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0.46KB ,
资源ID:163966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3966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

2、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

3、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

4、)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

5、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

6、,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

7、,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

8、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9、?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

10、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

11、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12、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