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绵”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可以通过“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辨识在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中关键性的区域、位置和空间,它们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海绵城市”旨在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水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水这一特殊的环境
2、因子。由于水是流动和循环的特点,因此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并不在于水体本身,它与流域内其他土地利用等景观要素相联系,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广泛的。所以,从水问题出发,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海绵城市”,最终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包括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文化遗产网络和游憩网络构建等,也包括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
3、技术路线。图片凑合看吧。这个是概念部分。其实我觉得还是很抽象的。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这个“海绵城市”是城市的水方面建设的,为了生态平衡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也就是让城市更加贴近自然生态系统,不像传统的城市,自然为人类服务,在这个系统里面,提倡的是自然和城市能够相互服务,甚至是城市为自然服务。既然明白了“是什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做”。2、“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法该部分部分搬运,而且我这里就是一个项目,有很多项目特定的地方,我会尝试用写一些大体的通用的东西。说的不好还请包涵。对于自然来说,这个系统很庞大,一个城市很难面面俱到。而如另外两个回答所说,这个“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水的储存和利用,尤其特
4、制雨水。其实这部分看起来就简单了。一般就是三个方面,排水,防洪,节水。排水方面,必须实施完全的雨污分流。防洪方面,除了初期的表面径流的收集需要处理,后期的降水应就近排入自然水体,特别是淹水点尤其需要注意。但是自然水体的承受能力依然是有限的,这个时候需要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率来让城市自己储存一部分降水。于是这样就对城市建设时候的绿地面积,路面材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节水方面,在旱季不至于出现河道干涸,居民停水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在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目标,要结合坝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根据不同性质的用地确定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城市建设
5、中土地大面积硬化;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尽量利用自然径流通道,并采用雨水花园、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雨水径流;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重点建设区域,对其提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此外,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以及城市道路建设都有相应的要求。对绿地的要求如下:【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及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该合理的选取和预留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为场地及周边的雨水径流提供蓄滞空间,并起到净化、下渗等功效。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各类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合理选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类型与规模,注重同周边的绿地、水体间的衔
6、接,并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在有条件的绿地公园可以布局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对较大降雨进行调蓄排放。对道路的要求如下:【结合非机动车、公交车与小轿车的路权划分,对原有的绿化隔离带及新建隔离带进行下凹式改造,并与原有雨水管网形成衔接,成为收集、传输雨水的生态通道。同时,由于城市道路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有条件的路段,应设置植被过滤带,并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渗井、雨水湿地或调节池。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应该通过协调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布局与竖向安排,确保城市道路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得以实现。以下是我参与的项目里面几项具体要求:(1)渗:通过建设绿色
7、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工程;从而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的产生,达到回补地下水的目标。(2)滞: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达到雨水调节的作用。(3)蓄:通过保护、恢复和改造坝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从而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与净化雨水的目标。(4)净: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内主要河道进行滨河人工湿地改造,通过对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的改造,构建沿岸生态缓坡,从而达到雨水
