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68KB ,
资源ID:163572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3572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训诂学考试资料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训诂学考试资料Word下载.docx

1、 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人氏。 师事章太炎、刘师培,培养出范文澜、杨伯峻、龙榆生、陆宗达、殷孟伦、程千帆、潘重规、徐复等著名学者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黄侃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杨树达: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著有高等国文法、词诠、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等书。除语言文字学外,杨树达对汉书用

2、力极勤,成汉书窥管。训诂学家: 王念孙:(1744 -1832),清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生而清羸li,故自号石臞q。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 撰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校正文字,阐明古义,多所创见。 王引之(1766-1834)清训诂学家。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第三讲1、训诂的作用。1)指导古文学习正确判断古词含义,避免以今律古。合理利用注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指导古文献整理训诂与辨伪、辑佚。训诂与翻译。训诂与注释。训诂与校勘。训诂与标点 2、校勘的方法有哪几种?谁在什么著作中提出

3、的?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勘的方法分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以古本和善本作为校勘的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本校法: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他校法: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理校法: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B 古书的注解部分第四讲古注的发展1、古注的发展阶段:萌芽(先秦)兴盛(两汉)(西汉)毛亨 毛诗故训传(东

4、汉)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等(东汉)赵岐 孟子章句;(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发展(魏晋南北朝)如:魏何 晏 论语集解;西晋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高峰(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毛、礼、左)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中落(宋元明)如:朱熹四书集注复兴(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孙诒让墨子间诂等 二、十三经注疏内容尚书 旧题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 周礼

5、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仪礼 汉礼记 汉春秋左氏传 晋杜预注 唐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春秋榖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尔雅 晋郭璞注 宋论语 魏何晏集解 宋孟子 东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第五讲古注的体例1、古注体例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的概念(解释字句) 2、传注体传、注、笺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传传:zhun,传述(转述;传授)。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故称传。一般是先 释字句,后明经旨。 秦汉之际的注释多称传,传是最早出现的注释体例。春秋左氏传春秋 左丘明 毛诗故训传

6、西汉 毛亨注注:灌注。由于古书难懂,需要解释,如同水之注物,才能使难点消散。 东汉郑玄开始称注释为注,郑玄之后,注成为训释的通称。 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东汉郑玄 文选注唐 李善笺笺:jin,标记,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注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补充、说明、订正,都另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毛诗笺东汉 郑玄 3、义疏体疏(正义)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经义。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

7、也一起加以注释。 疏,疏通,疏导。 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解的一种方式。 也叫“正义”,正义是解释经传以得出正确含义的意思。义疏有时简称“义”或 “疏”。五经正义 唐 孔颖达(五经: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左传)孟子疏 托名宋 孙奭 4、章句体章句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章句体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句。有的在每章后附“章旨”,即本章题旨的意思,概括一章大意。楚辞章句东汉 王逸 孟子章句东汉 赵岐 5、集解体集解体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集

8、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 。 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一定的程序汇集一起,然后再加上汇释者自己对诸说是非短长的按断,阐明汇释者的见解。 解:解析。 汇集各家注释,附以己意的注释体例。 也叫集注、集传、集释。 论语集解 魏 何晏 诗集传 宋 朱熹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 唐颜师古汉书注(集23家注)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6、音义类经典释文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第六讲训释术语1、释义术语

9、:“曰、为、谓之”和“谓、言”的区别训释术语曰、为、谓之、之谓 谓、言位置放在被释词的前面放在被释词的后面解释内容解释词义 解释字词+句子作用有时说明词义间的差别有时对词义、句义作进一步的阐发2、声训术语: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即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或音同的关系。放在被释词的后面。3、注音术语如字和破读.如字凡一字有数音者,其本音下注如字,表示读本音,不须破读。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读破、破读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即通过改变一

10、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4、校勘术语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多出来的字。也叫“羡文”“衍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丢失的字。也叫夺文、阙文。倒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错简,本指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后泛指古籍中文字颠倒错乱。古籍以竹简按次序串联编成,因编绳断绝等原因而产生错简,会使文意隔绝不通。5、其他术语辞、词、语助;浑言、析言辞、词、语助汉

11、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也称语助,语助辞等。说明近义词之间的通别的。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于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所谓“析言”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之间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术语 形式功用曰、为、谓之训释词句+术语+被释词 释义谓、言 被释词+术语+训释词句 貌A,貌(也)解释形容词犹被释词+术语+训释词句辞辞(也) 解释虚词之言、之为言声训第7、八、九讲训诂方法1、形训概念、运用形训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定义:以形索义法就是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理论依据: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分类:象形字、指

