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59.88KB ,
资源ID:163790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3790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地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P32)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是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也可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P33)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

2、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P39)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这些表成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shng增长表现。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

3、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P40)第二章 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与玄武质壳层组成。(P44)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个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

4、化合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P45) 气体升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及固体再结晶作用是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四种主要方式。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P47)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凝深成侵入岩;在浅层冷凝浅成侵入岩岩浆喷出地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

5、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P50)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表现出来的成层性。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于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P51)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

6、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P52)温度、压力与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沉积建造:是彼此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类型有地槽、地台、过渡型建造。(P55)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质运动的形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构造。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层次岩石受地应力的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

7、裂构造。(P56)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则叫褶曲。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本形态只有背斜(上凸)和向斜(下凹)两种。(P58)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面之下的为下盘,两盘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

8、为水平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而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称为正断层。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P60)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P67)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

9、。震源浅烈度小。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

10、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火山地震都是快速构造运动。(P70)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裂隙式喷发;中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从震源发

11、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沿地面传播的称面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横波,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性最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称为里氏级。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烈度的大小与震源、震中、震级、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等综合特征有关。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称环太平洋震环。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源地震以及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里。它与环太平洋火山带密切相关,但“火环”与“震环”并不重合,地震

12、多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海沟中,火山则多分布于靠陆一侧的岛弧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致沿地中海经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系,至印度尼西亚和环太平洋带相接。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宽。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释放的能量很小,均为浅源地震。因板块厚度小、形成年代新、热流值高,故多为小震,较大的地震分布于转换断层处。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性较强,均为浅源地震。(P71)我国地震带分布:台湾恰处于环太平洋带上,为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东部其他地区的地震主要发生于河北平原,汾渭地堑,郯城-庐江大断裂(北起沈阳、营口,南经渤海至山东郯城、安徽庐江,直达湖北黄梅)等地。我国西部属地中海-喜马

13、拉雅地震带,地震活动性较东部强烈,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周、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祁连山地以及银川昆明构造线一带。深源地震仅见于黑龙江、吉林一带;中源地震只有台湾东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和新疆西南部;其余地方均为浅源地震。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P72)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

14、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P73)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称为大气。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是指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气溶胶粒子。半径102108 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P82)大气中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P84)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

15、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国际单位制用帕斯卡(Pa),气象学采用百帕(hPa)为单位。1hPa=0.01Ncm2。(P86)气象学把温度为0oC、纬度为45o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hPa。近地面气压大约每上升10m减少1 hPa,随着高度升高,由于空气质点密度减小,递减率也随之减小。(P87)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11km。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P88)平流层:从

16、对流层到55km左右的大气层,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由等温分布变为逆温分布。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中间层:从平流层到85km高度的气层,也叫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也叫D层。(P89)暖层: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的气层称为暖层或电离层。该层空气密度很小,700余km厚的气层只占大气总质量的0.5。120km高空空气密度已小到声波难以传播的程度。暖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顶部气温可达1000,该层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程度相对较强的是高度1

17、00120km的E层和200400km的F层,从80km到暖层顶以上的10001200km范围内,常出现极光。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其上界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但无明显边界。该层空气极其稀薄,大气质点碰撞频率很小,温度也随高度升高。由于温度高,空气稀薄且远离地面,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逃逸到宇宙空间。(P90)地球及大气的热状况是大气变化的基本因素。辐射交换是决定热状况的能量交换方式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与宇宙空间交换能量的唯一方式。(P91)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其大小

18、与离开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减小。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因为赤道附近多云,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20oN附近。(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P92)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本身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给大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既是大气逆辐射,他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

19、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度。这种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花房效应)。(P94)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大气主要是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又取决于地表面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能。(96)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叫气温日较差。(97)水平温度梯度:在等温线图上垂直等温线方向的单位距

20、离内温度的变化值,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愈大;反之愈小。封闭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寒冷中心。(98)全球气温水平分布有下述特点: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均高于24oC,称为热赤道,平均位于5o10oN。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辐射逆温: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101)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

21、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压力是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e),也用百帕表示。在气象观测中,由干湿球温度差经过换算而求得。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102)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单位容积所含的水汽质量以g/cm3表示,为。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22、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f)用百分数表示。 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103)雾: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依据成因不同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和锋面雾。雾对植物的生长有益,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植物蒸腾。(107)霾:当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时,也能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云: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积状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出现时常呈孤立分散状态,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体积膨胀绝热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层状云是均匀幕状云层,通常具有较大范围,覆盖数千甚至上万千米的地区。是由空气斜升运动形成的(锋面上暖湿空气沿冷空气的斜坡滑升或暖

23、湿空气沿地形界面缓慢滑升)。波状云是表面呈波状或鱼鳞壮的云层,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和层云。通常是因空气密度不同运动速度不等的两个气层界面上产生波动而形成的。(108)全球可大致划分以下几个云量带:(1)赤道多云带: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气温高,对流旺盛,水汽来源充沛,平均云量约为6;(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干燥,是两个相对明净带。平均云量4 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3)中高纬多云带:气团、锋面活动频繁,高纬地带还由于气温低,是全球高云量带。平均6.57。(110)降水:是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是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大的结果。从雨滴到形成降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

24、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致完全被蒸发。根据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对流雨(暖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故由称热雷雨,赤道带全年对流雨为主),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迎风坡常为多雨中心),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又叫气旋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台风雨(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旋涡,台风中有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110)降水量:指降

25、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聚集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113)降水变率:即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量的变化程度,Cv=距平数/平均数100%,其中,平均数为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距平数为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该值大小反映降水的稳定性或可靠性。(114)湿润系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E,说明水分入不敷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状况。(116)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26、。以垂直运动为主的空气运动称为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但与广阔区域持续数日乃至数月的水平运动相比,垂直运动一般不显著(117)。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趋势,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它是形成风和决定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的力);(117)惯性离心力(旋转的参照系中静止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远离旋转轴的力的作用)(118)和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都会产生阻碍气流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119)。地转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空

27、气作等速和直线水平运动。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所受惯性离心力为零,梯度风既变成地转风。(120)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用VT表示。(121)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125)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型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信风带,西

28、风带(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带(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126)信风: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气压梯度,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

29、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126)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得风系,称为季风,它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129)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