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6 ,大小:236.75KB ,
资源ID:163705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3705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杭州市生态文的明建设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杭州市生态文的明建设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1、第四章 夯实生态文明的环境支撑体系,建设生命活力之城 29第一节 创新流域生态管理,改善水域环境质量 29第二节 强化复合生态调控,防治区域大气污染 33第三节 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 36第四节 治理声环境,推进噪声污染防治 38第五节 开发“城市矿产”,综合利用固废资源 40第五章 优化生态文明的人居建设体系,建设生活品质之城 42第一节 城乡互动,绿化区域生态景观 42第二节 区域一体,打造生态交通网络 45第三节 有机更新,建设生态宜居都市 47第四节 连片整治,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50第六章 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彰显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之城 52第一节 传承与创新,繁荣生态

2、文化 52第二节 宣传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55第三节 倡导与实施,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56第七章 创新生态文明的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统筹之城 59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五大”统筹 59第二节 创新环境管理,保障生态安全 62第三节 明确企业责任,实施生态管理 64第四节 完善社会监督,激励社会参与 66第八章 生态文明规划实施方略 68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68第二节 创新政策制度,完善法制建设 69第三节 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70第四节 建立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执行 71第五节 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1附件1: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及项目一

3、览表 74附件2: 名词解释 79附件3: 指标说明 81 附件: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86附件: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89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为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杭州市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工作。1999年临安市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2001年杭州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2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同年编制完成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标志杭州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2004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4、通过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等一批制度文件。基本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杭州市五个县(市)和市本级都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标志着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各项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第一节 优势条件第1条 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

5、,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普惠性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雄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942.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098.66亿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2009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生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全面实施“770”循环经济工程,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7:47.8:48.5,初步形成了“三二一

6、”的产业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经认定为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04家,占全省的60.4%。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2006-2009年期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6864元和11822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位,列长三角城市第4位。“一名城四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是“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首个所辖县(市)全部创建成为“

7、国家卫生城市”的省会城市。第2条 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生态市建设成效显著。新世纪以来,杭州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多个层面,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临安市和桐庐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市)考核验收,淳安县、桐庐县、西湖区和余杭区获浙江省级生态县称号。开展生态市建设以来,累计实施“1250”生态建设细胞工程4050个,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乡镇(街道)46个、95个和142个;建成2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点、1个联合国“全球500佳村”、2个国家级生态村、60个市级生态村;深入开展“多绿”创建工程,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

8、绿色学校7所、140所和251所,绿色社区5个、132个和182个,绿色家庭3家、152家和191家,国家级环保科普基地1个,省级绿色医院18家、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9个,市级绿色工地695个、绿色医院72个、环境教育基地24个。城乡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网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日臻完善。主城区及各区(县、市)均已建成县级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建成5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28个,处理能力达273.6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农村生活

9、垃圾收集率达80。全市已建成2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节能减排取得成效。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70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18.1%;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79和12.45。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8,钱塘江、苕溪和运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81.8%、100%和20%,西湖和千岛湖水质总体保持和类;城区内河水质已得到不

10、同程度改善。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建立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生态市建设组织机构,构建较好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浓厚的生态市建设氛围。建立了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资金等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生态市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约35亿元。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第3条 机遇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生态安全恶化、区域生态服务退化和人群生态健康胁迫三大生态风险。以绿色产业、新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生态经济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

11、整、改善民生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杭州都市经济圈初步形成,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杭州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跨越,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历史性革命,为杭州市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4条 挑战生态环境面临重大压力。杭州市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已极为有限,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经济总量的扩张性矛盾比国内其他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2009年城区灰霾天气数

12、仍然高达160天,大部分地区处在重酸雨区,城区降尘高达6.94吨/平方公里月,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钱塘江和东苕溪两大流域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还不高,城市大部分河道水质仍劣于类。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大量搬迁企业留下的污染场地亟待整治修复,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城区噪声、餐饮油烟废气扰民一直是市民环保投诉的热点问题。产业体系亟待优化升级。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结构调整滞后与减排刚性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缓,高耗能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仍在提高,造纸、化工、印染、电镀等污染行业占财政收

13、入的25.7%,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污量分别占总量的91.5%和68.3%,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升反降,服务业占GDP比重仍然偏低。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作为生态文明最高层次的生态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生态文化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还较为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部分群众还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不透,实践经验

