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第后作)科举落第:写苦闷,写惆怅,叹悲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杜荀鹤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自叙)钱起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长安落第)3宦游四方这一阶段具体体现为:思故乡,叹行役,求功名,伤怀抱,表高洁,厌战争,等等。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崔浩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4遭遇贬谪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悲际遇,叹穷愁,悟人生,思知
2、音,倦官场,慕田园,等等。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渡湘江)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刘长卿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5归隐山林厌官场,弃功名,赏花草,游山水。陆游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思蜀)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孟郊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感怀)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梅花引)此外,
3、特殊情况下,还有亡国之叹(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闺阁之愁(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二、知言读懂诗家语1要有文言意识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词,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而是指“布匹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再有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
4、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例词例句意义空“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徒然、白白地“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空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空旷、孤寂、荒凉,突出其荒芜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
5、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2要懂“诗家语”鉴赏古典诗歌,要了解诗句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即所谓的“诗家语”。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句式解释倒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句应为“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原句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句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种时空倒
6、置的叙事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3要懂特殊修辞在古代诗歌中,除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外,还有互文、移情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是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的“移情”手法。三、知体了解诗歌的章法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和律诗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了解这个规律,在鉴赏古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1“起”
7、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2“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以杜甫登高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
8、,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3“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
9、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4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
10、结。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自主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 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解析:这是一首贬官诗,抓住“琴直”“棋方”的特点,联系诗人的品格和“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的感慨,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怀。答案:作者写
11、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竟“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讽刺的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宿 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尾联勾勒了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
12、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先做真题写写你的感悟学生用书P72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阮郎归 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
13、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
14、,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
15、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通过上一个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回想江南好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郭诗的意思是: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
16、、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3(2013鹊桥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
17、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以及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的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
18、你皇帝的恩赐!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歌的首句告诉读者江头生长着几树梅花,之后再没有正面描写梅花。而是通过“前时雪压”的恶劣环境来渲染烘托梅花“昨夜月明依旧开”的品质。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本题考查作者
19、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的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5(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
20、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
21、”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6(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
22、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游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3、?由上题可知,情于景中自然流露。写的是荒草、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要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7(2010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雨雪曲 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
24、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的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见到、听到“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时的思乡之情。1五年来,新课标卷诗歌鉴赏试题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你有做错的题目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感悟:1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倾向性:近年新课标全国卷选材比较倾向于宋代的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怀的宋诗和宋词。在命题上,比较注重对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鉴赏题的分值都为11分,分两题,试题的设置都采用了两道小题的提问方式。诗歌鉴赏题的设置紧紧围绕着“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展开,无论命题者如何改变提问的方式,考查的知识点还是没有改变的。2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