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交通要素:1交通网,连接的交通线2交通流,人和物质的移动3地域。交通现象可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D,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指标:贝塔指数=E/V,边的数量与顶点的数量之比。E为边的数量,E为顶点的数量。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1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Ai=Dij其中i=1,2,3,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Ai所有i到其它顶点的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2分散指数
2、: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D=Dij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杜能圈层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烂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的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果品(如草梅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就在距离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局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
3、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及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如马令薯、豌豆)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自给),第二区为大麦(饲料),第三区为苜蓿(饲料、养地),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豌豆(养地),第六区为燕麦。其中耕地的种植谷物。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第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为谷物种植面积。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4、。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谷物,第二区牧草,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全部地中的为谷物种植面积。本圈层位于距城市39.850.7千米处。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牲畜、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千米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逆杜能圈:辛克莱尔(美国)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理论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
5、。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三个阶段 1)运费指向轮 (只考虑运费一个因子)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Mi+1最小运费原理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当Mi=1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综合等费用曲线等费用曲线:指运费相等各点的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的同心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该点所有运费的总和)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原料指数小雨1的工业:啤酒酿造业、
6、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2)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3)劳动力成本指数:即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当劳动力成本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当系数1可搬迁;当系数1不能搬迁3)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1概念:(1)集聚因子的作用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
7、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2)集聚分为: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分散:集聚的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2原因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3集中(分散)指向(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2)判断:等费用线:临界值=节约的集聚(分散)额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8、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的可能性越大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 (重点)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2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外侧界线):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货物供给范围的下限(内侧界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获得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与门槛人口的区别比较
9、。4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相对级别较高,反之较低。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多;低级中心地则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有一些中级中心地。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列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
10、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K=3(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K=4系列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交通原则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K=4系列(2)
11、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K=7系列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1,7,49,343,(2)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三原则适合的条件1.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行政原则是对其修正。2.在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工业人口多等地区,交通原则的作用较强;在国家统治力量强大、较封闭的地区,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则布局,低级中心地适宜用市场原则布局。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普劳德福特划分类型:中
12、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贝利划分类型:1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分为CBD、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2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分为传统的购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3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分为汽车街、印刷区、娱乐区、输入品市场、家具区和医疗中心等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交易内部化的原因: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
13、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4.来自竞争的压力。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企业增长战略与方法1一体化扩张。1)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方式: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意义: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起其它类型的增长
14、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2)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种
15、部门扩张便成为其惟一的增长战略。2多样化扩张。.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由于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所以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企业空间扩张规律:由近及远扩张接触扩张(扩散):即扩散是由近及远的,地理邻近性,具有距离衰减效应。等级扩张(扩散):即扩散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按区域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企业的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是企业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别采取的对策我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通道扩张: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人际关系通道 机构(或
16、体制)通道 生产通道 距离通道企业空间演变模式: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英国炼铁业公司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跨国公司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P131的四种模式比较图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 产品部结构 区域部结构 顾客部结构 矩阵结构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两个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弗农产品周期理论概要。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
17、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1成本取向2利润取向3市场取向4要素取向5公司战略取向跨
18、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二)集中于边界地区1.相互了解2.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减少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和避免劳资冲突。跨国公司总部区位:公司总部的功能: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是整个公司的核心。区位要求:1 便利的交通运输2 及时的信息获取3 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要求:1.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
19、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剂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包括:产业结构(多数情况下以它来衡量)、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20、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区域产业分类 P175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概要。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概念: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经济地理学通常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概要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21、演进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重点)(1)揭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消费资料工业生活用品的生产资本资料工业用于生产用品的生产(中间产品)(2)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总收入成本)/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3)据霍夫曼比例: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二者的比例经过四个阶段52.510.514雁行形态说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 线 网络 域面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极最、顶端;核中心、核心极核区域中经济活动最为集聚的地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向这一地区集聚,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点状物)。2.点轴式空间结构(1)点、线构成;点规模不等的增长极、极核;
22、线生长轴(2)原理:增长极在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各种线状物不断增多,使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增长。从而改善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较理想的新的投资环境,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并沿线状物进行布局形成轴(开发轴、发展轴)。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就形成了点轴系统。3网络式空间结构特点:(1)线交错纵横,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2)点与点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3)点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中心(4)通过网络形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功能:通过网络式将空间上分散的各种要素加以整体组织、调控使其充分发挥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取得最
23、佳的结构性效益推进域面的整体发展。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我国地学家(矿物学家)叶大年2000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2001年进一步提出我国城市分布的5条对称原理。城市分布有8种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两个理论 1弗里德曼2陆大道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1)区位指向(1)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区位指向性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尽量趋近特定区位的趋
24、向。(2)主要的区位指向(依据经济活动对要素的依赖程度)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燃料动力指向4)劳动力指向5)市场指向6)运输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1)集聚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集中趋向与过程(2)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3)结果1)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资源、要素、企业等向优势区位集中)。2)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区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3)产生区域结构的不平衡性马太效应2扩散机制(1)扩散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扩散趋向与过程(2)原因:
25、1)避免集聚不经济。如人口密集、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2)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3)政府政策引导(3)结果:1)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等趋于相对均衡;2)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协调发展。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二者的对立与统一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但不同阶段有主次之分。一般区域发展初期以集聚为主,成熟期以扩散为主。2)集聚与扩散是有惯性的,某种过程一旦形成如果不是人为干预会沿固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只有出现某个过程的不经济现象,两者的地位才会转化。(三)空间近邻效应1.概念: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中,各种经济活动或地区之间的
26、空间距离不同,相互间发生联系的机会和程度也就存在差异。进而,这种差异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2.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3)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一)资源禀赋()资源指有经济价值的环境条件或环境因素(自然和社会)(2)禀赋禀承受、生成的、原有的赋给予、赋予资源禀赋区域内所赋予的资源禀性即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与结构.(二)资源配置力(1)资源配置力即对资源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2)作用: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企业是企业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