的结果是,只采用疏文当中提到的应当补充太常寺缺少官员的建议,让修撰董璘前去太常寺任职。本来,事情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大臣们既然认为刘球的其他建议不太可行,那就不可行算了。可是,偏偏这时冒出来一个小人,来到王振面前挑拨是非了。此人叫彭德清,当时任钦天监监正。刘球与彭德清是老乡。但是,刘球从内心里看不起他这个老乡。
29、彭德清趋奉王振,时时处处摆出一副小人得势的样子。在朝的一些官员,见彭德清与王振走得那样近乎,便与彭密切交往。可是,刘球就是不去理会。这样,彭德清便怀恨在心,想伺机整治刘球。这回,他见刘球上疏,便感到机会来到了。于是,他跑到王振面前来了。他先是对王振说了几句奉承话,无非是王公公力主对麓川用兵,现在胜利在望。再就是说朝廷上下无不夸王公公雄才大略,把国家治理得路不拾遗。就在王振被吹捧得晕晕乎乎的时候,彭德清说:“但有一个人对公公不敬呢!王振一听,眼睛立即瞪大,急忙问:“谁?彭德清不慌不忙地从袖筒里掏出一份抄录的刘球奏折,双手展开后,左手拿着,右手先指指着“政由己出,权不下移”、后指指“麓四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低声而口气坚定地说:“这两个地方就是说的公公您啊!王振一听,联想到两年前刘球就上疏反对用兵麓川,顿时恼了,大怒道:“好大胆的刘球,敢捋老虎的胡须!?彭德清在一边站着,眼望着王振,不发一言。但是,他的神情却是有所期待的。“来人,把刘球关进锦衣卫大狱!”王振发话了。把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