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掌握本课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过程与方法】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知己”的涵义,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2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学生:搜集伯牙、锺子期和戴嵩的相关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了解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3
2、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通过了解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2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听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很自然地就想起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伯牙鼓琴,一同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令人艳羡的情谊吧!(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不认识的字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同学老师。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不理解的生字。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
3、查自学情况:指名认读,相机正音。(3)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哉:“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巍:上下结构,“禾”末笔变捺为点。曝:右下部不要写成“水”。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用心思考。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1)结合课文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
5、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1)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2)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子期,弹高山流水。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2品味相遇知音之“喜”。(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3)想象拓展
6、,说话训练。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知音)。“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
7、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声还有谁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出示补充资料。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
8、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五、朗读悟
9、情,背诵积累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伯牙鼓琴第二课时1能借助注音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通文意。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3读通课文,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读通课文,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2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撼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大家猜想一下,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二、多样
10、读文,初步感知1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通读两遍。(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3老师范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4学生熟读课文。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
11、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2)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话,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1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出现了哪
12、几个人物?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并尝试表演。 (2)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3)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写一写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2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牛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牧童的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大胆质疑。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
13、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士笑而然之。”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2)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3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有务实精神,不可凭空乱想。4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1)请学生读一读课后注释。(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3)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
14、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晾晒他的书画宝贝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书戴嵩画牛拊掌大笑 尤所爱牧童斗牛图处士谬矣(掉尾而斗) 然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让学生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但这次我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22月光曲月光曲是一篇
15、意境优美的散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伯牙鼓琴一文,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分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因此教学本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16、,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三次对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他“又弹一曲”的原因。再结合课后第二题,聚焦第9自然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意境,并简单描述“看到”的景象,感受乐曲的美妙,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背诵积累。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3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2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17、和关爱。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图片和相关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2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曲。(播放月光曲片段)你们知道关于这首曲子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月
18、光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
19、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3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1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
20、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3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2深情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妙处。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贝多芬是一个_的人。月光曲是一首_的曲子。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
21、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有哪位同学回答一下?3自读、提问、解疑。(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
22、来学习。(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奏给穷鞋匠兄妹俩听?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穷鞋匠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这样简陋的茅屋里边,竟然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肯定没有钱买音乐会的入场券,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满足他们小小的愿望。问题二: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23、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点拨:“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懂音乐的人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7自然段的对话。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4、。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教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