12、事字:用指明是像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的方法说明字义。 会意字:用离析字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形声字:用指明意符的方法,说明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作用:推知词的古义。 可以了解词的引申义。 识别假借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 字是词的书写形式。字义是造字之初,给根据四书原则造出来的字赋予一定的意义。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在古代典籍中实际运用的则是词义。 2、声训概念、声训的发展阶段、右文说的价值和缺陷、因声求义的作用、声训的弊端声训,又叫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发展阶段:1)早期声训先秦至汉代 特点:政治性强、随意性强、主

13、观性强。代表书籍:董仲舒春秋繁露 班固白虎通 尔雅、说文 等辞书 东汉刘熙释名(差不多全用声训的办法来释词)2)宋代声训右文说 形声字的左文,即形符,只负责指示字义的大类; 根据右文,即声符,则可以归纳同声符的一组形声字;由声符求意可以找到同声符字的意义共通之处,所以,声符细致地隐含着字义的具体内容 。3)清代声训“因声求义”右文说的缺陷和价值:右文说的合理性和右文说的价值 。 这一学说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想突破说文解字以来的形的束缚,而想通过声来研究字与字之间的语义关系。 右文说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a名称不严密。 b举例失当,反映出王氏缺乏文字发展观念。 c一概说“凡”、“皆”,学说没有限制范围

14、。 如“凡字其义在右”等。 d 学说缺乏分析。 王氏没有看到声符表义问题的复杂性因声求义的作用破通假。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更好利用以形说义。明连语(联绵字)探语源声训的弊端.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然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根据今音想当然地侈谈音转、通假,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对形声字声旁表意作用要作具体分析,无限夸大声旁表意的作用或者简单地加以否定,都走向了极端。 3、义训概念、种类、对反训的认识就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组词来直接说明词义。是训诂学上运用最普遍的一种训诂

15、方法。种类:从释义的类型分类分为同义为训和反义为训(反训)。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同义为训分为:递训、互训、直训、同训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多个同义词。2.直训:用一个词来训释另一个同义词。3.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4.递训: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对反训的认识:“反训”这个术语本身不够科学,容易引起误解;所以近些年有些学者主张取消“反训”。另一方面,有一些谈反训的文章所举的例子不够严谨,使得反训的数量迅速膨胀。古代汉语中确实有一部分同时具有相反两义的词,这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辩证观念和复杂的民族审美心理;但把反训当做训诂方式或训释原则是不够妥当的,“反训

16、”的提法也有待于改进。讲反训要剔除许多似是而非的例子,反训的范围应该严格限定。反训同时具有正反两个意义,就语言运用而言,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有时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第十讲玉篇1、原本玉篇的作者、流传、体例说文解字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文字学的开山之作,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后代仿说文解字体例而著的字书不在少数,字林和玉篇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部。作者:顾野王(519581年),南朝粱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先后入仕梁、陈两朝,官至陈黄门侍郎、光禄卿。流传:玉篇原本在宋代就已失佚。清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了原本玉篇残卷,并各自辑佚成书。黎本所辑为卷九、卷十八

17、、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七。其中,除卷二十二、卷二十七完好以外,其余都是残卷。不论从残卷的部首,还是从字数来看,残卷只保存了原书的十分之一二。黎本所辑题为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简称玉篇零卷),收入古逸丛书刊行,后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语文学类也据此影印出版。1985年,中华书局把黎、罗两种残卷本加上卷八心部五字汇集在一起影印出版,题名原本玉篇残卷。此书把已发现的原本玉篇残卷汇编为一册,使用较为便利。体例:收字仿说文解字体例,按部首分部排列,但部首略有增删,分542部;部次不以“据形系连”为原则,而是“以义相次”(即依据词的意义类别排列),每字之下,一般先注反切,再释字义,并征引群书训诂,后附

18、列异体字。每卷之前刊有本卷部首目录,并在每10卷开端列总目备检。书后附有分毫字样,收形近易混字248个,两字并列,注明音义之不同,以辨别、纠正错别字。本书对字义的解释,不再用说文解字的“六书”系统,而是以音义为主,注重字形篆隶的变迁。2、今本玉篇的又名、形成过程玉篇完成于梁大同九年(543年),成书后屡经删改。梁武帝以其“详略未当”,让萧恺和学士删改(上元本),唐代孙强也曾“稍增多其字”。到了宋代,陈彭年等重修,书名也改为大广益会玉篇(广益本)。今本玉篇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较为通行。30卷。收字22561个,比原本16917字多5644字。收字虽多多,但释文简略。对顾书删削过甚,除了保留反切、