8、净化的目标;同时在坝区内构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工程,完成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利用的目标。(5)用:在坝区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与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同时更新改造老城内部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6)排:对坝区尤其是老城区内主要河道进行清淤建设,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同时对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并加快老旧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完成雨污分流与雨水收集利用目标;同时对坝区内易涝的低洼积水点依托海绵技术标准进行建设,从而达到高效的雨水收集利用目标。(7)防洪:依托坝区河流众多
9、,湖泊、水库及泉群星罗棋布的特色地貌,因地制宜,建设会呼吸的河流生态防洪廊道,构建湿地等自然生态的蓄滞洪水设施,让自然做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8)水源地建设与保护:针对坝区近年来干旱少雨,雪线上升与地下水位下降等现状,在坝区北部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9)水源涵养工程:通过构建坝区水源涵养林与湿地,加强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途径,达到有效调节径流,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3 、结语“海绵城市”不仅仅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把水源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再放出使用,这个概念的确是符合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符合“环境友好社会”这些官方理念的。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工程要做,还
10、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财力要够,而且还要国家坚定不移的推行这个理念,按着这个理念建设城市才行。推行理念其实比较简单,但是财力的确是很大的问题。我参与的这个规划,近期远期总投资差不多20亿,还仅仅是防涝这一个单项的。而且是一个人口较少而且城市面积不大的城市。而且建设时间很长,差不多15年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我觉得这个理念虽然好,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十分感谢已经关注我的回答的各位,写的不好,毕竟入行时间不长而且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项目。很多地方不完善和有错误,还请多多包涵。谢谢!【刘文龙的回答(10票)】: 解读“海绵城市”的水文效应 “海绵城市”中的水体,称为海绵体。人民日报 (链接
11、高能预警)前言:去年我国住建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今天笔者试图从城市水文学的角度,解读一下海绵城市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为了辅助理解,本文会从自然情况下的水文过程出发,探讨城市建设对水文过程的负面影响,最后探讨相应治理措施的机理。考虑到不同读者的知识背景和教育水平,笔者将读者预设为初中文化水平,即初中生基本能够看懂本文。文中可能会有一些示意图,比喻等写作手法,请专业人士们轻拍1. 自然植被情况下的水量平衡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某地城乡结合部有一块正方形林地,林地旁边
12、有条小河经过。林地中生长不同种类的植物,包括草类、灌木和乔木等等;林地的表面也不是平坦的,存在一定的低洼地。当林地发生降雨时,一部分降雨会从地面流到河里。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那部分从地面流到河里的水量。我们可以将降雨中的雨滴假想成空降兵,这些空降兵的战斗目标是最快时间内行军到林地中的河流里。假设一大群空降兵在林地上空均匀的空降,每个地方空降的士兵数量相同;实施伞降之后,那些空降兵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呢?开一下脑洞:战死沙场:由于种种原因,空降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减员,包括被敌军杀死、被杀俘等战斗减员,以及降落伞故障死亡、挂在树上等非战斗减员。战败被俘:一部分空降兵会在地面遭遇敌方士兵,如果空降兵的数
13、量大于敌兵,空降兵会战胜脱困;如果空降兵数量小于敌兵,空降兵将会不幸战败被俘。落入陷阱:林地地面上有一些深坑之类的陷阱,一些空降兵落地后直接被陷阱困住直到战斗结束。落入陷阱与战败被俘的区别是,落入陷阱后还有可能逃脱,而被俘后逃脱概率较小。胜利逃亡:如果空降兵数量足够多,总有一部分空降兵顺利降落地表,沿着地表行进至河流中。在本文中,这部分“胜利逃亡”的空降兵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Fig.1 自然植被覆盖情况下空降兵分布示意图 (Modified from Growth and Water Resources EPA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空降了100个空降兵,有多少能够胜利逃亡到指定地点呢?根据U
14、.S. EPA(美国环保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自然状况下只有10个空降兵可以通过地表到达指定地点,剩下的空降兵都损耗在空降后的行军过程中。图2 自然植被覆盖情况下空降兵分布数量 (Modified from Growth and Water Resources EPA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多少空降兵可以到达指定地点,同时也关心空降兵们的到达时间。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关注“数量”,也关注“时间”。首先,由于林地各处的情况不同,空降兵的行军速度不同;其次,每个空降兵距离集合地点的距离也不同,如果空降兵们同时出发,我们在集合点观察,每小时有多少空降兵到达集结点呢?由于产汇流计算过程非常复杂,笔
15、者在这里直接用实际数据来讲解。图3是一个实际情况中的雨水径流过程图。根据我们的假设,如果飞机投放三次空降兵之后,空降兵们开始从不同地点以不同速度向制定目标前进,每小时到达指定地点的空降兵数量先升后降,存在一个极大值,称之为洪峰(Peak)。由于本文考虑的是城市防洪排涝,我们重点关注空降兵到达数量的最大值以及这个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就是图3中的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图3 自然状况下的降雨径流过程线 (Modified from Hydrology & Hydraulics )到现在为止,笔者已经介绍了自然状况下水文过程的几大要点,包括:水量平衡地表径流量雨水径流过程线本文的第二部分会主要分析这片林
