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42KB ,
资源ID:161875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87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12章简答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12章简答Word文档格式.docx

1、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种交往模式:(1) 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2) 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工的沟通传递。(3) 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人体的交际面有关。(4) 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 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一般说来,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1) 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2) 劳动型:以共同

2、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3) 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 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5) 活动型:以共同生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 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 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2) 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

3、) 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5、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1) 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们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2) 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感情需求和包容需要,就必然

4、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3) 感情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6、 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如下:(1) 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2)这个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

5、,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7、 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对自己的努力与由此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之比。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就显得公平,否则就不公平。8、 简述轮式传递沟通模式及

6、其优缺点。这种沟通模式以一个成员或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得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因此整个群体士气低。9、 简述链式传递沟通模式及其优缺点。这种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优点: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缺点: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做出的。10、 简述霍妮划分的人际关系类型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氢人们相五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 逊顺型。特征是“朝向他人”。这种人在交往中往往被动的。(2) 进取型:特征是“对抗他人”。这是一种自人中心主义的表现。(3)

7、分离型: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种人往往自命清高,易造空虚、孤独的心境。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1、 简述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1) 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人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目的。(2) 认识功能:一般人容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3) 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使个体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4) 调节功能: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调节着与他人的交往。2、 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

8、和斯台茨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态度是有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地说:(1) 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2) 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3)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行为。(4)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3、 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 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 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3) 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是在与交

9、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4) 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向。4、 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个体而言,可以把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看成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两步来实现的。(1) 内化。人们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用这个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尽量与社会保持一致,与大多数人形成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多属态度的认知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基础。(2) 同化。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以其他

10、社会角色的态度、意见、观点、行为作为参照系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多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它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5、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 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2) 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3) 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具体方法是: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4) 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时

11、,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要减少这种不协调,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如减少未中选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于是可以得到一种心理平衡)6、 简述态度转变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和凯莱在1953年根据行为主义观点提出的态度转变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 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态度更趋向于接近或回避一个确定的人、物、群体或观点等。在一定条件下,劝导性沟通可以诱使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改变就像改变行驶习惯一样,其中必定有某种强化因素参与其中,通常采取报酬、奖赏形式和对于不愉快刺激的回避方式来强化。(2)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

12、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这种态度的改变程度依赖于强化物提供的诱因。当诱因的强化大于原有态度的强化时,就会产生态度的转变。在这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把社会赞同当作一种强化物来使用。7、 如何理解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对态度的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 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2) 态度具有对象性(3) 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4) 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5) 态度具有经验性第四章:行动和态度1、 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1) 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了一个

13、个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人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2) 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知能推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3) 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2、 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 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如你发现自己排队去买一张武打片的票,比你的同学帮你买,上你陪他一起去看失调的程度要大。(2) 失调程序随着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你买的电影票所在的影院设备很差,而且你买的座位排号也差的时候,失调程度会增加

14、。因此,失调直接与差异性认知数目成正比,认知数目增加,失调程度也增加。(3)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如,和你一起去看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这个武打片是很流行的一个大片,那么你的失调程度会减少。这些协调性认知数目越多,失调程度越小。(4) 失调程序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有一些认知很重要,如,明天如果要考试,还有好几章内容安排在晚上复习,那么认知失调会增加。因此,失调程度必须由个体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3、 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样便产生了想要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的动机。根据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通常人们

15、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以下三种:(1) 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如,该同学认为,票买了就算了,最多晚上开个夜车复习,这样心理就会好受一些。(2) 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多个协调性认知减少。如,该同学认为反正寝室里好向个同学也买了一起去看,那么认知失调就会减少一些。(3) 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笥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该同学可以认为,明天的考试只是小考试,不计入成绩,并不重要,这样也能减少失调。4、 简述诱导服从实验得出的结论

16、诱导服从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实验结果是:为一块钱而进行反态度行为的被试比为20元线而进行反态度行为的被试产生了更大的态度转度。这个实验的结论如下:(1) 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2) 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转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5、 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1)自愿选择。产生诱导服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自愿选择从事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的知觉。如果你是自愿选择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则你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任务的态度。(2)承诺: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

17、表白对比,前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3)责任感:把改变态度作为减少失调的一种机制,其关键还在于个人是否对先前决定有着责任感,只要这个人感到不能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责任,失调就会促使态度转变。(4)预期的消极后果:并不是每一种与态度相反的行为都会产生失调。一般来说,只有当与本人态度相反的行为产生了预期的不希望的或消极结果时,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失调。第五章 印象形成1、 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1) 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

18、映着个性特征的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2) 知觉者: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知觉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3) 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由于行动者的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2、 简述印象形成的特点印象形成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物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1) 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

19、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致的印象。(2) 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的其他判断。(3) 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称为中心特质。后者称为边缘特质。(4) 隐含的个性理论。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3、 简述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1) 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

20、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2) 平均模式: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物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3) 加权平均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4、 简述印象管理的主要理论观点印象管理的理论观点包括:(1) 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从而逐步学会了印象管理。(2) 自我表现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21、,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认为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那进里获得恰当的评价。(3) 亚历山大提出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最满意的情景认同。5、 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1) 情景因素: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象。(2) 参照群体的认同

22、: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3) 其他人的影响。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6、 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 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2) 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

23、这种误解。(3) 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第六章 人际知觉1、 简述人际的非言语沟通的方式人类的非言语沟通很多,也很复杂。人际非言语沟通包括:(1) 脸部表情。人的脸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具有的情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传达着一个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2) 目光接触。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于传递人际交往的信息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是与眼睛分不开的。(3) 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

24、它们的非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2、 简述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般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就一般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那么,我们怎样作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利用一条“不变原则”。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内在状态,如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和态度能力等,这种称为内在归因;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外在状态,如运

25、气、任务难度等,这种称为外在归因。3、 简述相应推论理论的主要观点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一般来说,我们根据行为等特殊信息来推论出相应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性。相应推论指的是,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这个人外在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两者相一致、相适应的程度越大,我们作出归因的信心就越大。决定相应推论程度的因素有: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性。4、 简述韦纳的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类别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在成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韦纳提出归因可以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决定控制源,包括内在和外在的;二是决定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把

26、这个理论应用于考试成败的归因,我们判断那位同学考得好的同原因:因为他确实好,能力好(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考试容易(稳定的外在归因);因为他做了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归因);因为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归因)。因此,归因的类型有四种类型:即能力、任务难度、努力和运气。5、 简述控制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控制源理论是罗特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 罗特认为,对于行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强化来源,人们所抱的期望是不同的。某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这些人被称为“内控者”;还有些人认为强化的事件不是自己控制的,而

27、是由运气、机遇,以及其他人等等这些外在因素所控制,这此人被称为“外控者”。内控性外控性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6、 简述自我归因的理论。自我归因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 海德的通俗心理学: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2) 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认为独特的、非共同效果、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容成为推论的依据。(3)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归因的三个维度: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4) 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5) 罗特的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7、 简述归因理论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归因理论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健康。

28、在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中了解到,人们具有很多问题明显取决于他们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于消极事件本身。因此,如何解释消极事件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在个体的问题出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2) 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归因在员工绩效评价上起着关键作用,归因的研究对于如何改进绩效评价,消除评价中的偏见,增进人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3) 冲突。许多研究证明了在影响冲突的多种因素中,归因起着重要作用。在影响行为方面,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8、 简述凯利归因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认为,人们在对一个行为进行推论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维度。(1) 实体的特异性。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2) 一致性反应。指其他人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