19、释义及说文等少数书证外,其余的内容一概删去。3、原本玉篇的训诂学和校勘学价值原本玉篇虽仅存残卷,但其中保留了丰富的文字、音韵和训诂材料,对于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语言情况很有价值;又书中所引前秦、两汉群经典籍及方言、说文、广雅等训诂专书的文字和今本颇有异同,故在校勘学上也极具价值。除先秦两汉典籍之外,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典籍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训诂以及校勘学价值。第十一讲方言1、方言介绍包括全称、作者、基本内容、编纂体例及价值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题:汉扬雄撰。基本内容:卷数:今本13卷,与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著录相同;而扬雄与刘歆往来信中说有15卷,郭璞方言注也说是“三五之篇”。字数:今本

20、11900余字;而应劭风俗通义序说“凡九千字”。所收词条: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编撰体例:沿用尔雅分类编排法,大致按意义类属分为十三卷,分类编排词条。前三卷和卷六、卷七、卷十二、卷十三等释语词,相当于尔雅的释诂、释言、释训。卷四释服饰,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价值:总之,扬雄的方言,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2、方言的训释方式举出各地方言词作为被释词,用一个通语作释;然后再说明被释词来自何种方言3、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用共同语解释方语。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反映

21、的汉代方言区划 。4、方言的主要注本晋郭璞方言注 清人戴震方言疏证、卢文弨重校方言、钱绎方言笺疏现代方言研究佼佼者:刘君慧扬雄方言研究.5、开创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明确提出语言的时空概念,在研究方法上能够从历史、地理两个角度综合观察语言,使词汇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我国第一部描写方言学的专著,并且在语言学史上开辟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方言学。第一个提出语音转化的有关术语。用“转语”、“语之转”等说明语音在词汇变迁中的作用。第十二讲释名1、释名是第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语源的专书2、释名介绍旧有刘熙、刘珍二说,这里采用通行的说法东汉刘熙撰。刘熙,字成国(生卒年月不详),东汉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共八卷,凡二十七

22、篇,所释名物典礼共1502条。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卷二:释州国、释形体。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卷五:释衣服、释宫室。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卷八:释疾病、释丧制。训释体例:释名体例仿尔雅,对所释词语,分门别类,加以解释。与尔雅相比,收词范围比较广,分类也比较细。主要采用声训的方法。说解字义,一般是先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下一个简明的定义,然后进一步指明这个词得名的原因。第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语源的专书3、释名的价值和局限局限:释名试图完全采用声训的办法来解释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事物得

23、名之由,将声训推源绝对化,这个出发点有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拘牵字形,拆析连绵词释名还有具有时代局限性。释名的声训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书中确实对于同源词从词源上作了有价值的系联和解释。释名保存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古代语音资料。释名在解说词义时使用了大量的东汉词语,可藉以了解汉代词类的基本面貌及发展演变。书中收释了许多名物词,对了解汉代社会风情,解读古籍颇有助益。它的训诂可以印证或订正其它古籍的某些训诂总之,释名一书的声训方法虽然有严重缺陷,但其探索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不少解释给后代学者以启迪。书中所保存的语音、词类及训诂资料,对研究汉语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4、释名的注本清

24、代 毕沅释名疏证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一)、尔雅的书名、作者及性质刘熙释名释典艺说:“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尔雅”就是“近正”。用雅言解释古语和方言张揖上广雅表:“(周公)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 郑玄驳五经异义:“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经之旨,盖不误也。西京杂记引扬雄说:“孔子门徒游、夏之俦所记。欧阳修诗本义说:“尔雅出于汉世。“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四库全书总目:“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

25、词。“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辞海1999年版)尔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语词意义的训诂学专著。“尔雅正名命物,讲说者资之。四、尔雅的注疏 郭璞(276324),字景纯,山西闻喜人。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为很多古籍作过注解,如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沉研钻极,历二九载”,“缀集异闻,会萃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群言”,四、尔雅的注疏-郭璞尔雅注1、提出“声转”、“语转”的概念,从语音变化上研究词义。夫之兄为兄公。 (释亲) 郭注“今俗呼兄钟,语之转耳。卬,我也。 (释诂)郭注:“卬犹姎也,语之转耳。2、注意用活的语言口语和方言说明词义。苞,稹也。 (释言)“今人呼物丛致者为稹。阳,予也。“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3、重视语言的发展,大量使用晋代通行的双音词解释尔雅中的单音词,排除了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使词义说解更加鲜明、准确。疆、界、边、卫、圉、垂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