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50.12KB ,
资源ID:164127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4127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

1、晚清北京街道管理改革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2017年全国卷,T44隋代法律制度改革隋书隋代,法律制度改革2016年全国卷,T45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年全国卷,T45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清史稿特点类、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16年全国卷,T45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内容类、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年全国卷,T45唐代的币制改革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年全国卷,T45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

2、类清代,养廉银制度【规律分析】1突出“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历史事件三要素背景、过程、意义等考查,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2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3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4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4次)、原因类(6次)、作用类(12次)、特点类(4次)、其他类(4次)。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涉

3、及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等题。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评价(1)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积极方面: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

4、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消极方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2)政治: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迁都洛阳。(3)风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

5、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质量,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2)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6、。(3)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4)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五、明治维新(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

8、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9、(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2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

10、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

11、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

12、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13、,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命题点1纵向考查古代史主题内容相似的改革【典例】1(2019高考全国卷,T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

14、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思想流派”。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始创于商鞅变法时”“改革仿照周礼”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第二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对象”“各自作用”。根据“奖励

15、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归纳出对象。“二十等爵”制的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五等爵”制的作用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命题点2以“史鉴功能”为宗旨,隐性考查社会热点及改革领导者的作用2(2019高考全国卷,T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

16、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第一小问答案来

17、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作用”“原因”。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的作用。根据材料“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的分析,前期:根据所学知识从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等方面分析。后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第二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

18、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命题点3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变革的顶层设计角度考查改革的原因、特点3(2019高考全国卷,T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

19、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第一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原因”。根据材料“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2)根

20、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第二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特点”。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

21、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据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

22、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2)评价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入手。(1)调整: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2)积极性: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局限性:改革力度相对有限。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

23、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自阿保机(872926年)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来中国(原)之英主”,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下诏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

24、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使用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摘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作用。(1)据材料“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吸收中原统治方式;据材料“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得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据材料“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扬弃契丹民族旧有传统;据材料“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健

25、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得出重视政治与法制建设;据材料“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得出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措施全面、深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据材料“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持续时间久,效果明显,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得到较广泛支持。(2)据材料“增强了辽朝的国力”得出增强了辽朝的国力;据材料“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为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辽朝的文化进步与思想繁荣;据材料“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据材料“圣宗与太后参考

26、宋朝制度”“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速了契丹民族封建化进程。(1)特点:注重吸收中原统治方式;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扬弃契丹民族旧有传统;重视政治与法制建设;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改革措施全面、深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改革持续时间久,效果明显;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得到较广泛支持。(2)作用: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促进了辽朝的文化进步与思想繁荣;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加速了契丹民族封建化进程。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

27、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如旧律中“子孙违犯教令”是重罪,改革后的新律则认为子孙违犯教令属家庭教育的范围。从1903年到1906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1906年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在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律师制度。1908年完成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1911年编纂完毕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1911年11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因辛亥革命造

28、成的时局动乱,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摘编自蔡黎明清末修律的再认识(1)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律改革的历史影响。(1)通过材料“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得出被动进行;通过材料“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得出受西方影响;通过材料“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得出儒家伦理与法律相分离;通过材料“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律师制度”“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得出兼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法治特征;通过材料“从1903年到1906年”“1911年11月”“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得出形成新的法律体系。(2)在回答“历史影响”类题目时,要考虑是否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积极方面和不足之处。(1)被动进行;受西方影响;区分礼法(儒家伦理与法律相分离);兼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法制特征;形成新的法律体系(新的法律部门或法律专门化、分工明确也可)。(2)影响:积极方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或改变了原有法律落后局面、突破了原有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