16、地城市化之后对水文过程的负面影响,然后第三部分会分析如何解决这些负面影响。这三部分完成后,笔者期望读者们能够从机理上理解海绵城市的着眼点以及实现方法。To be continued.-版权声明-1. 笔者对所有的回答和专栏均拥有所有版权,引用内容除外。2. 笔者允许从此网站的“分享”链接分享至微博或者朋友圈等个人分享行为。3. 除知乎及相关产品外,笔者不允许,除个人分享外,任何转载或者分享,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和微信的营销账号、各种非营利组织、各种大学的微信和微博的官方账号等组织转载和分享。4. 如果某组织未经许可分享笔者的内容,那么该组织也默认接受了“千字千元”的计酬标准,其中原创图片折算成百字
17、。无论是营利或者非营利组织,均需支付稿费。5. 任何转载均不得删除此版权声明。【猴子的回答(5票)】:1.“海绵城市”是个政治概念确切点说,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而被提出、被定义、被细化、被炒得炙手可热的。从大大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到2014年最后一天财政部发通知专项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再到2015年上百个城市一把手亲自上阵督战海绵城市评选,到最后4月初财政部公布了将获得“大额中央补贴”的16
18、个试点城市不到一年半时间,新鲜出炉的概念要开始建设啦2.这个政治概念是“目标”而不是途径“海绵城市在城市排水防涝建设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呃要是建成了海绵城市,雨洪、干旱、水污染这些都不是事儿,百年不遇的大雨也不会涝,百年不遇的大旱也不用怕就现阶段来说,海绵城市是个愿景,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手段。不信,看看官方的概念咋说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第4页。3.这个“目标”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目标明确了,大家都说好,但是咋落实?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9、中参考了老外的几套体系: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等等等等。LID强调对源头的控制雨落到地上直接下渗/存储了,城市管网没压力;GSI强调用绿地实现以前大水泥管子的功能雨多了在绿地构成的网络里传输/排放,不会再重演雨水管满了往外溢水的杯具这些体系在国外挺具体,貌似挺完善,并且据说在改善国外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国内和国外的自然条件老不一样了不用说国内和国外,就是国内的不同城市之间,气候、土壤、地形等等因素也差的太多,希望用一本80多页的技术指南指导全国650多个城市解决水问题,当然不现实(貌似老美的技术指南是各个州针对自己条件搞得)。目标明确了,方法不完善
20、所以才要搞试点嘛!16个城市拿中央的钱、自己的地儿做实验,就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期待4.尽管海绵城市是个政治概念、只是个目标、体系不完善,但绝对是个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这是城市发展的“对的”方向:咱们的城市建设,从只重地上不重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到向往国外巨大的灰色基础设施系统(巴黎的下水道、德国的雨水管),再到用绿色代替灰色的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至少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从现在看,这是城市建设的正道。对相关行业会带来整体的提升:公园不再只要画的好看就OK,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态功能;给排水不再是埋埋水泥管,需要更美更绿的解决方法大大都提要求了,我们
21、这些臭画图的、臭干活的肯定要跟上!为学术研究提供实打实的数据资料:16个试点城市,花大钱建海绵,搞学术的一定要跟上啊!收集数据研究数据发SCI,经验教训好好总结,提出适应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绝对比在实验室里模拟有价值!我等臭画图的还等着你们专家学者的结论支撑做设计呢!好像有点跑题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各种途径听到、看到的专业人士的观点,说的不对欢迎指正。【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海绵城市意味总径流量减少,洪峰减少和错锋,水质变好,雨洪资源保留,环境品质提升,土地价值提升。海绵城市的关键点在于雨水就地下渗,主要体现在城市设计尺度。由于城市建设中硬质铺装的增加,雨水无法下渗,市政管网无法
22、消纳雨水,从而产生内涝。而低影响开发源头分散控制,雨水在各个雨水花园等就地过滤下渗,减小市政管网压力。因此能应对城市排水内涝问题。比如说,城市应用低影响开发前,蒸发量百分之30,径流百分之55,地下浅层水百分之10,地下深层水百分之5;应用低影响开发后,可能蒸发量达百分之40,径流百分之10,地下浅层百分之25,地下深层水百分之25。以上数据不准确,但可大约反应配比,径流量削减,地下水增加。以上回答并不详尽,只是拣重点说。【LeoNigel的回答(3票)】:扯个题。中国的海绵城市概念(或者建设意见)总给一种操之过急的感觉。连市政管网、点源水污染、雨污分流这些问题都解决不好,现在说什么吸水放水意
23、义不大。这个问题呀,想来就是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真正用到景观设计师无非是解决技术问题,甚至于有的人连技术问题都解决不了就知道瞎逼逼【阿尔泰的回答(4票)】:海绵城市,源自“低影响开发系统LID”这个概念,目的是使城市开发前后地表降水产生的径流不受大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将城市对雨水的承受能力还原到自然情况,是解决当下城市遇雨即涝的一个方案。主要手段是提高绿化率,路面采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屋顶花园等等措施。说实话这个规划要做到十分精确(控制率达到80)是非常困难的,一是需要的资料太多,从水文,城建,气象,到交通,错综复杂,还要结合城市已有规划,涉及面太广。二是实现手段最重要的是提高绿化率,地产商
24、未必乐意啊。【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说通俗易懂点,就是刚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利用城市的天然湖泊、地下水等等条件,下暴雨的时候像海绵一样把水收集起来(不淹水),然后等不下雨的时候再慢慢把这些积蓄的水排掉。就像海绵的功能一样使城市具有“暂时存水”的功能。在江苏这次申报了5个城市,最后定了镇江。这是一种城市角度的大型全局规划。【吴涯的回答(0票)】:楼上有人说的很对,官网建设,雨污分流等问题没有做好前,谈到这些海绵城市意义不大。利益相关,本人作为小兵起草了这个相关文件,在某个可能在未来是全中国这个方面能做得最好的城市完成了细则。但是,无法实施,一来要钱要政策,二来基础太差,搞出来效果肯定也不好。【ShawnZhang的回答(0票)】:字面理解就是遇到大雨时,城市像个海绵一样吸收雨水,防止形成地面的洪水。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点击附件下载原文地址:知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