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C.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D.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B. 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
2、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D. 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答案】1B2C3D【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要回到原文中,结合关键词“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B项从文中“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信息可知,不只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可能也会有官员南迁,只是数量少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
3、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答题关键词“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 正确”,选项C项,文中有“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的信息,因此并不是一直如此。另外,吕氏春秋等资料也并未明确地对南北两地作出比较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
4、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D理解错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不恰当。文中有“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的信息,只是说这是一个进步,并没有说有些技术比北方的要进步。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选
5、项曲解文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舒 心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 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
6、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
7、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
8、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9、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初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B. 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C. 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D. 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这一特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
10、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B. 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C. 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D. 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E. 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6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
11、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B5CE6苦恋讲述的是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是苦苦的爱恋。白桦也是因为其进行的文学创作遭遇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即使在他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可仍在“文革”结束的第二天仅用一周的时间又创作了话剧曙光;还花了十年的心血创作了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用类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
12、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中“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错误。话剧曙光是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天,白桦用一周时间写出的,也就是七十年代写的;另外,“由于政治的原因”于文无据。5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答题关键词“恰当的两项”,选项中
13、A一举成名的是王晓棠不是白桦。B“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不是“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只是“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其中的一个原因。6试题分析:题干“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答题时抓住关键句“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答题时首先阐述苦恋本身作品特点,然后从白桦对于其文学人生的“苦恋”角度答题,注意联系文章内容。杭州巷10号夏 阳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
14、是杭州巷。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
15、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
16、,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
17、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
18、“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B.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
19、,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7C8(1)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2)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3)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清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每点2分,给满5分为止)9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
20、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取向:(1)对历史文明的敬畏;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3)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消失的无奈;(4)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误,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弱化了故事情节。B项,“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杭州巷10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其的眷恋,而不是不近人情。D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8试题
21、分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做好这道题,可以从手法、内容和结构几个方面来分析。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
22、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
23、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解答。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
24、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
25、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
26、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