14、总结提升不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法制不够健全,立法未能完全适用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不明显,仍然以行政干预办法代替经济和法律手段。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健全,市场价格机制表现不出应有的作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党政领导和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5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15、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全面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不断繁荣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把杭州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第6条 基本原则制度创新,典型示范。强化技术创新、观念更新和体制革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运行体系、环境支撑体系、人居建设体系、文化彰显体系和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实现多层

16、面多领域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社会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及内生与外延统筹,实施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民生保障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协同共生、城乡共兴和社会均衡发展。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坚持产业间结构调整和产业内结构升级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着力形成低能耗、低物耗、高附加值和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包容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

17、,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注重当前,放眼长远。既立足当前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又着眼于长远科学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切实解决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指导中远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组织引导协调推动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公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到“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做,时时有行动、处处有生机”。第7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空间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含上城、下城

18、、西湖、江干、拱墅、滨江、萧山、余杭八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五县(市),面积16596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2010-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第8条 规划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十年努力,把杭州建成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传承与创新引领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和国际生态城市最佳实践区。最终将杭州打造成以人为本幸福安康的“生活品质之城”、低碳高效循环再生的“生产创新之城”、青山碧水刚柔并济的“生命活力之城”、城乡融合互促共生的“生态统筹之城”、道德高尚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之城”。分阶段建设目标:第一阶段全面建设期(2010-2015年)至2015

19、年,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循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科技贡献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交界断面水质按照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规定,考核达到良好,城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30天。生态忧患意识普遍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杭州特色的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基本形成生态优先的决策方式、资源能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二阶段深化拓展期(2016-2020年)进一步巩固

20、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杭州,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第9条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重点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改善水平、生态人居建设水平、生态文化繁荣水平和体制机制创新水平。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由五大类10项32个指标构成(见表1),以衡量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科技进步、社会参与、生态经济、低碳生活、人口素质、环境健康、宜居城市、社会和谐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程度。第10条 规划框架本规划旨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和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

21、态文明的运行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生态文明的支撑体系,美化生态人居、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的彰显体系以及包括典型示范、文明抓手、重点工程和组织管理的规划实施方略。表1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一级二级指标描述单位2009年2015年2020年生态经济生态效率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46.354602单位GDP能耗t/万元0.70.590.483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2.031.51.0科技进步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例2.634循环经济5 规模以上企业中生态企业所占的比重1215256 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40707生活垃圾资源化率4

22、7.4858 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14.521生态环境环境健康9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天32733010 水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68759011 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810012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dB54.555513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比例31.2714 生态用地比例8015 森林覆盖率64656616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kg/万元1.841.100.753.212.01.40.310.200.141.03生态人居文明宜居1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米/人15.48161818 公众对居住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低碳生活19 新建建筑中绿色

23、建筑比例20 绿色出行比例552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率20生态文化社会和谐22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比0.92123 国家级生态区(县、市)比例3824 国家级生态乡镇比例3025 市级以上“绿色社区”比例20.85355026 区(县、市)级以上生态村比例45认知文明27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43机制体制科学执政28 规划环评执行率29 生态环保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51030 环境信访满意率98社会参与31 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环保公益性活动的比例32 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和环保组织人数占总人口比例8第三章 优化生态文明的经济运行体系,建设生产创新之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命脉。它

24、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抓手,积极推进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型的物态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繁荣型的生态经济方向转变,促进生产方式由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链式经济向网络经济、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减员增效向增员增效转型。至2015年,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生产普遍实行,生态经济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基本形成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30。第一节 科技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11条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25、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3+1”现代产业体系。至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左右,其中,市区达到60%左右,主城区达到80%左右,形成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先进地位。第12条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推进经济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型,加快建设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

26、。充分发挥杭州文化、艺术、环境和人才的优势,全面推进有杭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创意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努力打造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充分发挥杭州旅游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大力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1”为重点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旅游消费营销手段,全面提升杭州旅游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推进“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抓住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发挥杭州民间资本充裕,金融环境良好的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大力发展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提升杭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实力,集聚各类中小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总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和外包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水平,扩大金融辐射功能,把杭州打造成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动画基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